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石壁殿全景</h3><h3>石渠一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此活动生息(发掘石器存兰溪博物馆)。石渠村的形成,无史可稽,范围由小到大,由茅舍到华宅,这是个发展规律。鲍氏祖宗,是宋淳祐年间宦游到此,见山水形胜,就卜居于此。据传说早时石渠以童姓为主,还有金家等等,已有相当范围。历经兵燹、灾荒、病疫,他族渐汰,而鲍氏一直存留繁衍。鲍氏家族与后来者诸姓,在石渠共同开辟建设,成为兰北重镇(康熙志有载)。尤其是解放后,石渠发展飞速</h3><h3>石渠山田间杂,农民除种粮外,竹林、果品、芳茶、桐、桕等等山货丰富。特别是兰浦古道穿街而过,每日行人、货担、骄、马、骡、驴络绎不绝,也不知有多少人要经过此处。如石渠鲍氏始祖朝议大夫、保宁大守途经而居。李姓七省盘查御史途逝,建墓于石渠西侧街口土坡(店塘角、现建房),石渠是兰浦古道的中点,两向人流要在石渠休息进食(不经马涧)。每于中午石渠大街摩肩接踵,难以通过。因此,石渠的商业、手工业、农业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入迁者亦多。</h3><h3>石渠村的经济活跃,人们就有文化娱乐的迫切要求,故倡修扩建和美化石碧殿(石碧殿、碧云庵、其仁宫三部合成),加强供奉石碧大帝,引来香客,并定每年正月初十到十九日夜为元宵。在这十昼夜中,迎送石碧大帝演戏酬神,迎龙灯、提花灯等搞起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农历七月十七日,是石碧大帝的诞辰,定每年这日为庙会开始,演五至七周夜的戏,清末民初还伴以斗牛之举。因此自由集来的物资贸易,也很兴旺。</h3><h3>民国九年(1920)鲍经鳌主持接石碧殿左侧的观音堂(碧云庵)建造溯源玄坛(其仁宫),于民国十一年(1922)告成。琼宇三开间三进,后又在其后高坡建造三间玉皇楼,殿宇高雅、舒适。兰溪实验县时,第二区(兰北)区公所设于宫内第三进,第二区的土地呈报工作办事员十余人是在此处部署整理的完善的;兰溪实验县石渠短期小学开设于其仁宫第二进大厅(穷孩子就读,不收费);兰溪县保安基干队一班十余人,驻其仁宫前厅。抗日战争爆发,这些单位或迁或撤,由石渠乡公所佔用内厅。</h3><h3>石渠是兰浦古道的交通中心,北下梅溪可达钱塘,南上山岗当晚可抵金华,故石渠又是战略要地,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相传明太祖用兵,曾驻金、兰山顶,现尚有王封岩(洞)、点将台(岩)、写字台(岩)、棋盘石等存在。太平军曾在石渠设卡于石碧殿,控制兰浦古道,因背梅溪,改设下新方。辛亥革命兰北指挥部设于石渠吕祠。北伐战争中,青年指挥官何应钦在石渠鲍氏宗祠设临时指挥部五天,四周庙宇都扎有属兵。</h3><h3>一九三零年,分水农民暴动失败,中共党员胡阿同暗来石渠打工,与鲍志俊接触,向他灌输革命道理,通过鲍志俊的组织,先后成立石渠、前于、龙皇殿三个支部,酝酿暴动计划。鲍志俊在石碧殿门口插起红旗,吹着军号,青年们在庙内时出时没,人们都以为其本性好玩,他和三个支部书记被捕后,人们方知是共产党在活动(鲍志俊营救其余皆死牢房)。石渠上街一店墙上,书有"桔香庐,各省药材,精制饮片"斗大的字非常醒目,容易找到,原来是当时共产党的联络点,连店主也不知道。</h3><h3>兰溪沦陷,鲍志俊约了旧好进入乡公所,收拾了枪支、大刀、土铳,在石碧殿组织抗日自卫独立大队,后驻兰建边界发展壮大。于一九四四年正月率众加入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石渠是革命的根据地,石碧殿是革命活动的基地。</h3><h3>石碧殿古樟茂密,青山碧水,殿宇石桥,相映成趣,是附近各村最佳的景区,人们劳动疲乏或心情不畅,到此偿玩一番,就会心旷神怡。尤其是石渠几位老人每天饭后到此游息,傍晚回家,犹如老年寓所;附近各村也有患虚弱症者(多是老妇)在佛前住几天,以解闷舒情,又如疗养所;也有青年们晚间在此练武击拳,成了武术馆;在殿的正厅,聚众开会,是会议厅,大学校,如过去共产党地下县委书记邵溥慈在此设农民讲习所,定期宣传团结抗日,并进行地下活动。</h3><h3>其实远近人们来殿烧香拜佛、求签问卜者,颇不乏人,更有人们来殿诵经礼忏,祈求消灾赐福者,故当时香烟兴盛,木鱼清罄悠扬,石碧殿是颇得人们的尊崇。</h3><h3>解放后,通过各项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期间,各殿所有菩萨牌位神龛等等,彻底捣毁,土改中其仁宫和玉皇楼也分隔到户。大办钢铁运动中,周边的所有古松砍去烧成木碳炼铁之用,殿内两只大宏钟,也先后敲碎,投入小高炉去重炼其铁。</h3><h3>尚且保留的石碧殿殿宇,七十年代在内办过香料厂,要从香草中提炼香精,是化工原料,以促动农民种植香草事业的发展,后又办水果蜜饯厂,推广水果加工技术,水果加工技术得到发展,厂房不适,能者各自建房开业,制作水果罐头。空着的殿堂(七十年代创办过敬老院),嗣后石三大队在内砌矮墙、棛木栅,大养毛猪,粪堆尿流。大失殿宇的面貌。</h3><h3>二OO四年以上厅鲍国桢为首主持,改建了碧云庵用房,扩大了碧云庵殿堂,重塑了观音、十八罗汉、韦佗等佛。高挂宏钟、高安巨鼓、气势可观。同时按原式在石碧殿塑齐各佛。香火一时热闹非凡,关于解囊乐助者,其名其数俱刻功德碑永以为记。经执事者们的齐心协力(金钦勇主事,鲍志德会计,还有鲍卸寿、高纲奎、鲍运琴、杨炳妹、鲍志仁、鲍浩光、傅忠明、吴根才、杨撮弟等等具体筹划建殿工作),数年来向其仁宫各户按时值购回殿宇,经执事者的共同努力,拆除其仁宫危房,三进(前、中、后厅)殿宇合而为一,三进三层,水泥结构,大改原貌,超胜于前。现正在装璜美化,设灯输电。商议聘请名师塑佛,精刻佛座装饰,祈求殿宇灿烂辉煌。</h3><h3>果然,青年雕塑家吕柏亭伙同数人,精塑玉皇大帝及侍女。设计制造了玉帝宝座、几案及吊顶的装饰,无不尽善尽美,玉帝的形像,既庄严又仁慈,人们看了敬而爱之,留恋不舍。</h3><h3> </h3> <h3>世纪对话</h3> <h3>石渠老街</h3> <h3>石渠老民居</h3> <h3>石渠老弄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