<h3>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简称车牛返、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名全称共13个字,是中国最长的村庄地名,也是二十四孝之一孔子弟子闵子骞“芦衣顺母”故事的发生地。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古石头村落,是中国孝文化教育基地、安徽省千年古村,有中国最美地名的美誉。</h3> <h3>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位于安徽省萧县西南约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麓,隶属杜楼镇孟窑行政村。</h3> <h3>骑行四十余公里,几经打听,我们终于站在了鞭打芦花车牛返古村落的入口处——青石板小桥前。油光锃亮的青石板,隐隐约约的车辙,开始向我们诉说她的历史沧桑。可惜的是,桥下不再有淙淙山泉。</h3> <h3>走过小小的青石桥,蜿蜒的小路顽强地伸向绿树浓荫深处。</h3> <h3>绿树浓荫的深处,是一片片早已坍塌颓废的石头房遗迹。成群的羊儿在悠闲地觅食……</h3> <h3>村内现存历史文物遗址遗迹20余处,有完好的百年古井2口、古石桥2座、闵子骞覆车古道1处、四贤祠遗址1处、古寺庙1座、古泉3处、百年柿子林10余亩、古树30余棵等。</h3> <h3>坍塌的石房框</h3> <h3>依旧雄壮的石门梁……</h3> <h3>锈迹斑斑的门轴套……无不在心酸里透着曾经的喜悦</h3> <h3>废墟里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温馨。这个石桌,从桌面到桌腿都是石头的,居于房前院子的右侧,一棵早已干枯的老柿树下。静静地站在院子里,轻轻抚摸着石桌石凳,你能感到在两千多年前某个八月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透过柿树的枝叶筛洒在院子里,辛劳一天的男主人带着一群孩子围坐在石桌边,石桌上一盘咧着嘴的石榴,一盘红透了的柿子,一盘赖皮月饼,还有几碗热腾腾鸡鱼肉蛋,当然不能或缺的还有一壶老酒……孩子们循规蹈矩的端坐着,眼巴巴的,只等着父亲一声令下……</h3> <h3>这石碾,曾碾过味道特别浓烈的山花椒,碾过火红的辣椒,碾过金色的谷子,碾过村民采来的药材……</h3> <h3>废墟的东南面,沿着象山脚有一条若隐若现的小道,道旁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书“鞭打芦花处”。</h3> <h3>“鞭打芦花处”</h3> <h3>经过寻访当地老人和实地考察,这条小道曾是两千多年前的驿路,闵子骞曾驾着牛车从这里走过,并留下了故事。</h3> <h3>闵子骞少年时丧母,父继娶姚氏,生二子(闵革、闵蒙),继母偏爱己生”,虐待闵损。某年正月初二日,闵子骞同两弟随父去外婆家(闵马夫前妻的娘家)拜年。闵子骞驾车,当车行至萧县城西南象山脚下杜村时,天气骤变,朔风怒吼,雪花纷飞,寒气刺骨,闵子禁不住风寒,浑身直打颤,缩作一团,因手指被冻僵,牛绳、牛鞭皆滑落于地,牛车失去驾驭,倾于山坡翻倒于雪地。然闵子其弟闵革、闵蒙却未怕冷,身无寒意。其父见状十分气恼,“你这个孩子,真是个没有出息的东西”!随着一声喝斥,举鞭向闵损抽去,转瞬之间,惊人的现象出现了。鞭打之处,棉袄绽开,芦花飞扬,其父一时惊呆了,看是厚厚实实的棉袄,原来里面全是芦花。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一看,里面尽是崭新丝绒。目睹眼前这一切,父亲方才恍然大悟,这分明是后妻虐待前子。激怒的父亲二话没说,当即调转车头,返回家中,匆匆磨墨展纸,写下了休书,决心要将继妻赶出家门。</h3><div>看了父亲的举动,眼看这个家就要破裂,闵损不计前嫌,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哭着苦苦哀求父亲看在他弟兄三人的份上,留住母亲,保全这个家。后母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悔恨莫及,羞愧难当。其父听了儿子的一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更知儿子深明大义,孝行可嘉。再看继妻确也痛彻悔悟,于是也就罢了休妻之念。从此以后,这后母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悔而向善,把闵损作亲儿子一样看待,爱护倍至,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div><div>后人为了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这个山坡上的“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div> <h3>闵子骞覆车处牛车古道位于古村内东部,起于明朝古石桥至小孤山南端止,全长约1.5千米,尚存原始。古道两旁上百余间民房均为石头建筑,鞭打芦花处石碑和四贤祠遗址分布于古道两侧,道路东侧有百年柿子林占地约10余亩,每年挂果枝叶繁茂,还有一部分保存完整的房屋,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孝文化的牛车古道。</h3> <h3>坐在古驿路旁的一棵大树下,点燃一颗烟,在烟雾里静心聆听吱吱呀呀的牛车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