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期未的纸笔测试结束后,各校老师进行了质量分析,我一一细读了。大家反响最“热闹”的,仍然是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二年级的小短文,我选编的是《云房子》,其中设置了一道题:短文写了几种云房子?在我们成人看来,对文中直接信息的提取很简单,即便是二年级的学生,细细读文,都能作答。而统计的结果有些令人“半跌”了一下眼镜,好多老师提到,学生找不全,大家都把原因归结为这部分孩子粗心,或干脆责怪他们读不懂每句话讲了什么。也有老师说,怪自己平时不够落实,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h3><h3> 于是,在本期的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二年级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为载体,进行了一次展示。</h3> <h3> 在与两位执教老师充分讨论之后,确定了“提取重要信息”的核心策略,并搭好教学框架。</h3> <h3> 第一课时:情境引入(迷路的光头强呀,你准备着被熊大征服吧)——随文识字,感节奏之美(语境中理解“天然的指南针”“忠实的向导”等关键短语,初教学生提取直接信息;字理识字学习“盏”,读好长句停顿;换词理解“稠”和“稀”)——诵读课文,探押韵之谜——浓缩全诗,检测识字,书写训练(重点关注“盏”的书写,指导口诀:两横微微向上倾,斜勾之后家短撇。一点稳稳右上站,“皿”字宽宽托住“戋”。)</h3> <h3> 第二课时:提取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导学示范——小组合作探究:一、读相应的小节;二、划“指点方向”的句子;三、点重要的词语;四、整理最重要的信息;五、汇报展示)——诗歌背诵挑战——解救光头强(谁也不可当光头强的,老师,你来“装疯卖傻”吧,煽动那帮“傻熊大”,以为你真不懂耶,好玩!)——拓展(孩儿们,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没?)</h3><div> </div><div> 研讨现场, 学生在本课时第一板块的学习中,足足用了12分钟时间学习。成人眼中,几个事物,几个方法,好简单。这种心理暗示,往往遮蔽了我们的双眼,忽略了七八岁的学童的认知规律。</div><div> 研讨现场,每个二年级的任教老师都看到我们的执教老师怎样一步一步落实,每个孩子怎样一点一点提升。</div> <h3> 有外地的老师与我商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儿童诗,他倾向于认为该保护与激发儿童的想象。感谢这位有思想的老师给我的启示。沉淀了本次研讨之后,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一首儿童诗,并且是一首科学知识的儿童诗。这样的儿童科学诗歌,理解的标志就是会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清楚地言说。选这一课的目的,于学生而言,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习提取直接信息,经过简单的推理之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言说,让学生经历从“认识性思维”到“理解性思维”的提升训练过程。于观课的老师而言,我想让大家看到你们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这个学习的过程,怎样给学生一个可以操作的方法,学习提取信息、整理信息。而不是看这堂课上成了科学课!这也是我们此次研讨主题“提取信息进行推断”这个框架范围内应该做的事!</h3> <h3> 然后,研讨很顺利地进行之后,我仍然有些忐忑——这样推进,有什么依据?</h3><h3> 一直忐忑不安,有些“小确灾”(在此次培训中听陈主任说的一个网络词)的感觉。</h3><h3> 然后,今天下午,听了浙江杭州陆虹老师分享的阅读能力如何提升,“小确灾”变为“小确幸”!</h3> <h3> 陆虹老师梳理的“部编教材一年级上、下册阅读要求”,层级性,发展性,一目了然!</h3> <h3>陆虹老师具体举例一位老师在《青蛙写诗》一文的教学中如何做到人人参与、步步落实!</h3> <h3>分五步走:1.自读,圈画“谁”。2.校对,每圈画对一处,在旁边为自己画一枚五角星(这应该是“自我监控”策略的运用,我的理解对不对泥?)。3.校对到“水珠”时,肯定“水”也可以,如果是“一串水珠”,说明“孩子你的发现更美”。4.全部圈对的孩子齐读词语,老师了解错误学生的情况。5.板贴这些词语,串连起来说“谁来帮忙了”。</h3> <h3> 陆老师介绍,这个环节用时12分钟,但执教老师认为这很值得!</h3><h3> 为什么值得?因为老师关注到了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规划了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没有走过场,没有顾虑“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样的老师,心中有学生,而且是全体学生。</h3><div> 做一切值得做的事,并做得值得,让无数个“小确幸”的情绪氤氲在每一天的工作中。</div><div> 期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