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巍巍中华,蒹葭苍苍。</h3><h3> 泱泱华夏,文明之邦。</h3><h3> 中国是一个充满东方神韵的伟大国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璀璨的文化一直引领着世界潮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推动着世界的历史进程。而中华文明也是唯一未曾中断过,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h3><h3>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其中姓氏的发展演变,就是人类进步的缩影。在历史中升华凝练,纵贯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也是不同血缘姓氏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传承和演绎,共同组成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民族。</h3><h3><br></h3> <h3> 王氏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是显赫家族,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也是华夏正统文化的代表。</h3> <h3> “王”字写成三横一竖,上面一横代表天时,下面一横代表地利,中间一横代表人和;一竖代表姓王的本人,堂堂正正,顶天立地;既得天时,又得地利,更兼有人和之“王”,自然是胜者。因此,古人云:“胜者为王”。王者,高贵、美好、华丽之谓也;王,是玉中的极品;数百个王字旁的字,都有高贵、圣洁、美好的含义。因此,姓王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h3> <h3><b>中华王氏始祖,太子晋,西周天子周文王之后,周灵王太子</b></h3> <h3> 王乔,姓姬,名晋,又名子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生于灵王7年(公元前 565 年)卒于灵王23年(公元前 549 年),中华主体王氏始祖。好吹笙,作凤凰鸣,性温良忠厚,聪慧能干,年少册立, 15 岁即辅助父王治国,时虽王室衰微,名臣叔向和乐官师旷都曾问道子乔公,皆拜服。</h3><h3> 道教仙人尊子乔公为“圣祖玉寰皇帝”。孔子读诗书至此曾投笔叹曰:“惜夫,杀吾君也”;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景慕之情曰:“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武则天封禅嵩岳时,封王乔为“升仙太子”,立制了御书《升仙太子碑》;”后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天下王氏大都自认太原、琅琊、开闽、三槐四大枝脉之后,四脉皆尊王乔为始祖! </h3> <h3>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延续近八百年的周朝都是姬姓的天下。当传至东周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这一年也是圣人孔子诞生的那一年。当年榖、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东周灵王的长子姬晋,时已贵为太子,他与其父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了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周灵王的治水计划。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h3><h3> 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王子”晋被废黜后,时楚、晋、吴、齐、秦、巴等诸侯国征伐不断,王室衰微,“王子”晋整日郁郁寡欢,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此后他的后人便以王为姓,“王子”晋也被姬姓王氏尊为始祖。诞生于太子晋被废的那一年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他长大之后,有一次批阅诗书,当批到《逸周书•太子晋》篇时,投笔叹道:“惜夫,杀吾君也”。那意思是:太子晋如果不被灵王所废,那么他将是我孔子时代的东周君王呀。</h3><h3> 始祖遗憾没能成为华夏的君王,但因祸得福却成为了不王之王,当今子孙后裔人口上亿,占中国人口的8%,当之不愧的姓氏之王。</h3> <h1><b>太原堂</b></h1> <h3> 王乔祖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h3><h3>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h3><h3>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h3><h3>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为太原王氏之祖,两汉时,他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为晋阳王氏。王殷四世孙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以上各派王氏皆为太原王氏派下枝派,犹如太原王氏这颗参天大树之各分枝也。</h3> <h3>王翦公</h3><h3> 王贲公</h3><h3> 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公元前228年,王翦灭赵;公元前225年,王贲灭魏;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公元前222年,王贲灭燕、代;公元前221年,王贲灭齐。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h3> <h1><b>琅琊堂</b></h1> <h3> 琅琊郡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琅”指像珠子一样的美石,“琊”是像玉一样的骨。琅琊王氏是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举族迁居会稽(绍兴)、金陵(南京)。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方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江苏省南京市)</h3> <h1><b>三槐堂</b></h1> <h3> 三槐王氏以太子晋五十六世王言为一世祖。五十八世王祜因手植三棵槐树为开基祖,并且苏轼亲自撰写《三槐堂铭》而成名。三槐王氏主要以王祜的懿、旦、旭三子为主要支派而成著名大族。其中主要支派有懿公的浙江永泰王氏、云南镇雄王氏;旦公的三沙王氏、上海鹤沙支、江山步鳌支、余姚王守仁支、东洞庭支、四川巴中支、溧阳东坡支、安徽凤阳武店支、江西雩都支;旭公的江苏昆山支、嘉定支、贵州威宁支、楚南上梅支、四川马三垭支、海南王居正支</h3> <h1><b>开闽堂</b></h1> <h3>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74年御赐“八闽人祖”</h3> <h3> 开闽王氏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君主王审知等人所在的王姓支派,因王审知当年从光州固始(今属河南)到今福建建立闽国而得名,至今也是我国福建、广东等南方各省以及港台、东南亚或其他海外王姓人中最有影响的王姓重要分支。</h3> <h3>新加坡前总统王鼎昌题</h3> <h3>以上系统扼要的介绍了王姓起源和四大宗派,现在续接太原堂,怀着崇敬的心情续写五十六世祖该公到钱溪王氏始祖均才公的心路历程。</h3> <h3><b>庐陵太原王氏(赣湘王)始祖王该公画像</b></h3><h3> 史称“赣湘始祖”,又称“江西庐陵王”的该公(835-926),为太子晋56世孙,字元仁,好善乐施,乡称长者。唐僖宗中和年间(882-885),年近五旬的王该公,为避唐未黄巢农民起义的战乱,奉母曾氏携妻黄氏,自山西太原徙居四川;因其父王吉旧守江西吉州(今吉安市)刺史,又南徙吉州庐陵之何山(今江西吉安县栋头村)。定居何山后,该公刻苦耐劳,垦荒拓田,治穷兴业,建造厅室,置田一万五千亩,甲富一方。吴杨溥辛已(921年),所居田间见龙之异,有异僧求为寺,好善乐施的王该公,将房产和一万五千亩田土捐出,北徙百余里的安成之连岭(今江西安福县连岭村),复买田一万亩。该公有二子,长子馀,随父居连岭,以农耕为业;次子肱,官至虔州(今江西赣州市)统军(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其子孙遂家于赣县梅林七鲤镇,以经营建材产品为业,在赣州城拥有店铺一千五百间。该公后裔嗣孙繁昌,裔播天下,忠孝文武,贤才辈出,是太原王氏南迁家族中,现派衍人口最多的一支望族。目前该公后裔人口逾千万,分布全国10多个省市及海外,盛况空前。</h3> <h3>庐陵王氏世系总图</h3> <p class="ql-block"> 为了正本清源,完善宗亲们对列祖列宗的认知,根据庐陵太原王氏通谱编委会的考查,太子晋到该公的真实(血脉)传承上源是:</p><p class="ql-block"><br></p><h1><b>1世 晋</b></h1><h1><b>2世 宗敬</b></h1><h1><b>3世 凤</b></h1><h1><b>4世 覃</b></h1><h1><b>5世 渠</b></h1><h1><b>6世 丰</b></h1><h1><b>7世 芝</b></h1><h1><b>8世 亿</b></h1><h1><b>9世 错</b></h1><h1><b>10世 墳</b></h1><h1><b>11世 渝</b></h1><h1><b>12世 息</b></h1><h1><b>13世 恢</b></h1><h1><b>14世 亢</b></h1><h1><b>15世 頣</b></h1><h1><b>16世 翦</b></h1><h1><b>17世 贲</b></h1><h1><b>18世 离</b></h1><h1><b>19世 威(次子,返归晋阳,长子王元迁山东琅琊,是为琅琊始祖)</b></h1><h1><b>20世 志</b></h1><h1><b>21世 珣</b></h1><h1><b>22世 言</b></h1><h1><b>23世 嶹</b></h1><h1><b>24世 嶔</b></h1><h1><b>25世 彝</b></h1><h1><b>26世 彛</b></h1><h1><b>27世 勖</b></h1><h1><b>28世 励</b></h1><h1><b>29世 霸</b></h1><h1><b>30世 咸</b></h1><h1><b>31世 甲</b></h1><h1><b>32世 甫</b></h1><h1><b>33世 畊</b></h1><h1><b>34世 恬</b></h1><h1><b>35世 泽</b></h1><h1><b>36世 昶</b></h1><h1><b>37世 湛</b></h1><h1><b>38世 承</b></h1><h1><b>39世 述</b></h1><h1><b>40世 坦之</b></h1><h1><b>41世 愉</b></h1><h1><b>42世 缉</b></h1><h1><b>43世 慧龙</b></h1><h1><b>44世 宝兴</b></h1><h1><b>45世 琼</b></h1><h1><b>46世 广业</b></h1><h1><b>47世 乘</b></h1><h1><b>48世 规</b></h1><h1><b>49世 孝柔</b></h1><h1><b>50世 敬德</b></h1><h1><b>51世 贯</b></h1><h1><b>52世 臻</b></h1><h1><b>53世 秦叔</b></h1><h1><b>54世 谋</b></h1><h1><b>55世 吉(仁安)</b></h1><h1><b>56世 该(仕契)。</b></h1> <h3>从该公到扆公(西昌南富始祖)再到均才公(钱溪始祖),按族谱记载,现整理如下:</h3><h1><b>56世 该—57世 馀 —58世 项—59世 璘—60世 陔—61世 忠—62世 倈—63世 浦—64世 扆—65世 师儒—66世 美道—67世 元仲—68世 信之一69世 均才</b></h1> <h3> </h3><h3>据清进士姚顾在乾隆四十七年所写的《兴邑钱溪王氏绩修族谱叙》记载:</h3><h3><b> 有均才公复迁于兴国之钱溪,数百年间,支派繁衍,诗书承先,其列仕版,登贤书游庠序,以及力田致富,入孝出弟于族党间者,又为潋江钜族。</b></h3> <h3> 公元1230年前后,南宋末年。该公第十四世孙均才公只身从泰和县冠朝来到兴国茶园,出身书香门第而满腹经纶的始祖起初在茶园太黄田钟屋聘为私熟先生,早起晨练时发现隔河对面的大坪地上时常紫气升腾,日中方散,不免心中暗暗称奇。</h3><h3> 后来他在授课之余来到对面考察,只见方圆百丈的大草坪,古树参天,阴翳蔽日。坪中还有数口水塘,未见水进,但见水出,雾气腾腾,泉水清甜可口。在坪地的外围,地势突然断落成崖,高数十丈,险要异常。而且树林茂密,巨藤缠绕,与缓缓东流如玉带环腰般的茶园河形成天然屏障。博古通今的始祖确认此处乃兴族旺家之宝地!</h3><h3> 在某日,和东家聊得兴起之时,提出思乡返家的愿望,东家闻言大惊,深知始祖教书有方,人才难得,故挽留之为其子弟授课。并将始祖心仪的地方相赠,这让始祖心中大喜。还郑重的写下送地契约,将对面山埂坪上面积“横十丈,竖十丈”的地方赠予均才公新建房屋,永不反悔。</h3><h3> 于是,自选良辰吉日,亲定方位,聘请工匠,开基建房,为钱溪王氏亲自垫下了第一块千秋万代的基石。</h3><h3> 自此,均才公定居全坑,睦邻相处,继续教书育人,深得乡邻的尊敬和爱戴。</h3><h3> 同时继配谭氏,于宋端平甲午年(公元1234年)喜得贵子,取名立可。谭氏贤淑,相夫教子,一家生活得其乐融融。</h3><h3> 立可公,自幼聪颖,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隐德淳朴。配江氏,生子二:宋淳佑丁未年(公元1247年)生长子景富,宋景定癸亥年(公元1263年)生次子景高。从此,钱溪王家逐渐人丁兴旺,烟火旺盛。</h3><h3> 后来因为人丁兴旺发达,自然就要占地建房,就在彝和堂两边大兴土木,也自然引起了钟屋子孙的非议和责难,</h3><h3>责问道:“当年写的契约书是横竖10丈的面积,现在怎么可以超出如此之多?”</h3><h3>而答复的我们契约书上是千丈!</h3><h3>对方不信,当取出当年字据一看,果然是横竖千丈,顿时哑口无言。</h3><h3>原来均才公预见此地定能大有发展,就在十字上面加了一撇,因而原有的横竖十丈变成了横竖千丈。</h3><h3> 这也就是一个传说,无从考证,但也说明了均才公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事事都为子孙后代考虑周全。</h3><h3> “留得三分地,让于后人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一样,做什么事情都得多为后人着想才是。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道理。</h3><h3> </h3> <h3><b>典雅庄重的彝和堂,供奉的就是钱溪王氏的始祖均才公</b></h3> <h3> 彝和堂,长30m宽12m,在茶园现有的氏族祠堂中面积是最大的。因为历史的原因,解放以后被设立为茶园中学、小学的所在地,彝和堂就这样从私家祠堂一度成为了公有礼堂。均才公当年就是老师,机缘巧合他的堂前也书声朗朗,在他的注视下迎来送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h3><h3> 但是作为家族感情来讲,还是希望政府把学校迁移他处,还我总祠的肃穆和庄严。</h3> <h3> 和许多名门望族一样,先祖也订下了家规,即《规例十条》,先祖注重家训, 用深沉长远的目光关心后世的良性发展,是对子孙后代的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谆谆教诲。</h3><h3> 家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3><h3>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br></h3><h3>《诫子书》、《朱子家训》、《包拯家训》、《曾国藩家书》等</h3> <h3>从上图和家谱来看,均才公到“隆”辈的图谱应该是:(以孔目口模烈堂为例)</h3><h3><b>均才-立可-景高-原杰-思文-守善-明琳-致泰-善彻-遵例-愈当-一霭-万篁-承嵩-世芳-维珠-德锦-敬-修-克-昌-隆</b>(我辈)-<b>文-斯-显-有-乎-于-邦…………………………………………………………………………………………</b></h3><h3>均才公到“隆”辈为21世,从太原堂1世到隆辈91世。看到这里各位宗亲,你应该知道自己是第几代了吧?</h3> <h3>彝和堂旁边的千年古香樟,据说是始祖所栽。</h3><h3> 现在彝和堂位下,在茶园境内有七处不同时期建立的分祠,每一处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除了本地以外,还有在不同历史时期迁往赣县,瑞金,四川,陕西等全国各地,比如模烈堂名下就有世英公在清朝年间迁往陕西,可惜已经失联多年。<b>(如有世英公后裔或者知情人看见此文,请在此文留言,万分感谢!)</b></h3><h3> 彝和堂就像这棵千年香樟树一样,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彝和堂位下人口众多,人丁兴旺。子孙后代,谨记家规,遵纪守法,勤劳勇敢,在各行各业都建功立业,努力工作,建设着自己美丽的家园。</h3> <h3>在白崖山鸟瞰钱溪</h3> <h3>2016年春,在彝和堂前举行盛大的散谱仪式,各地前来迎谱的宗亲成群结队吹吹打打,盛况空前。<h3></h3></h3> <h3>祠堂年久失修,修缮迫在眉睫</h3> <h3>2017年春,以王显荣为首的钱溪王氏宗亲理事会会长的领导决策下,终于启动重修计划。堂内用现代化建筑工艺改建</h3> <h3>重新立柱,按族谱描述返古归真,期待不久再现当年雄姿,一座承载历史使命感和所有钱溪王氏荣誉感的古典建筑将完美的重现光彩。</h3> <h3>王氏宗祠彝和堂,</h3><h3>堂前屋后书声琅 。</h3><h3>遥想当年均才公,</h3><h3>教书先生育人忙。</h3><h3><br></h3><h3>始祖避难下南方,</h3><h3>庐陵辗转茶园岗。</h3><h3>寄人篱下教书匠,</h3><h3>智取纵横千百丈。</h3><h3><br></h3><h3>兴家兴业齐开张,</h3><h3>有德有义有才良。</h3><h3>有缘钱溪开天地,</h3><h3>从此王氏威名扬。</h3><h3><br></h3><h3>家规十条教儿郎,</h3><h3>孝悌忠信有规章。</h3><h3>人才辈出光门庭,</h3><h3>书香门第入朝纲。</h3><h3><br></h3><h3>千年铁树古香樟,</h3><h3>始祖亲栽家庙旁。</h3><h3>枝繁叶茂常青树。</h3><h3>历经风雨见沧桑。</h3><h3><br></h3><h3>茶园望族属我王,</h3><h3>显赫一方当自强。</h3><h3>千年风雨生不息,</h3><h3>宗支衍庆瓜瓞长。</h3><h3><br></h3><h3>彝和堂上香火旺,</h3><h3>祖宗位下世代昌。</h3><h3>承前启后到吾辈,</h3><h3>任重道远责无旁。</h3> <h3> 滚滚长江,奔流不止。人类进程也一样生生不息。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每一个人就像这条大河大江里的一颗水珠,我们应该了解自己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从祖先到吾辈,世世代代都为国,为家,为江山社稷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我们的作用,为的就是让生活更加美好,让国家更加富强。</h3><h3> 作者编辑: 烟雨江南</h3><h3> 2017年6月6日编辑发布于上海云间</h3><h3><br></h3><h3>特别鸣谢:本文若干章节参考了彭老师的”印象茶园”,还要感谢钱溪王氏宗亲理事会会长王显荣、孔目口宗亲王文燊等人的大力支持。</h3><h3>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