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朱復良《我這一生》 20、知心乡友有几人(166-172页)

薛英容

<h1> <b>  20、知心乡友有几人</b></h1><div> 旅台的同乡,大部分都在台北,究有多少,并不清楚。散居各县市,似乎不多。台中市并没有几个。<br></div><div> 与我时有往来者,只有陈鸣䥢,陈步棠和郭宠燊而已。尤自中期之后,彼此生活安定,心情轻松。住处距离拉近,联系方便,接触机会也更频仍,乡情也随之加温,几至“心心相印”的地步。<br></div><div> 老郭虽居北部,也因太太的娘家在中区而常来。每有集会,妻亦乐于下厨露几招,好让嘉宾畅叙乡心之余,也能觥筹交错一番。美中不足者,步棠兄偏偏不近“杯中物”,吃饱就溜,留下我们三人,总是直至杯盘狼藉而后止。</div><div> 记得有一回,妻下班回家,看到室内横陈直倒,鼾声大作的场景,即惊奇又好笑。</div><div><br></div><div> <b> 奚止情逾手足</b></div><div> 回首前在家乡时,曾与陈鸣䥢,郭宗荣,王孝聪三人,由于情投意合,经常促膝谈心。情谊之深,几可与羊角哀和左伯桃相比。</div><div> 后来我因迫于环境,只身渡台谋生。为时无几,得知大陆的政局丕变,各地警讯纷纭。当时我在台北,眼看形势十分紧迫,知道父母不会抛弃产业而离乡背井,只好分别函促这几位至交好友,赶快东来。</div><div> 可惜,宗荣兄以新婚未久,不舍分离;孝聪兄则因高堂年迈,奉养需人,均未能如愿。仅有时在福州教书的鸣䥢兄乐于接受。我就寄去替他办好的“入境证”,盼他尽速动身,我也天天期待着。</div><div> 当时由于两岸立场互异,管制极为严格。如果没有这张“护身符”,谁都进不了台湾的大门;要是在台找不到嫡系的亲属,也不俱申请的资格。因而,能够顺利来台者,寥寥无几,榕台之间的航班,也少得可怜。久等未见踪影,让我倍加焦急。</div><div> 有一天,出现在松山机场者,并非陈鸣䥢,而是他的兄长陈鸣銮先生,更让我喜出望外。</div><div> 他们这种权宜又明智的做法,非常令人激赏。简直可与汉代的赵礼与赵孝兄弟,临危不乱,争相谦让的感人情操相比拟。因为以当时的处境而言,鸣銮先生能有机会来台,比谁都重要。只是事前我并不知道,他也在福州。</div><div> 好在当时我还有点能耐,人际关系也不错,很快又让鸣䥢兄达到了来台的目的。后来他常对人说:这条命是我替他捡回来的。让我被高帽子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因为找遍当前社会,能够情逾手足的知心,又有几个?</div><div><br></div><div> <b> 断弦痛失知音</b></div><div> 鸣䥢兄出身师范,来台初期一直在小学里重执教鞭。间于嘉义县水上的台糖附小服务时,与校内同事相识相爱,终缔良缘。<br></div><div> 记得我于冈山参加中等学校老师检定考试时,他与步棠兄亦来并肩应战,也许同蒙扆山之神所眷顾,先后均告达成愿望。接着,我受聘于斗南中学;他们两人则同入西螺农校登台说教了。<br></div><div> 八年后,我因工作变动,加入采访省闻的行列,与教育厅的关系良好。故有机会把原应调往偏远地区的西农校长庄良珍(闽南人),设法改调草屯工商职校,两“陈”也跟着庄校长,来到这个位于省府门前的市镇来。<br></div><div> 鸣䥢兄退体后,即进入我的挚友汪广平所主持的明道中学去兼课;同时也从草屯迁进大里的新居。因为彼此相去咫尺,时有对饮倾谈的机会。再加结多年、情深谊重,一旦打开话匣,有如黄河之水,流个不完。<br></div><div> 记得有一回,他曾吐露一个已在内心酝酿很久的计划,也就有意安排我们四人的八十大寿庆典,联合盛大举行。好让大家平淡又无奇的人生,留下热烈又光彩的一幕。</div><div> 计划中的各种细节,他都周详考虑过,也作了非常适当的安排。说到出神处,不禁神采飞扬,笑口常开。好像已经看到一大群的祝寿人潮。</div><div> 可惜,寿命之神太不捧场,让此美梦永难成真。没有多久,就传来他已住院诊疗的消息。我家与台中荣民总医院有段距离,在此几周中,隔日必亲探视。起初他的精神还不错,有说有笑。后来就不成了,甚至懒得睁眼来回应。<br></div><div> 本来他是我们四人中,最年轻健壮的一个。尤自眼疾根治后,连眼镜都不戴了。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要非阎王爷抓错了对象,应比南极仙翁更长寿。<br></div><div> 从此,我像古时的琴师伯牙,因挚友钟子期折逝世而断弦。都因知音难再。<br></div><div><br></div><div> <b> 欢愉徒留回忆</b></div><div> 步棠兄读过不少线装书,思想言行,必颇有孔门弟子的模样。惜以困于现实,即使英雄秦叔宝,也只好卖马渡日。后亦挤上杏坛。离开草屯农校,迁来台中,这段时光,我们两家夫妇互动频繁,交谊亦深。晨间在公园时碰头,各耍几招不同的健身活动;偶逢节庆,也在园中亭边湖畔,对月谈心。留在记忆中的情景,还挺甜蜜。</div><div> 后来,他的儿子事业,纷向海外发展,俩老也跟着移民温哥华,现已成为加拿大的侨民。从此分处天涯,形影莫近,环顾四周,只剩下“孤家”一个,孤寂心境,不难体会。也许彼此同感,前年春节他曾寄诗致意。间有这么一首<b><i>:“停云落月望长天,屈指知交五十年。乐得助人勤克已,胸怀坦荡即神仙”。</i></b>所以夸勉有加,大概与我在家乡设置的奖学金,反应良好有关。<br></div><div> 宠燊与步棠一样,较早来台,均因鸣䥢兄的推介而认识。初期都在会计系统屈就过。最后,只有老郭无意“误人子弟”,一直循着老路走。由于饱经世故,接物有方,职场进场亦颇顺利,几经变动,最后调上公路局,也一直住在北部的永和,距离台中比较远。<br></div><div> 而今,彼此均已童山濯濯,体力日非。他既懒得走动,我也难得北行,遥望天际云彩,只容感喟万千。偶而酒兴来临,幸有老伴作陪,才不至于独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歌。<br></div><div> 意想不到竟有重逢的机会。2005年的十一月中,步棠回台访友,老郭闻讯赶来聚首,我们三对夫妇齐集于餐馆中,畅谈江浙佳肴,重叙久别离怀。仿在梦中,但亦香甜。<br></div><div><br></div><div> <b> 难得客地重逢</b></div><div> 能在无意中,帮助陈鸣銮先生顺利进入台湾来,这是此生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div><div> 回想在家乡的时候,我与郭宗荣二人,在鸣䥢兄的推荐下,同往将乐县去投靠,承蒙他的照顾,先后曾在田赋单位及民生工厂混了年余。发现这个位于闽北的山县,民风淳朴,社会祥和。自然景象的特色是在暮秋时节,晨雾迷漫,历久不散,几乎不见阳光。也留给我一个难忘的印象。<br></div><div> 陈县长由于勤政爱民,表现卓越,故得荣升闽东地区的行政督察专员。先后前来依棲的老乡,也争先打道回府。结果与他同行者,仅有我一个,只好扛起全程的杂务,无奈归途为日军所切断,福州已难通行,必须绕道古田、连江、罗源、宁德。公路全被破坏,旅途格外辛劳。也许我的一股傻劲,表现得还不错,也赢得相当美好的形象。而今能得客地重逢,真是盛缘难再。可惜,他抵台不久,我就离开台北,未能续供鞭策,略尽犬马之劳,以报爱护万一,始终耿耿于怀。<br></div><div> 陈先生的主观条件优越,官场渊源不浅。初期曾出任闽台监察署的要职,后又转至台北工专执教。间曾当选闽东同乡会的会长,会务因而大振,馆舍亦告落成。我虽身在外市,亦非会员,但因他的关系,几所捐募,也曾尽过心意。八秩大寿,亦表贺忱。及至因病逝世,我也专程此上吊唁,送他最后一程。<br></div><div><br></div><div> <b> 聊尽一片乡情</b></div><div> 与外县市较有联系的乡亲,算是陆绍椿,陆绍东昆仲。每有寿辰喜庆,均与鸣䥢及宠燊二兄参与祝贺。记得绍东兄曾先后出版“忍”字,“仁爱”及“勤俭”三种箴言集,我还替他在报上写过捧场的文章。<br></div><div> 阳头的林光辉(达民),前于福州候船时,他因临时有事待办,特将找到的船位让给我。抵台后即来台东相访,有恩必报,我也替他安排在县辖大武乡公所的秘书。他因年事较高,经验能力也不错,很快就溶入当地排弯族的山胞社会,继而生根结子。<br></div><div> 在冈农期间,有个赛岐青年林最靖,在乃兄的恳托下,刚好教官高兴恩与我相处甚洽,当蒙安排在管理军训枪械及器材工作。后来我被迫离开,他并不受影响。<br></div><div> 在南中时,曾有下白石的街坊邻右郭维温,及在将乐认识的岩湖李瑞春,先后来访。惜以当时处境维艰,力不从心,只能脱下手中的戒指与刚领到的稿费相助,微表心意。</div><div> 初到台中,路过街市,偶而传来乡音,并无交接。有一晚上由缪晋纬(穆阳人,时任职于农林厅)陪同几位同乡过访。有事央托。原来他们在市内的中山路旁摆摊卖面,生意鼎盛,收入颇丰。却因违规营业为警所取缔。同是天涯漂泊人,又何忍袖手旁观。由于职务关连,对方亦乐于卖个面子,终于顺利摆平,一切恢复常态,也算略尽微劳。</div><div> 其中有个乡亲,急于回乡处理要务,虽然两岸门户未开,他决绕道境外而返。也许心怀感激,愿为我履行任何付托。当时身在办公厅,袋里幸有两百美钞,就请他带给家乡的弟弟。也因而与分别四十多年的亲人,首次搭上线。遗憾的是,我已记不起他的尊姓大名。</div><div><br></div><div> <b> 关切闽东同乡</b></div><div> 闽东同乡与我相处最久,算是宁德的林佐明。也是台东县政府的同事。后来我服务于省主计处时,他因具有财计经历,就安排在台中的省立学校主办会计。</div><div> 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十多年后,我因工作变动,调来台中。他与陈步棠则因职务而结缘。三家夫妇因而经常接触,情感倍增。而今,他们反成侨居温哥华的老友,只我独弹独唱,难得和音。</div><div> 有一位寿宁同乡王寿松,在省卫生处干了十三年的办事员。即无功劳,也有苦劳,当我了解实情后,曾向与我交情浓厚的许子秋处长,提及此事。不久,他的职位调升了。事前他并没有拜托我,事后他夫妇同来致谢,还带来一盒糕饼,却让我们收拒两难。</div><div> 在赛歧认识的霞浦同乡林挺超,时是当地的税务员。大陆变色时,与镇上殷商余良士,雇船逃到马祖来。惜与在台的胞兄联络不上,始终无法入境。我于了解详情后,特为登报寻人。终于烟酒公卖局的附属机构中,找到了主角(名字已忘记)。也让好友入台的希望,如愿以偿。</div><div> 后来,他在嘉义及屏东等地的林务单位服务。每有机会碰头,总是感激万分,临终还念念不忘。</div> <h3>1981.9.1庆祝陈鸣䥢新居落成,四对最亲密的战友夫妇。(左)起陈鸣䥢,郭宠燊,陈步棠及作者。摄于新居中。</h3> <h3>与挚友郝飞(后右)宁德林林佐明,乡长陈步棠(左)及作者四对夫妇。同游中部明胜时的愉快神情,刚好大儿媳(红衣)回家探亲亦参与。</h3> <h3>1944年春节,福安同乡留影在蒋乐县政府,前排中为县长陈明銮伉俪,前左系县长二公子陈春江。后排右三为作者,右六为郭宗荣。</h3> <h3>1996年冬,乡长陆绍东(左二)八秩华诞,作者与陈鸣郭宠燊同往庆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