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承德•避暑山庄————我神往已久的旅游胜地!</p> <p>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时期的塞外皇宫。据《避暑山庄大事简表》记载康熙皇帝曾经先后来过避暑山庄28次,有些年间更是在避暑山庄待上半年。</p> <h3> 承德避暑山庄,世界文化遗产,第1批国家保护文物 ,清朝的第2个政治中心,中国3大古建筑群之一(北京故宫、曲阜孔庙和承德避暑山庄), 中国4大名园之一(苏州拙政园 、北京颐和园 、避暑山庄 和苏州留园 ),国家5A级景区。</h3><h3> 又名热河行宫,或称承德离宫,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历雍正,乾隆五十七年(1792)竣工,历时89年。山庄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宫墙长万米,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h3><h3> 避暑山庄最大的特色是:园中有山,山中有园,山水相间。</h3><h3> 康乾二帝追求“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园林意境,将山庄建成了一个缩小的中国版图。</h3> <h3>丽正门的御道广场南边的红照壁。</h3> <h3>丽正门前两个厢房外端左右立下马碑各一(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比兴城文庙的下马石高、大很多,兴城文庙是“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h3> <h3>从丽正门进去,就是宫殿区了。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宫殿区采取中轴线控制,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体量较小,采用青砖灰瓦,追求朴素淡雅。与依山就势托起的一座座宏伟壮阔、金碧辉煌的寺庙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不惜施重金建庙,结交少数民族首领,达到安疆固塞稳固大清帝国的目的。</h3><div>建筑形式采取北方四合院的布局,层层递进,纵深发展。宫殿周围广植花木,或叠石为阶,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缓解正宫严肃的气氛。这是避暑山庄造园成功之处。宫殿建筑是皇权的象征,是皇权的物化。</div><div><br></div> <h3>正宫建于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修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新修缮,改建,占地1万平方米。</h3><h3>正宫有九进院落的建筑群,由丽正门、午门、阅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十九间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组成。</h3><h3>正宫又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十九间房及其南的建筑属前朝,前朝是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烟波致爽殿及其北的建筑属后寝,后寝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区。</h3> <h3>丽正门。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正宫的正门。是个重台城门,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重台上建有城阁三间。布局规格严整,风格质朴秀丽,为避暑山庄的乾隆三十六景之首。门前有石狮两尊。</h3> <h3>丽正门前正中央门洞上方,镶有乾隆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体象征。</h3> <h3>丽正门前正中央门洞西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避暑山庄”标识。东边是“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h3> <h3>由此进入宫殿区的正宫。</h3> <h3>午门。避暑山庄博物馆,启功先生题。</h3> <h3>悬挂着康熙帝御笔“避暑山庄”四个鎏金铜字牌匾的阅射门(也叫内午门)。皇帝常坐在此门前看着皇家子孙在院子里射箭。</h3> <p class="ql-block">御道。</p><p class="ql-block">白云蓝天,青砖红墙,苍松茂盛,浓荫掩道。</p> <h3>宫殿区主殿</h3> <h3>主殿叫“澹泊敬诚”,为清代避暑山庄的正殿。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乾隆十九年(1754) 又用极其珍贵的楠木进行改建, 故称楠木殿。据史料记载,修建楠木殿,耗费白银7.2万两,用工19万个。</h3><h3>整座殿堂全部为金丝楠木结构,不施彩绘,每到细雨时节,楠木的芳香阵阵扑鼻,清幽典雅。殿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四周有围廊。地面与台基用紫豆瓣大理石,殿内天花有万字、寿字、蝙蝠、卷草等雕刻。前檐正中悬有清圣祖御笔“澹泊敬诚”匾,殿内挂有清高宗御书匾,山墙上则挂有清绘《皇舆全图》。北面书橱有《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围屏上雕刻着《耕织图》上一百六十三个人物。此殿是清廷在避暑山庄举行重大典礼之处,亦是皇帝在山庄时听政和读书之所在。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低调的奢华!</h3> <h3>主殿侧面</h3> <h3>走过楠木殿,后面一幢建筑叫“四知书屋”。该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当时康熙皇帝题写的“依清旷”匾额,悬挂在内檐。后来乾隆感到外檐无匾额,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题写了一块“四知书屋”匾挂于外檐。从此,这里便称作“四知书屋”。据乾隆皇帝《四知书屋记》道,是引孔子《系辞》: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之义,内正心,外勤政。</h3><div>四知书屋名为“书屋”,却不是皇帝读书的地方,而是皇帝临朝前后更衣小憩,接见近臣的便殿。</div> <h3>殿内光暗,且下午日光正强,反光,看不清殿内陈设。</h3> <h3>转至殿后,效果不错,可见。哥们,你看见啥了?</h3> <h3>回廊</h3> <h3>万岁照房(十九间房)中间三间原为佛堂“宝筏喻”,现为通向后宫的过道,东侧陈列着一个铜匾、一对铜抱柱楹联,西侧陈列八个石鼓。</h3><div><br></div> <h3>宗境阁的匾额。</h3><div>铜匾上的题字“海藏持轮”是乾隆皇帝的御笔。</div> <h3>铜制抱柱楹联</h3><h3>楹联:梵天阁涌金光聚,香水澜回珠颗圆<br></h3> <h3>铜匾、铜抱柱楹联:是避暑山庄山区珠源寺宗镜阁的构件。日本侵华期间被破坏,仅剩此构件。这两件文物不仅反映当时高超的铜铸工艺,也是日本侵略破坏中国文化的实物例证。</h3> <h3>宗镜阁(网络上古照片)</h3><h3>承德避暑山庄拥宝贝无数,其中尤其以一个铜殿最为珍贵,铜殿顾名思义就是全用铜制作的两层楼阁,这个铜殿被乾隆赐名宗镜阁。宗镜阁建于乾隆十年(1746年),与北京颐和园宝云阁同模铸造。建造这个殿宇,花费了纯铜207吨!不仅殿阁佛像用铜铸成,而且建筑的梁柱斗拱、门窗匾额、殿内供奉的七珍八宝五供等,也用铜铸造而成,做工精巧细致,堪称世界艺术珍宝,被称为天物。</h3> <h3>而且在制作时还特意做了一个精妙的机关,还有一把钥匙。据据说,只要插入钥匙一扭动,就可以打开宗镜阁的榫卯结构,拆开楼阁,整体搬移。热河沦陷后,日军进入承德,看到这个精巧的铜殿,他们第一的想法是要把他拆掉,然后运回日本国内。但是因为找不到这把钥匙,最后只能将铜殿用炸药炸毁,分批送到天津,化成了铜水。据说,当时的日军光是装铜殿的零部件就装了26大箱,30多捆。这还没完,为了彻底毁掉这个国宝,日本人还直接一把火将其全部烧掉。 </h3><h3> 据说当时热河省都统汤玉麟逃离前预感到日本人会破坏铜殿。因此,在装运自己家财时,也顺手将铜殿的匾额抢下运走了。这不经意的动作意外的为祖国保留了一个国宝。现在这个仅存的匾额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如今,铜匾额和楹联静静地收藏在避暑山庄馆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那段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h3> <h3>承德石鼓。承德石鼓镌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这一年正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传说古人认为石头的寿命是最长的,所以乾隆皇帝这一年镌刻石鼓,有暗喻长寿之意。承德石鼓虽然与原石鼓建制年代相差久远,形制各具特色,但其内容是相符的,均为贵族出猎的记录。最值得一提的是石鼓上的文字。被刻在鼓形的石头上的这种文字被称为“石鼓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石与形,字与诗,浑然一体,极具古朴典雅之美。</h3><h3><br></h3> <h3>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大秦帝国的“东方红”。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帝,在北京国子监得见石鼓,担心时间长了石鼓会被损坏,特别命人仿制两套,以原石鼓文的字体刻字,当时,一套藏于北京国子监,一套藏于承德文庙内。承德石鼓后来被移至山庄,现藏于避暑山庄博物馆内。</h3><div> 乾隆帝在重刻石鼓的同时作《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序》中阐述了重刻石鼓的目的及置放热河文庙的缘由。石鼓,是这位帝王留给承德人民的又一份瑰宝。</div> <h3>十面石鼓上的文字</h3> <h3>古树参天,遮天蔽日。</h3> <h3>万岁照房后面是内宫。内宫以“烟波致爽殿”为中心,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院,称东所、西所,是后妃的住所,与“烟波致爽殿”有侧门相通。“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住处。殿内陈设典雅,正中三间设御座,西次间为佛堂,西稍间为暖阁,是皇帝的寝室。</h3> <h3>烟波致爽殿后面是一幢面阔五间的二层楼,名“云山胜地”。楼下为戏台,挂有“文明福地”匾额,是帝后的听戏处;二楼佛堂挂有“莲花堂”匾额,为帝后祭月祈福之所。</h3><h3>此楼最有特色的是:没有楼梯,沿楼外假山蹬道盘旋而上即可登上二楼!登楼北眺,山庄美景尽收眼底。</h3> <h3>云山胜地</h3> <p class="ql-block">坐塌后墙题联:“松声风入静,花气露生香”。</p><p class="ql-block">这“榻榻米”好雅致啊!</p> <h3>正宫的后门,门头挂着“岫云门”匾额。走出岫云门便出了正宫。至此宫殿区游览结束。</h3> <h3>游览图</h3> <h3>站在岫云门外朝北眺望,那是水色澄碧、绿荫相接的避暑山庄湖泊区。</h3> <h3>进入了湖泊区。</h3> <p class="ql-block">漫步“芝径云堤”,满眼苍翠碧绿,步挪景动,百态千姿,大有西子湖畔“苏堤春晓”之风韵。</p> <h3>青山碧水间,绿柳袅袅。</h3> <h3>蓝天白云下,波光粼粼。</h3> <h3>临湖3间门殿,康熙帝题额为“月色江声”。取意于苏轼前后《赤壁赋》。岛上建筑布局采取北方四合院手法,殿宇之间有游廊相连。门殿外的支柱,看上去似乎歪斜欲倒,实际上却坚牢稳固,这是山庄建筑三绝之一,据说这样的设计处于康熙的授意,寓意“上梁不正下梁歪”,用以警戒臣工。</h3> <p class="ql-block">门殿西有冷香亭,盛夏可坐此亭赏荷。</p> <h3>门殿北为静寄山房,是清帝读书处。</h3> <p class="ql-block">房后莹心堂,亦为清帝书斋。</p><p class="ql-block">门柱楹联:自有山川连北极,自然美景胜西湖。</p> <p class="ql-block">依绿斋。</p><p class="ql-block">柱联为:乔木拂窗连翠岭,澄波映槛接天光。</p> <h3>风景之中的摄影人。</h3> <h3>这是我最满意的一张照片。此情此景,让我不如自主地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h3> <h3>湖畔歪柳。但声明:不是我们压歪的!呵呵</h3> <h3>金山岛。</h3><h3>这是青石叠砌的小岛,包括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十八景“天宇咸暢”和十二景“镜水云岺”两组建筑。因岛上建筑是康熙年间仿镇江金山江天寺兴建,故名金山。</h3> <h3>金山岛上帝阁。</h3><h3>是一座清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的地方。阁内三层分别悬挂康熙题匾“皇穹永佑”“元武威灵”“天高听卑”。登阁内木梯而上,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h3><h3>顺叠石蹬道拾级而上,即金山峰顶平台,台上面南建殿3间,名“天宇咸畅”。过此殿,可登危楼高耸的三层六面的六角攒尖顶阁楼即金山上帝阁,檐悬有康熙帝御笔匾三面,下曰“皇穹永佑”,中曰“元武威灵”,上曰“天高听卑”,阁的上两层是皇帝礼奉真武大帝、玉皇大帝的地方。阁下临湖一亭,乾隆皇帝题名“芳洲”。循上帝阁内木梯登阁,如登妙高峰,水天空阔,融为一体。康熙皇帝说此阁:“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h3><h3>镇江金山慈寿塔是八面七级,山庄上帝阁是六面三级。与金山江天寺景观效果神似</h3> <h3>独树一帜。</h3><h3>俨然一尊宁死不屈的英雄雕像,迎风昂然傲立。不知他,是要诉说岁月沧桑,还是要彰显自己的独特,还是……?</h3> <p class="ql-block">静享云淡天高,</p><p class="ql-block">闲看远山近水。</p> <p class="ql-block">楼中清茶溢香远 ,</p><p class="ql-block">桥下锦鲤戏溪欢。</p> <h3>位于金山东北部的古松林中,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三景。东有小溪曲沼洄沿,前后临池。以花取景,绿房紫葩,芳香竟放。因此康熙题名“香远益清”,说此处“出水涟漪,香远益清,不染偏奇”。乾隆也题诗赞道:“春光六月天,照影濯清涟。逸韵风前别,生香雨后鲜”。</h3> <h3>热河,全长0.3公里,《大英百科全书》称它是世界上最短的河流。</h3><h3>热河发源于避暑山庄诸泉的一条涓涓细流,主要水源来自热河泉。冬季水温为8℃。泉侧有巨石,刻道光御书“热河”两字。因为泉水温热,又有上游的温泉水汇入,所以冬天也不结冰。尤其是周围白雪皑皑时,这里的湖面却热气蒸腾,实为奇观。</h3><h3>承德原名热河,以水得名。雍正11年(1733年),登基后从未来过热河的雍正取秉承先帝恩德之意将热河厅改为承德州。</h3> <h3>热河泉。位于避暑山庄湖区东北隅,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银湖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它千古如一,潺潺不断。</h3> <h3>“水流云在”。是澄湖北岸最西一亭,为四面凸出、中呈方形的亭子,是康熙三十六景最后一景。</h3> <h3>营业中的仿古店铺</h3> <h3>如意湖凉亭</h3> <h3>乘车环山游</h3> <h3>第一个站点 四面云山</h3> <h3>四面云山是避暑山庄的最高处,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九景。山顶上,有一座单檐攒尖顶方亭,亭上方有一匾,为康熙题额“四面云山”,康熙还为此亭题联“山高先得月,岭高自来峰”。亭中长风四达,即使盛暑,亦飒爽如秋。乾隆每来山庄,必游此景。乾隆触景生情作出了“绝顶平临北斗齐,座中惟觉众山低”的名句。</h3> <h3>登临山庄古亭,远眺承德新貌</h3> <h3>第二个站点 山庄外庙宇</h3> <h3>不到长城非好汉</h3> <h3>山庄宫墙,随山势而起伏,随地形而变化,远远望去酷似“万里长城”,被称为承德“小长城”。</h3> <h3>登临山庄北段小长城,可以远眺小布达拉宫、班禅行宫和棒槌山、蛤蟆石。</h3> <h3>布达拉·行宫景区坐落于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由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组成。因仿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按五比一的比例修建,俗称小布达拉宫和班禅行宫。这两座汉藏结合式寺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庄严 。</h3> <h3>避暑山庄附近的普陀宗乘之庙,人称为承德的小布达拉宫,俗称小布达拉宫。远看类似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而修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顺治帝时期五世达赖到北京传播过佛法)。是一座具有特殊艺术价值的寺庙建筑。全庙除主体大红台、大白台等外,还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样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台,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气势雄伟,十分壮观。</h3> <h3>须弥福寿之庙,俗称班禅行宫。</h3> <h3>第三个站点 “青枫绿屿”、冷宫</h3> <h3>“青枫绿屿”:康熙36景之第21景。</h3><h3>康熙题额的“青枫绿屿”是位于山中的一处庭园,庭园周围多为枫树,叶茂荫浓。整个庭园布局规整,房屋坐北朝南,还有竹篱、粉墙、月门、曲廊、平台、假山等设施,颇有情趣。</h3> <h3>【风泉满清听】“青枫绿屿”的正房,被康熙题名为“风泉满清听”。里面摆放着编钟等古代乐器,康熙皇帝常到此听曲、观景、赏月。院内有一配殿四间,乾隆题名为“吟红榭”。</h3> <h3>“冷宫”。【冷宫“霞标”对联 :竹影摇月尘不动,月照深潭水无痕】门殿外东侧,有三间面朝西的偏房,题为“霞标”。里面陈设简单,除了必要的生活设施外,只有笔砚。据说,这里是避暑山庄中的冷宫。当时匆匆而过,未留照。</h3><div>“冷宫”故事:据说乾隆有个宠妃,名叫吉拉,一次,吉拉恃宠而骄,修改了乾隆已经批好了的奏折,在众妃的谗言之下,乾隆一怒之下把吉拉打入了冷宫,把她关在霞标殿内。乾隆原想是挫挫她的锐气,可是吉拉性子很倔强,被打入冷宫后不吃不喝,三天后就死了。</div> <h3>冷宫外的登高点,是远眺棒槌山、蛤蟆石的最佳处。</h3> <h3>远眺棒槌山、蛤蟆石。</h3><h3>经百度查询得知:</h3><h3>磬锤峰:磬锤峰从形成到如今大约有300万年,它挺拔俊俏擎天而立、直插云端,且上粗下细,很象洗衣用的棒槌,所以俗称棒槌山。棒槌山海拔596.26米,石棒槌高38.29米,上部平均直径15.04米,下部直径10.27米,基座高21.13米,长38米,宽3—5米,体积6508立方米,重约16200吨。堪称世界一绝。当地流传一句“摸到棒槌山,活到一百三”。</h3><h3><br></h3><h3>蛤蟆石:磬锤峰南500米有一处凸起的天然巨石蛤蟆石,长约20米,高约14米,其临崖有一道横向石缝,远眺该石象一只跃上蓝天的蛤蟆,昂首凸目,大嘴微张。蛤蟆石,在武烈河东岸馨锤峰的东南端,踞于群峰之巅,似一青蛙欲跃苍穹,故名。是承德十大自然胜景之一。 </h3><h3>照片右下角的是永佑寺舍利塔。是乾隆为报母恩,仿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而建。</h3> <h3>从山区游览乘车回来,跟随一个本地人出“庄”。我拍摄的最后景点是“万壑松风殿”。</h3> <p class="ql-block">“万壑松风”,该组建筑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是宫殿区最早的一幢建筑。</p><p class="ql-block">“万壑松风”是避暑山庄宫殿(现博物馆)东北部的一组风格独特的建筑群,打破了宫殿建筑的坐北朝南体制。主殿万壑松风,坐南朝北(避暑山庄宫殿区中唯一坐南朝北的正殿!),面阔5间,踞岗临湖,经松林绿荫下假山石蹬通向湖边,湖边是玲珑小巧的八角亭晴碧亭。</p><p class="ql-block"> 正殿左右和南部,活泼交错地布置着门殿、静佳室、鉴始斋、蓬莨咸映、颐和书屋等小型建筑,由短墙和半封闭回廊相连,形成了既封闭又开敞的庭院,空间层次十分丰富。</p><p class="ql-block"> 在参天古松的掩映下,壑虚风渡,松涛阵阵,犹如杭州西湖万松岭,形成一个极其寂静安谧的小环境,是批阅奏章、诵读古书的佳境,故其楹联题道:“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吟。”</p><p class="ql-block"> 由于它即封闭又开阔的庭院和丰富的空间,再加它是这片宫殿区的尽头又临湖,站在殿前放眼望去,山庄湖光山色尽在眼底,非常适合观湖赏景、吟诗作赋。 “万壑松风”原为康熙读书、批阅奏章、召见大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722年,老康熙发现四子胤禛之四子12岁的孙儿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传旨,命将弘历送入宫中。这年的夏天,弘历由父(雍亲王)母带领,随祖父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将避暑山庄的侧堂“万壑松风”赐给弘历居住,平时进宴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侍奉在旁,朝夕教诲。康熙还选派两名年轻的妃子住在这里,照料弘历这位小皇孙。康熙帝最后的半年多的时间是与弘历相伴愉快度过的。</p> <h3>万壑松风殿。</h3><h3>纪晓岚题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殿联: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h3> <h3> 万壑松风临崖危踞,意境高古。<br></h3><div> 乾隆六年,将这座殿宇加题新匾为《纪恩堂》。乾隆三十年,乾隆写《避暑山庄纪恩堂记》,纪念爷祖康熙皇帝对他的眷顾养育之恩。祖孙情深魂牵梦萦,传为佳话。也正是这祖孙两代帝王共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也将避暑山庄建成了中国园林集大成者!!</div> <h3>避暑山庄,</h3><div>是历史,悠久记忆;</div><div>是自然,彩绘视野;</div><div>是文化,光耀世界;</div><div>是……</div> <h3>游兴未尽、恋恋不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