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市武义县岭下汤村,又称“枣岩故里”、“枣岩古里”。因此地有赤紫圆岩数块,故称枣岩。位于武义县中部大田乡境内,古村初成于元代,由于两侧有少妃岭和大殿岭,一条菊溪穿村而过,按船形分布,巧借两侧山体景观构景,先人姓汤占多数,故取名岭下汤,现有上、中、下三个行政村,人口2000余人。 900年前,这里还是“箬叶丛生”荒山僻壤。南宋建炎年间(1127—1162年)岭下汤的汤姓始祖默庵公自丽水碧湖迁来,结庐于枣岩之下,行医济世。自此,人口繁衍,经济繁荣,渐成一方名镇。历史上,岭下汤为丽水通往武义、金华的要冲,人马川流不息、商业繁荣,有小县城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79师师部、235团团部曾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共新宅区委和区公所在地。1992年以前,是新宅区(下辖4个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岭下汤村,2006年公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岭下汤古街平安街长1000余米,宽3米,800年历史的古老街道,是省级文物古街保护区。村口雕石砌就大门“进士门”,街两侧拓宽改造而成的小广场石座上题有“枣岩故里”大字牌匾。街道两边商店老建筑,大多建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俗称“三十六家”的老店铺,其中有汤和泰米行、汤恒泰酒肉、朱元明酒店、汤广和百货、恒丰米行、水海司剃头店、唐瑞济杂货树行、尔生旅馆、达兴粉干店……还有3座舂米水碓、2座麻车。一条古街,商铺林立,有字号者达40多家,食宿杂货一应俱全。街面结构完整,古色古香。行走其间,于质朴老街之中,寻寻觅觅,一种久违的回家感觉思绪,萦绕心头,久久不能离去。 古时的木质防盗窗。楼上住着待字闺中的姑娘,为了免生意外,从一楼至二楼,用木棍构建栅栏,窗户通风采光,但外人无法越窗而入。这是自己所见的最早历史的防盗系统。 古村至今保留着许多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和民俗。如出嫁的姑娘回娘家要带泥土回来植树,寓意把根留住,不忘自己的故土;在祭拜祖先后全家人一起围着长5米、宽30厘米、厚10厘米的香案吃萝卜豆腐,那是对先人创造的农耕文明的深深怀念与敬意;有岭下汤特色的“迎消灾”习俗活动,深沉低缓的民间音乐“行路调”,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心中的故乡即使遥远,思念的脚步还是一如既往,追风逐月…… 先前的旅馆,是简单了些,但据说价廉实惠的品质,顾客回头率超高。村里正在上级政府的实质性支持下,抓紧整修,以期恢复原貌。 汤氏特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5年),清道光年间遭火焚,后重修。主体建筑为坐西朝东的五开间正堂,宽21米,进深10米,为岭下汤汤氏宗族祠堂。文革中遭毁,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自发修建。目前在进行大修。 虎闸门,俗称“上石厅”,是岭下汤最古老的建筑,始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相传岭下汤门前山原是一座大岩山,光秃秃的,紫红色的岩石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而此山形状似一头潜伏的老虎,中间一座山峰酷似虎头,虎视眈眈地逼视着整个村庄,透着一股凶煞之气,据说这是村中经常失火原因。为了消除火患,岭下汤族人按照阴阳五行相克的道理,在虎头对面正北方位造了一座虎闸门、两口碧水潭、三间大石厅,用来镇压“石虎”的煞气。虎闸门外面的墙,由十层条石砌成,南北全长40多开步,全是清一色的抄面石,严肃、威武。不过如今的虎闸门是明代建筑,仅有4根石柱是宋代保留的。据说,虎闸门建成后,岭下汤山清水秀,火灾很少发生了。 清清菊水穿村而过,滋润这一方土地,养育一方百姓生民。 “长毛杀妖多多杀”的太平天国标语,很好地保留着。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进攻岭下汤时,遭到村中地主武装的阻挡。一位村民在得知太平军是锄恶扶贫的好队伍时,自愿为太平军带路,打败了村中的地主武装,太平军攻克岭下汤,老百姓用村中7个地方豪绅的血写下了上述标语,长1.9米,宽0.5米。而村庄里的说明中说是太平军所写,我认为不妥。长毛,是清朝对太平军的恶意妖魔化的说词,太平军怎能去用? 据说是全国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区公所,武义县将在此建区公所博物馆。 区公所法庭正面墙原状,当年杭丝联厂真丝织就的领袖头像,十分宝贵。 区公所厨房。 岭下汤下村九间堂楼,俗称“上屋”,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建,占地432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两层,东西厢房,木楼,前有环廊。整座建筑高爽宜人,给人胸襟开阔之感。 石梁架屋,又称石头祠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岭下汤村村口,建于明代,系武义汤姓大宗祠。原为三进五间,前二进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战火。柱础踬形,檐柱侧脚,弓形月梁,结构浑厚古朴,雕凿精致,花纹美观,线条流畅,堪称一绝。有“天下石祠两座半,石梁架屋为其半”之说。解放后为新宅区粮管所粮库,因而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