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天,对成都来说是最温润、最宜人的季节。锦江两岸垂柳抽绿,川西平原春神句芒,⋯⋯牧童在田野上放牛,春光在翠色中流淌⋯⋯</p><p class="ql-block">与故友再次走进了成都著名的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经典——汉昭烈庙(武侯祠)。常游者循旅游路径,多向来人推荐武侯祠的"三宝":一宝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再次默对细读,隐隐如闻金戈铁马声,丞相余威尚存;殿内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屡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辞,痛表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文中,不断领略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看到了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混浊泪水,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二宝便是在中殿仰观屋脊上的诸葛亮影响历代吏制的八字诫"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足见一代宗师内心世界升腾起的那博大境界⋯⋯。三宝当然在后殿,是历代入川官吏必拜的、频传天下的政治名片——"攻心联"。此乃清末光绪二十八年暂居四川盐茶使者的云南剑川人赵藩所撰,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据说,毛泽东曾叮嘱即将入川赴任省委第一书记的赵紫阳一定要到武候祠拜读"攻心联"。可见,祠中这"三宝"无不闪耀着汉宗列祖文化、政治、哲思、谋略所蕴含的智慧中最理性的光芒;无疑是前人从历史的横断面剔出来的三国文化精髓!</p> <p class="ql-block">但是,往往在评判历史的时候,许多智者在积极彪炳与弘扬历史文化理性一面的时候,却用感性掩饰了应該精心研读的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历史精品,恰恰是這种感性导致了最无奈的惰性让一些历史最真实的经典被疏漏与流失⋯⋯!而现代的高人韵士们又何妨不绕过历史传统的价值评判体系,重新去梳理历史的真相,重新定位历史;站在历史制高点上纵向反观历史、从感性的角度另类的悟道一把历史的真相呢?每次来武候祠,我都要在武侯祠西侧的惠陵(即刘备墓)前驻足片刻,向朋友们推介惠陵前的一首不起眼的五言题壁诗:"三国议纷纷,丞相得真主。史传载偏安,终非定论语。我生千载后,携樽来吊古。不见汉家人,犹见汉家土。翁仲寂无言,空山啼杜宇。"笔者从历史长河的纵向来细细地品量三国、感悟历史,这在整个武候祠的藏诗中,我认为,这是一首对三国历史总结最充满辩证法和人文历史情怀、最有价值最感性的诗作,也是一首真正说透了刘备惠陵遗迹的佳作上品。作者许少仙,不知何许人。他把"三国议纷纷"的现实用"丞相得真主"一语点亮,对诸多"史传载偏安"的现实进行"终非定论语"的针砭批判,又教导人们如何纵观三国人物和变化了的历史沧桑,"我生千载后,携樽来吊古",极其浪漫地幻想千年以后,当我们不死的灵魂携自己的棺木来凭吊三国历史横断面和这段沸腾喧嚣的历史的时候,又会呈现什么样的情景与感触呢?"不见汉家人,犹见汉家土",感叹那茫茫无际的汉家黄土的尚存,而当年那些争斗厮杀的汉家人都到哪儿去了?"翁仲寂无言,空山啼杜宇。"将历史最后的终结写了个尽致淋漓:川蜀大地上一丘丘无言的坟垠翁仲,在空旷的山野间只见几许啼血的杜鹃飞鸣⋯⋯</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反思历史的评判时,往往令人感到心情沉重的就是那些居功自傲、居位过高、想法过多的所谓理性评价体系淹没了历史原有的最平实、最生态的感性元素⋯⋯其实,反观历史,任何重大的历史更迭、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重要人物之间激烈地纷争、所有评价地科学与否、孰劣孰优,⋯⋯无不最后都集中沉淀在最直观、最感性的一个结局上而結束的:后来人在寂寥的荒野中漠然无言地捧起一坯黄土⋯⋯当空撒尽,也伴几许子规低吟⋯⋯,古今谁个幸免?三国时代的各路枭雄统领的浩浩大军在多少次血流成河的你死我活地厮杀纷争之后,究竟谁得了天下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