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21、游子回乡感忆多</b></h1><div> 早在1979年间,大陆即已全面推动改革开放的新政。可惜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台湾拖到八年之后,才允许民众前往旅游探亲,许多天涯游子,莫不掀起“寻根”的热潮,我是其中之一。</div><div> 1989年的四月初,也是清明节的前夕。首次回到阔别四十四年的故乡,主要任务是祭墓,也看看至亲好友。</div><div> 照理说,祭墓是我们旅台三兄弟的共同职责,应该联袂同行。但以二弟时仍身任公职,碍于规定走不得。我因自由职业,不受任何约束,也感到责无旁贷,乃扛起这肩重任,不过他们也乐于支援回乡所需的费用。 </div><div> 刚好,挚友郭宠燊兄,也有同样的安排,我们就并肩就道,增添不少旅途的乐趣。</div><div> 事前,我并不曾通知过任何人,因为较为亲近的四弟朱云生,远居柘荣山城。福安市内到底有什么亲人,脑里一片空白。那知道在福州的机场上,居然有人来迎接,原来外甥黄梅川,时与郭兄的亲属,同在教育部门服务,故有机会获得这条“独家消息”。看来他的脑筋还管用,至少,先给大舅一个惊喜。事实也是如此。 </div><div><br></div><div> <b> 祭曲哀伤感人</b></div><div> 回乡的要务是祭墓,祭的是父母的新坟</div><div> 两年前,两岸关系尚未解冻,我们在台三兄弟。深感未尽人子天职,莫不惶惶终日。乃多方设法,把四弟夫妇约来香港见面,互诉離怀,畅游名胜之余,并付与相当宽裕的费用,着其负起营造双亲新坟的责任,而今,墓已落成,该是履行祭祀的时候了。</div><div> 新坟位于崇福寺的附近,三面环山,侷处一隅,前无通路,视野不宽,谈不上甚么格局,唯一稍感宽慰者,长年尸骨抛弃荒野的父母,窀穸有安而已。</div><div> 感谢天公作美,祭墓时天清气爽,日丽风和,至亲好友,齐集坟前,在那一片萧穆的气氛中,拉开祭典的序幕。当我展现由衷的虔诚与无限的哀思,一股怒潮般的悲伤,冲破感情的提防,泪水夺眶,哽咽抽泣,一再打断朗读祭文的声浪,引发满场的共鸣。置身于此悲痛的情景中,仿佛听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哭声。</div><div> `我常想,身为人子,如果未能及时报孝,再悲痛的哀号,也只能表达悔恨的万一而已,并无补于实际。而今,我们兄弟的负疚心情,要比皋鱼更沉重。</div><div> 祭典完成,炮声与罗声齐鸣,招来不少山前山后的山客,分尝甜美的祭品,莫不皆大欢喜。</div><div><br></div><div> <b> 故园风貌依然</b></div><div> 下山来,我先绕道步兜山,看看当年两个伯父居住的古宅,门庭依旧,人面全非。难免頓兴<i><b>“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b></i>之慨!</div><div> 村前的朱氏宗祠,算是宗亲们的精神堡垒,游子归来,理应登门谒拜,顺便查阅族谱,确认自己的生辰,为壬戌(1922)腊月廿日,迷糊了一辈子的出生年月,总算有了明确的答案。</div><div> 午前来到松潭,那是个没没无闻的小地方,街道陡峭、起伏不平,十几家商店,傍岩搭建。我家住于街心,屋内浅峡,阶梯交错,旁有半爿酒肆,就是祖父当年在此卖酒起家的发源地。市面既没有儿童玩乐的场所.也听不到弦歌之音。我的童年岁月到底怎么过?也抓不着一点痕迹。</div><div> 中午即在家中,筵开七席,款待亲友。佳肴美酒,笑声扬溢,场面十分热烈。给我这个海外归人莫大的面子。也让宾主留个美好的回忆。</div><div> 现在这栋老房子的主人,算是五弟云瑞了。</div><div> 我俩虽是同胞,但因年龄间隔,我又早离家门,从未一起生活过,而今骤然相会,不无几份陌生感。不过,事前得知他已成家,负担亦重,故曾先后资助摆小摊,买茶园,均无结果。而今发现他的谋生条件拙弱,持家不易,特再代表在台的兄长,留下一笔基金,并以优利储存的方式,维持正常而稳定的生活,应知我们漂泊海外者,也靠薪水过日子,对于手足如此关怀,已算尽了心力。 </div><div><br></div><div> <b> 父母含恨而终</b></div><div> 餐会结束,就利用空档时间,走访街坊邻居,半表谢意,半温乡情。有个中年的女老板,热情而坦率。对于我家情形,也了如指掌。尤其父母的遭遇,更是历历在目。</div><div> 原来父亲先在下都,为流弹击伤腿部,一直医治不好。及至田地归公,收益中断,生活就陷入因境。终于三餐不继,常在挨饿中,间曾吃过别人晒在日下的鱼干。最后竟然活活的饿死,还死在邻居的走廊上。</div><div> 也许“贫戝夫妻百事哀”,晚年父母的感情,并不怎么和睦,也当睦,也曾时起勃谿。父亲逝世未久,母亲的乳癌发作,乳部腐烂,浓浆外流,痛苦情状,见者酸鼻。既无力医治,也无人照顾。偶而看到大姐从穆阳回来探视而已。 </div><div> 说到伤心处,我已肝肠欲裂,愧疚交加,只差没有嚎啕大哭。她亦哽咽难续,飘落几许同情泪丝。</div><div> 总之,父母都是睁着好大的眼睛,含着无穷的愤恨,离开这个残酷又罪恶的世界。别说没有办丧事,连棺材也找不到,草草扔在后山的坑里,算是长眠地下了。</div><div> 回想当年,我家田连阡陌,衣食丰足,那知竟至饿死的地步,父母生育的儿女七人,贫病交迫,却见不到亲人在侧。面对此情此景,死者故然含恨九泉,生者扪心自问,能无罪孽深重的愧疚?</div><div> 要非女老板心直口快,细诉原由,我们旅台三兄弟,势将永远解不开这个谜底。</div><div> 其实,这是时代的悲剧,大地的哀号。又能埋怨谁?<br></div><div><br></div><div> <b> 不知还有妹妹</b></div><div> 回乡的行程规划,下白石必须走一趟,也好捡拾一些残痕碎影。真巧。外甥婿袁祖纶又是当地的税务主管,同伴有律,照应有人,实在太好了。</div><div> 我家本来住在松潭,因逃匪乱,才迁到这个濒海的边陲。刚好岐后有间旧宅,还可利用边间的酒库,房院宽舒,生活富足,家道祥和,亲情洋溢,算是这辈子畅享天伦之乐的一段黄金岁月。</div><div> 记得先后曾在岭头及岸边的两家私塾,受过两年的启蒙教育,读些三字经等基本教材,谈不上什么心得。老师的形貌,还有些模糊的印像,姓名都记不起来。</div><div> 而今时隔半世纪,旧地重游,不无山海依旧,景物全非之慨。当年父亲在街上经商的店铺,早已换了主人。岐后的古宅,只剩下几片败堵残垣。漫步街头,也找不出一张熟面孔。不,找到一个,那是我的么妹朱松玉。</div><div> 说起来真有点滑稽。我因离家太早,完全忽略了亲人,别说认不出五弟,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位同胞妹。原来她出生不久,父母就把她送给附近的友人作养女。今已枝繁叶茂,儿孙满堂。何幸亲人相会,诚属机缘难再。乃在家中设宴款待,几乎把我灌成醉蝦蟆。</div><div> 席间见到外甥李群豪,谈吐不俗,举止有方,也很投缘。要非云山远隔,舅甥之情必更洋溢。</div><div><br></div><div> <b>柏洋白溪残痕</b></div><div>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遥望对岸的白溪,又勾起片段的往事。</div><div> 大约是在1940年前后,碰上县府招考一批地方自治人员。我因拿不出什么学历。只能以”同等学力”报考。居然榜上有名。录取的二十八人中,我是”幼齿”一个。经过两个月的集训。这份结业证书,在我的感觉里,仿若美国哈佛大学的文凭。</div><div> 不久,就担起柏洋乡公所的事务员。这个紧靠边境的穷村僻野,纯朴而宁静,乡公所借用林氏祠堂,年久失修,空荡荡的一片。困守其中,等于糟蹋青春。</div><div> 大约混了年余,治安亮起红灯,虽曾躲躲藏藏,仍然劫数难逃。我跟副乡长江培秋(溪柄人),里长刘昌星(楼下人),均成瓮中之鳖,除被掠走乡公所的一批枪弹,临去还鸣枪三响。虽然我们的脑袋还未开花,但却造成相当幅度的震撼,要是今日,也许成为媒体的头条新闻。母亲闻讯哀伤逾常,已为布置灵堂。那知道回家来的,却是活人一个。让她破涕为笑,总算捡回来了我这个“窝囊废”。</div><div> 经此打击,心灰意懒。可是,不久县政府又颁来派令,派我为白溪乡的副乡长。</div><div> 副乡长的官衔,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而言,似乎又有鸡肋的魅力,明知吃而无味,弃之又觉可惜。</div><div> 如果说柏洋是属于山区,白溪则处于海隅,辖属几个原始的渔村,村民大字不识几个,但却热情好客,不时邀请我上船,观赏埔捞情景,品尝生鲜美味。要是再飞几杯,真比神仙还快乐。</div><div> 不知混了多久,自觉如此消耗生命的日子,过得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乃自动卷起被盖,与乡长吴勇(闽侯人)同时离开。回首前尘,彷如梦境。</div><div><br></div><div> <b> 姐姐坟前上香</b></div><div> 从下白石返城的途上,决定绕道穆阳,要在姐姐月松的坟前,上香致敬。感谢她对娘家的关怀照顾。</div><div> 记得当下都的房舍为流寇焚毁时,全家顿成丧家之犬,依靠无门,我曾在她家中度过一段时日,也在姐夫的店里帮忙过,姐代母职,爱顾有加,可惜天年不假。莫温亲情。只望英灵还能听到弟弟的真诚呼唤。</div><div> 当我离开姐夫家时,外甥梅容、梅川、姐弟尚在童年,而今均近花甲,子女成群,家道兴隆,乐叙天伦,看到姐夫的健康慈祥,让我分沾无限的喜悦。</div><div> 梅容的爱女,初嫁穆阳,还为我这个不速之客、开筵接风。新人所展现的诚敬,一直铭刻在心。</div><div> 苏提留给我相当美好的印象,如今怎好不旧地重游。尤其姐夫那一栋有如广寒宫的巨厦,少说也是几十间厅房。大厅为我所下榻的一间,门窗如昔,不知主人是谁?幸而遇上姐夫的胞弟柏畴,柏长,柏安,同是当年的游伴。而今彼此均临暮境,莫不同为岁月无情而蹉跎。</div><div> 隔街对门的苏老板,不知瞧上那一点,当年还请我当帐房。因而与他的老二周良,相交颇深,惜已无缘把晤。</div><div> 夕阳西近,该上归途。约摸两个小时的车程,已抵韩诚,深为故乡的交通改善而庆幸。回忆当年我去穆阳,先必爬过三望岭,岭高阶陡,步履维艰,走了半天,也到不了姐家。</div><div><br></div><div> <b> 不虚柘荣之行</b></div><div> 柘荣并未列入此次回乡的行程,但因拗不过四弟云生夫妇的诚恳邀约,只好走一趟。</div><div> 也许是叨榕嘉公路绕城而过之光,给此山县带来了交通上的莫大方便。但仍穿着朴实无华的外衣,呈现一片祥和的景象,让我感到惊讶者,倒是主人新近落成的华厦,楼高三层外貌堂皇,仿若宫殿。回顾我们旅台三兄弟、或住公家分配的破旧宿舍;或往龙蛇混杂的简陋公寓。彼此相较,有别霄壤,也说明了他那生财有道的一招,相当高明。</div><div> 我对四弟的印像,一向良好,当年我与城内小小商店的老板郭江弟,有点交情,所以乐于收受云生为印刷学徒。想不到而今他已是柘荣县的印刷厂厂长。证明业精于勤,受益不浅。身为兄长,能不喜上眉稍。尤其值得高兴的,儿女的事业和婚姻,也很圆满。</div><div> 真巧,在这儿居然遇上了义弟陈福生,回想当年我在城里读书时,膳宿无着。不知母亲透过什么关系,攀上这门义亲。虽仅相处一年,情谊却挺深厚。尤其义母、义父把我视同亲人,爱顾入微,永感于心,在韩城见到乃姐陈雅琴时,已勾起当年和乐亲切的美景,可惜,世局大变化,岁月不饶人。而今重逢,大家都是子孙盈堂的大家长了。</div><div> 他们两家先后都为我这位海外归人而尽东道。饱享口福之余,深感最惬意的人生,就是活在这么温馨的情谊之中,柘荣之行的收获,可够丰硕!</div> <h3> <b> 深感乡情浓郁</b><br></h3><h3> 此次回乡会晤不少故交好友,理应辟室长谈,细诉离怀,惜以时间短促,未能如愿,莫不耿耿于怀。</h3><h3> 好比岩湖的郭宗荣兄,而我家住松潭因仅一溪之隔,当年往城访友,总是结伴同行,且曾联袂同赴将乐,交谊之深,自非泛泛可比。</h3><h3> 同在将乐认识黄植兄,时是陈县长的亲信,对乡亲照顾很多,我亦受益不浅。</h3><h3> 童年曾在将乐见过面的陈春江兄,既是陈县长的哲嗣,又是势友陈鸣䥢的侄儿。而今身负台属联谊的重任,无异”亲上加亲”。此次又以老郭和我主客,设宴款待,并邀名流绅士作陪,佳肴满席,美酒飘香,齿颊留芳之余,也永难忘这份浓郁的乡情。</h3><h3> 罗彦青和缪绍洵二兄与我,原是旧识。间曾邂逅于台北,而今三度重逢,友谊之深,不难想见。</h3><h3> 赠我书画的新知,也有好几位,籍此顺申谢忱。</h3><h3> 让我最大遗憾者,渴望见到的三位,均难如愿。</h3><h3> 一是紫阳小学的导师李文华。当年容我插班四年级,并辅助我成为班上模范生。感激之情,永铭五内。</h3><h3> 二是因知求学机会不多,乃利用星期及暑假的空间,求教于城皇庙设馆授徒的郑善畴老师,补习古文时间虽短,受益良多。尤应感谢者,他还为我取了这个名字。</h3><h3> 三是挚友王孝聪。当年他与我及鸣䥢、宗荣四人,交情之深,胜过桃园结义,可惜如今把晤无缘,徒留怅惘</h3><h3> 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上,难如人意者,总是十之八九。而我留下的遗憾,又何止于这些。</h3><h3><br></h3><h3> <b> 已不容许踌躇</b></h3><div> 在这十几天的接触和见闻,我看到两种显着的现象:<br></div><div> 一是许多人,都想盖栋大房子,与子孙团聚一堂,既可晨昏共处,乐叙天伦:又可养子防老,避免未来的孤寂,从不想给年轻人展翼高飞的机会,甚至远行也不放心。</div><div> 二在教育的层面,似乎看不出有激烈竞争的趋势。各级学校的馆舍和设备,大多只能勉强应付现实的需求,看不到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好像与当前的教育时流,有了一段相当程度的落差。</div><div> 面对此情此景,难免感慨良多。感慨又何补于事?看来。已不容许我再踌躇了。既然回乡,总不好不留下一份礼品,对乡亲也有交代。乃慨然捐出老本,设置奖学金。希望激动精英,都能昂首长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是一个科技发达,文明进步的世界。</div><div> 另外一目的,也想引发“抛砖引玉”的作用。深知家乡固有许多殷商富户:亦信海外不乏囊丰筐满的乡亲,若能因此导火线,而发出共鸣或回响,纷纷概解义囊,势必汇成一股沛然而莫能御的力量,把扆山涂成五彩缤份,让秦岭喷出灿烂光辉。同为日见茁壮的韩阳,而鼓舞而高歌,那是多么有意思!</div><div><br></div> <h3>1987年5月,旅台三兄弟在香港,约见睽违数十载的是的夫妇(右)。并委予营照父母坟墓的重任。</h3> <h3>1989年清明节,作者首次回乡祭墓。跪在父母新坟前恭读祭文情形,场面哀伤而感人。</h3> <h3>祭墓后在松潭古宅中,欢宴亲友的热烈场面。作者正与宗兄冠文倾读。</h3> <h3>与姐夫黄柏顺及其儿女梅川梅容夫妇,留影于福安宾馆前。</h3> <h3>卫生李群豪,系胞妹松玉的长子,初唔于下白石,印象深刻。</h3> <h3>挚友陈春江兄1999年秋,因公访台,光临寒舍,细话乡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