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飘香

英子

<h3>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不知不觉间,又到粽子飘香时。也许是因为我是闻着粽子的香味儿出生的(农历5月初6),虽不爱吃甜食,但对粽子却情有独钟,老公和儿子也是贪吃的主,所以家里的粽子常备不断,吃粽子已不再是端午节的奢侈品。</h3> <h3>“妈妈,咱家也学着包粽子吧?你会吗?你学过吗?”“妈妈跟我的奶奶和你的奶奶都学过,可现在都忘了。”“你奶奶很会包粽子,还常给你包竹筒粽子呢!”儿子的问话唤起了粽子带给我的美好回忆。<br></h3> <h3>小时候,每到麦收季节,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着篮子到地里捡麦穗,为的是兑现妈妈的承诺-----用麦穗换冰棍、换黄杏,还可以换粽子吃呢。早上起来,与妹妹一人一个馒头,外带一个咸鸡蛋,吆喝着小伙伴三五一群地跑到地边等队长一声“放轰了~~”,跑到地垄里捡麦穗(当时的麦地比现在可是干净多了,大人们割一茬、搂一茬、捡一茬,然后队长才会发出“放轰了~~”的号令,允许孩子们进地捡麦穗),孩子们哪还顾得上麦茬扎脚、太阳毒晒,个个卖力地捡着、往前跑着,唯恐前面的麦穗被别人捡去,那一个个麦穗仿佛一根根冰棍、一个个黄杏、一个个飘香的粽子在向你招手……<br></h3><div>忙到五月端午,大人们也会像过年一样,奢侈地赶集上店,跑几里路给孩子们买回几个小米粽子(那可是严格按孩子人头买的,绝不会多出一个;所谓的粽子也都是用芦苇叶包着小米,回家蘸点白糖吃),当时吃粽子的滋味绝不亚于过年的感觉,仿佛吃个粽子就可以完全解除捡麦穗时的辛苦。妈妈往往在端午这天采些艾叶挂在门端、还会用几种彩色的丝线和一小块花布,包着一颗黑豆,给我们缝制“豆娘”,让我们挂在衣服的门襟上,传说是避邪驱瘟之意。</div><div></div><div><br></div> <h3>1986年,我来到油田上技校,同学大多来自四川和江汉油田,有许多同学的父母都会包粽子,记得第一次吃上同学带来的蜜枣粽子,好像吃到了世间的美味佳肴,半天后仍感到唇齿留香,连咽下的唾沫都变得甜滋滋的。入校后的第二个端午,早早地跟同学买了些粽叶带回家,缠着奶奶给我包粽子。奶奶虽然是旧时代的小脚女人,可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爱绝对新潮,虽然在农村,奶奶没有半点重男轻女的观念,因我和妹妹跟奶奶住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奶奶对我们姊妹格外怜爱。奶奶从来没包过粽子,可她为了不让两周回家一次的孙女——我失望,愣是在我的“指导”下,包起了粽子,我和奶奶先用水把大米、粽叶浸泡,奶奶还特意泡了几颗干枣(替代蜜枣),把三、四个粽叶并在一起,上面放上大米、红枣,来回裹粽叶,不时有米粒从粽叶的缝隙中流落,然后用缝被子的线一层层系牢,放入锅内,用大火煮熟,虽然有不少粽子在我和妹妹的“精心操作”下变成了空壳或“半人”,可枣却留在了粽叶之中,吃着奶奶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杰作,我和妹妹站在家门口高兴地吃着粽子——那分明是在炫耀!现在回味,那不仅是炫耀自己家包了粽子,更是炫耀奶奶的那份爱——奶奶的爱不会挂在嘴边,但她会用行动默默地做出来,我们只有用感恩的心才能体会出来!奶奶,又到端午粽子飘香时,我还想吃您为孙女用爱心酿做的粽子,奶奶,您在天堂还好吗?</h3><div></div><div>与夫结婚后,婆婆是个地道的北京人,特色面食、煎炸、炒汇样样拿手。过年的麻花、荷叶、耦合、茄夹;时令的面鱼儿(用面裹上香椿炸)、柳芽豆腐……端午节更不例外,婆婆在端午的前三天就泡好了粽叶、糯米、绿豆、花生,有时还买来蜜枣和豆沙馅。婆婆的手工也是一绝,婆婆教我包三角形的粽子——像小山、四角形的粽子----赛龙舟,包着粽子、唠着家常,那感觉是一种幸福,半小时后,飘来一股粽子的香味,那粽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深吸让人通体舒畅。儿子的出生、长大,婆婆更是费劲了心思,她为了给小孙子换个口味,婆婆还想出了竹筒粽子,把青青的竹子砍成段,浸泡干净,放上糯米、葱花、肉馅、味精、盐等调料,实实地摁在竹筒里,用大火蒸——竹筒粽子香而不腻,咸淡适中,看着小孙子吃上一两个,婆婆的脸上准会乐开了花——那种爱不需要言语,唯有用心方能体会。</div><div><br></div> <h3>儿子今天的提议,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让我想念起已故的两位亲人——奶奶和婆婆。愿这粽子的飘香合着我的思念连同美好的回忆一并带给我的亲人——奶奶、婆婆,祝你们端午节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