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拉萨的回忆

醉清风

<p class="ql-block"> 六年前的今日,我走进了拉萨,走进了布达拉宫。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但有些回忆是亘古不灭的。 </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是西藏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和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早期的布达拉宫已毁,现今人们看到的是清代建筑,是17世纪以来的历代达赖不断扩建的结果。 它位于拉萨市的中心,古城西北约2公里的红山上,最高处海拔3767.19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占地面积36万多平方米,高177.19米,东西长360多米,由红宫、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白相间,群楼重叠,是集宫殿、城堡、陵塔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p> <p class="ql-block"> 红宫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宗教事务,一世至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分别安放在日喀则的扎什轮布寺和拉萨的哲蚌寺,除六世达赖喇嘛外,五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等八位的灵塔则全部安放在布达拉宫的红宫里。</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布达拉宫里唯一保留有六世达赖喇嘛遗迹的地方,是他曾经的寝宫——德丹吉殿。而六世达赖就是世人所熟知的“仓央嘉措”。</p> <p class="ql-block">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p> <h3>  药王山观景台拍的布宫全景 。</h3> <h3>  夜幕降临,华灯初放,流光溢彩的布宫耸立在深沉的夜空下,焕发着神秘的光彩。</h3> <h3>2011年5月23日,我们到拉萨的第二天,正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h3> <p class="ql-block">  在宗角禄康执着地等待了二个小时后,终于盼来了布宫的灯光开启。看着那黑沉沉的布宫被灯光惊醒,整个宫墙笼罩在一层眩光中,湖面顿时显现出了美丽的倒影。</p> <h3>布达拉宫上远眺</h3> <h3>五彩的风马旗,飘扬的五星红旗,熙熙攘攘的人流,这是我想像中的拉萨吗?</h3>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外围到处都是转经的人群,从左往右,顺时针方向转动,也叫做右旋,用符号表示就是卍;远远望去,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人流,我也加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藏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拉萨则以释迦牟尼佛为核心进行转经活动。转经一圈为圆满,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顶上的法轮与鹿,象征佛法生生不息,万物皆有佛性;也是纪念佛主在野鹿苑初转法轮传经。温顺的小鹿正跪下来听法,一般放置在寺庙大殿前面正上方正中央。</p> <p class="ql-block"> “打阿嘎”的妇女们。身穿围裙的妇女在劳动时此起彼伏的唱着夯屋顶时的劳动歌,歌声统一着步调,木棒夯土的声音是节奏,一轮又一轮的合唱。这就是“打阿嘎”。听着她们动听的歌声,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劳动者是美丽的。</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门前到处是朝圣的藏民。这些朝圣者们在抵达之前大都走了很远的路。从青海,从四川,从阿里,从山南,历经数月乃至经年的时间。他们的行走方式也是特殊,不是用脚,而是用膝盖和额头。他们的衣衫大多褴褛,他们的面庞黝黑,岁月和风霜像刀子一样在脸上勾勒出深浅纹路。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虔诚,仿佛生命的意义只在与佛祖无限接近的一瞬才实现完整? 信徒们要叩满十万个长头,算是功德圆满。粗粗算来,一个体力好的人,一分钟也就能做二十个,一小时120个,那叩完十万个长头要几天呢?</p> <h3>  和读经的老人合影时忘了摘掉帽子,这个藏族僧人多次提醒我,直到我恍然大悟摘掉帽子后他才露出了可爱的笑容。他告诉我,他每天要叩三千个长头,我问:“你累吗?”他憨笑着说:“心里高兴就不会觉得累。”他们相信,只要此一生能叩满长头十万个,即可逢凶化吉,功德圆满。他们还相信,如果在磕长头的路途中死去,则更是前身后世的福报。</h3> <h3>  玛吉阿米,醒目的黄色,在八廓街转角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它。</h3><h3><br></h3><div> 在东方高高的山巅, </div><div>  每当升起明月皎颜, </div><div>  那玛吉阿米的笑脸, </div><div>  会冉冉浮现在心田。</div><div> 仓央嘉措为美丽的情人写下诗句,传说“黄房子”便是他们幽会的地方。数百年后那情歌仍在传唱,可供后人追思的还有他们最初相遇的地方——玛吉阿米。由于曾有这样一位圣人在此驻足,于是人们将之刷成黄色。这便是“黄房子”的由来。这栋写满故事的建筑,孤傲地站在八廓街上。</div> <p class="ql-block"> 店内的留言本,一年一本,已堆积了许多本。把此时的心情写进了2011年的这个本子里。把心中的秘密永远留在了玛吉阿米。</p> <h3>从二楼窗户望出去的八廓街</h3> <h3>博物馆仍是必到之地。</h3> <p class="ql-block">  宗角禄康是布达拉宫附近最著名的水域,也是著名的园林,是个开放式公园,也被称为“龙王潭”,拉萨人最喜欢的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药王山上,晚霞映红了整个天空,霞光透过厚厚的云层,光芒四射,山顶上的电视发射塔直立云霄,气势壮观。</p> <p class="ql-block">  色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游人到色拉寺除了观光朝佛以外,最感兴趣的就是看喇嘛们辨经。色拉寺的僧人们每天下午有一次辨经活动。</p> <p class="ql-block">  快到辩经时间了,僧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中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辩经是佛学用语,即出家人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几答或几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它是喇嘛们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辩经的场面在内地的寺院很难见到。</p><p class="ql-block"> 在色拉寺,僧人学经内容和步骤同甘丹寺和哲蚌寺基本相同,入寺后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密宗主要以格鲁派规定的五部大论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2至24年时间。这么多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相互问答促进是非常有益的一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在西藏,除了转世的灵童,仁波切之处,还有通过层层辩经考试成为仁波切和高僧的,在藏语中有一句话叫“只要你有能耐,甘丹寺的宝座是空着的”。千百年来,僧人们就是这样艰苦而又执着地学习着博大精深的佛学著作和作为一个智者所应有的知识。</p> <h3>  看着他们情绪激昂,手舞足蹈.全神贯注的神态,我们虽一句也听不懂,但也看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h3>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大多数为外国人,有个外国朋友甚至问:你们中国的老师都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吗?让人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25日,去往纳木措的路上。那根拉山口,5190米,藏行途中最高海拔地。冻得瑟瑟发抖,有点高反症状,头痛。</p> <h3>  远处的那片蓝就是纳木措。此时,我的魂魄早已飞向了那里。</h3> <h3>  一刹那,我的灵魂出窍,我还在人间吗?头顶深邃而疏朗的蓝天,与眼前纯净的的湖水天然衔接,浑然一体。淡蓝、浅蓝、灰蓝、宝蓝、深蓝以及如墨般的蓝黑,这由浅而深的颜色,蓝得清澈,蓝得丰润。这分明就是仙境啊!</h3> <p class="ql-block"> 远离了人群,坐在湖边,什么都忘却了。</p><p class="ql-block"> 我被这纯粹自然的浩大无边和无与伦比的静谧震动心魄,身心的浮躁顿时退去,剩下一个单纯的自我。她的美丽纵是用尽一切赞美之词来形容都是一种苍白无力,难怪人们都用绝美的字眼来形容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