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散文:母亲包的粽子

王福平

<h3>又到了粽子飘香的季节。</h3> <h3><br></h3><div>记得小时候,父母被下放到闽北山区的顺昌余墩伐木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也成了大山里的孩子。每当端午节来临时,我总喜欢跟着母亲到后山上去采摘粽叶。</div> <h3>那时才知道,粽叶是生长在像毛笔粗的那种细竹上。采摘时母亲反复交代,一棵竹子只能采末梢下面的那两三片新叶,太老的叶子没有香味,包粽子也很容易破裂。</h3> <h3>等到端午节前夜,母亲吃完晚饭便开始忙碌起来。她把摘来的粽叶洗净、过锅,再把糯米淘洗放入早已准备好的灰碱水里浸泡一下.......那时,虽然兄弟姐妹多,家庭经济拮据,肉吃的也少,可每年的这个时候父亲都会从城里弄来几斤猪肉,叫母亲包上三种粽子:花生红豆粽、豆沙粽和闽南味的肉粽,让我们过个快乐的端午节。在那个年代,肉粽自然成了我的最爱。</h3> <h3>端午节一早起床,整个屋子里已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粽香。我衣服都来不及穿就迫不及待地直奔厨房,凭着历年贪吃的经验,一眼就能认出那串泛着油光的粽子肯定是肉粽,便狼吞虎咽地咬下几个,撑饱了肚子,还趁姐妹不在偷偷藏了几个放进了书包。40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这份记忆一直都是这么的美好,这是母亲的味道,这是永远的怀念。</h3> <h3>  前些日,应浙江摄友之约,我到温州拍摄传统的粽子小吃。温州有家名气不小的百年棕子老店叫“老奶奶”粽子店,店的主人施丽芬今年已近80高龄,略胖的体型显得满脸的福相,乍看形象和年龄都与我的母亲相仿。奶奶的母亲从清朝末年就已开始制售粽子,奶奶是从她母亲手里传承来的这份手艺,如今年事已高,她已将店里的业务移交给了她的女儿赵月萍来打理,而自己毅然退居后屋帮忙包包粽子,把控着家族粽子的纯正味道。</h3> <h3>今年51岁的赵月萍性格温和、热情能干,13岁小学毕业就开始跟随母亲施丽芬学包粽子,这一干就是38年。也许就是这种独特的美味与和气生财的缘故,“老奶奶”棕子店在第三代传承人赵月萍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由小店变成大店,由几个品种变成40几个品种,由端午节叫卖变成了四季规模经营。街坊的人都说她母女俩和气厚道,调的肉馅味又特别到位,老百姓都喜欢吃她家的粽子。每逢重大节日,她的家人几夜没法睡觉,粽子都来不及包和煮,当地温州人就直接把生粽买了回去,而远在西班牙等国的华侨华人客商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发来大批订单。一份小粽寄思情。或许人就是这样,走的越远,对家乡味道的思恋就越加浓烈,他们吃下的不仅仅是一颗粽子,更是一份浓浓的乡愁。</h3> <h3>"我家的粽子是祖传的,四代传女不传男,现在我的外孙女和外孙女婿成了第四代传承人,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份事业,生活也过得很富足。”奶奶施丽芬边包着粽子边跟我侃侃而谈,“特别是肉粽的做法很有讲究,馅肉首先是要挑选当地的土猪肉,再放当地的老酒、糖、盐、味精等调料腌制一会,这跟你们闽南的烧肉粽很像。”奶奶随手拿了一颗她亲手包的肉粽要我尝尝。闻着这诱惑的粽香,我半推半就欣然接过了。</h3> <h3>我剥开粽叶,又香又黏的粽味扑面而来,里面晶莹剔透、闪烁着糯米、猪肉和蛋黄的馅就裸露了出来。我看着奶奶高兴的神态,趁热狠狠咬上了一口,香甜嫩滑,嚼劲十足,一点也没有油腻的感觉,那种滋味是我童年时期才有的感觉。</h3> <h3>恍然间,我仿佛觉得站在我面前的奶奶就是自己的母亲,她慈爱地注视着我,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美美地品尝着母亲亲手包的粽子……</h3><div><br></div> <h3>临行前,“母亲”硬是准备了一盒沉甸甸的肉粽叫我带上,我的心头不禁一热,有股暖流瞬间涌上了眼眶,母亲的味道,永远镶在了我的灵魂深处。(王福平 文/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