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汇】七班的故事

陈伟铭

<h3>  2017年5月13日,卢湾中学73届(7)班部分同学,跨出校门43年后,首次在打浦桥新开元酒店重逢。</h3><h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晃,同学们都成了闲云野鹤,此刻,心潮澎湃,仓促下笔,草成美篇,以示纪念。</h3><h3><br></h3><h3><br></h3> <h3>   《序》</h3><h3> 卢湾中学73届(7)班</h3><h3> 花名册</h3><h3>1王筱英2王 勇3王松来4王占友</h3><h3>5王玉玲6尹承全7朱香云8朱国英</h3><h3>9朱铜良10朱锦宏11刘玉萍12刘古珍</h3><h3>13刘双凤14任阿三15戎国英16纪玉喜</h3><h3>17李丽华18戚根伟19李凤珍20李鸿申</h3><h3>21李 萍22张金梅23张永莉24张慧芬</h3><h3>25张维康26杜建新27卢永强28沈林娣</h3><h3>29沈冬英30吴佩芬31严月英32余国建</h3><h3>33陈伟铭34陆梅芳35邵 明36杨民生</h3><h3>37杨产荣38金佩华39金鸿珍40周 玲</h3><h3>41范秀芳42孟祥海43赵大慈44侯传峰</h3><h3>45徐鸿英46姚美娟47施桂兰48施美珍</h3><h3>49殷金洪50郑小红51郭莉娟52班长钧</h3><h3>53黄永林54高月琴55巢文炳56魏国宝</h3><h3>班主任陈泽信 (阿铭整理)</h3> <h3>故事一: 《恶作剧》</h3><h3> 讲起小宁波,在我的记忆深处,留存着一个谎诞的故事,不知道王勇、余国建、殷金洪等同学还记得起伐?当然,记忆可能有偏差,故事确是真实的,而在旁边的围观者,他们的名字也已经记不清楚了。</h3><h3> 那是放学后发生的故事,大多数同学己回家。有可能打扫卫生,也可能是班务活动,反正不会出黑板报,那是我和戎国英、陆梅芳、郭莉娟等同学的任务。</h3><h3> 我们几个人完事之后,就心血来潮,捉弄欺侮小宁波,把他的裤子扒下来,用日光灯拉线开关的线绳,系在小宁波的小鸡鸡上,开始鸡鸡软,系不住,几番折腾慢慢硬起来,正好系个正着。</h3><h3> 小宁波拼命喊叫挣扎,无奈个子矮小,又被几个大汉死命按住双手双脚,只有身体部分能起伏活动,他一犟,灯灭了,再一犟,灯又亮了。几个搞恶作剧的同学,却乐得开怀大笑。</h3><h3> 现在回头想想,那时年少幼稚,拿別人的痛苦取乐,实在不该。这是成长中的烦恼和代价,在此,向小宁波说声:对不起!</h3> <h3>故事二.: 《拾废铁》</h3><h3> 跟同学们讲一个拾废钢铁的故事。</h3><h3> 记得,有一学期,学校组织拾废钢铁活动,具体哪个学年忘记了,打浦路以东由我负责,打浦路以西王勇为首,两组展开竞赛,我带着纪玉喜、卲明、杨产荣等同学,踏着黄鱼车,四处飘荡,八方搜寻,一双双小眼睛似一盏盏探照灯,来来回回不停扫射,不放过旮旮旯旯的一丝线索。</h3><h3> 最远到了曹河泾,那时到处是农田,一片一片种着庄稼。只要发现铁丝、铁片、破罐,凡是带铁字的物品,就会欣喜若狂,如同捡到宝贝,第一个瞅见者,更是趾高气扬,尤如发现新大陆那般伟大。有的同学自愿捐出家里的破铁锅以及破铜烂铁,为本组添砖加瓦。</h3><h3> 同学们爱国热情高涨,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开始我组稍稍领先,受到班主任陈泽信表扬,想不到王同学聪明绝顶,棋高一着,带领本组成员到马当路,把厂家堆放路旁铁管道,当废铁捡来,最后时刻超越夺魁。</h3><h3> 不久,厂家寻上门来,陈泽信老师也只能请王同学喝咖啡了。</h3> <h3>故事三: 《打群架》</h3><h3> 讲一个参与同学打架群殴后,加入红卫兵组织的故事。</h3><h3> 各位同学看官一定好奇地会问,打架群殴不受处分,还能加入红卫兵组织,天下哪有这等事,阿铭肯定摆噱头。</h3><h3> 不急,请听道来。那时,卢湾中学共有三个操场,大操场同学们肯定知道,上体育课时必须去的。后来在深挖洞,广积粮的战备令下,大操场西北方向,造了一座烧泥砖的土窑,这点大家肯定记忆犹新。再后来,同学杜建新的妹妹在这里劳动,被倾倒起重架压在身上,不幸身亡,同学巢文炳的妹妹,与她是同学,悲伤的故事不说了。</h3><h3> 学校前后两幢教学楼中间的间隔,有两个草坪操场,每天早上,有些班级在此做广播体操。东操场紧邻斜土中学,西操场近邻卢永强家住宅,小黄毛那时近水楼台先得月,听到上课预备铃响进学校,也永远不会迟到。对不起,扯远了,要煞住跑马车了。</h3><h3> 言归正传。故事就发生在西操场,当时我班有个同学,在这里被上一届同学欺负(可惜名字记不清了,大概是王松来),看到同学受欺负,王勇同学勇敢站出来打抱不平,先是据理力争,争着争着,几个同学就互相扭打起来。事情告到老师那里,陈泽信向我询问情况,本来我们就在理,而且又吃了亏,胳膊肘当然不会往外拐。</h3><h3> 就这样,王勇同学拔刀相助的事迹,受到老师肯定,不久,光荣地加入红卫兵组织。</h3><h3> </h3> <h3>故事四: 《猜迷语》</h3><h3> 说个猜迷语的故事。</h3><h3> 记得,有次在家附近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玩猜迷语的游戏,当时,朱铜良在旁听着沒吱声。我们平时玩耍、聊天,基本上集聚在杨产荣家旁的弄堂边。这里的住房似七十二家房客,弄套弄,房贴房,邻居是同学,同学是邻居,住有卲明、杜建新、巢文炳、朱铜良、任阿三、张维康,再过去东面有侯传峰、魏国宝、戚根伟等同学,他们基本不会参与。徐家汇路转弯角有纪玉喜、王占友两人组合也不参加,任阿三是独立大队,张维康绰号哈叭狗,是个单干户,不屑一顾,在班级沒人缘,更是孟祥海的死对头,两人争吵不计其数。那时思想保守,男女授受不亲,老死不相往来,男女同学更不会共同聊天。我们聊得起劲时,常常忘了饭点,得弟妹们来叫,或者被爸妈吼着回去。有时聊得开心,会捧着饭碗继续山南海北,像个讨饭的叫花子。</h3><h3> 又跑题了,还是继续说猜迷。</h3><h3> 几天后,有次下午上课,东边的几个同学,不约而同结伴去上学,因时间尚早,就绕道日晖港进学校。同行中的朱铜良记起前几天猜迷的事,忽然说,我出个迷语大家猜猜。一行人都惊奇,朱同学也会出迷题,就笑着问,说说看什么迷语。朱说,有一样东西,摸摸软咚咚,闻闻臭哄哄。话未说完,就有人偷偷坏笑,往别的地方想。有的抓耳挠腮,始终沒人说对迷底。</h3><h3> 在旁的我想,差生就是差生,出的迷语也是低级趣味,沒有品位,如同一旁粪站的大粪。话虽未出口,已含轻蔑的意思,这是当年状况下的主流意识。</h3><h3> 见众人搭腔无果,朱一本正经,洋洋得意地说,告诉你们答案吧,就是日晖港里的烂泥,众人绝倒。</h3><h3> 其实,如同人不分贵贱,同样都有尊严那样,笨鸟可以先飞,有的人虽然不聪明,但在某些方面,也会有闪光点,只有互相尊重,才能互相信任,才能在潜意识中释放自己的能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取长补短,共同度过老顽童快快乐乐的每一天。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h3> <h3>故事五: 《"阿乡”偷电》</h3><h3> 爆一个四十五年前的惊天秘闻,“阿乡″偷电。</h3><h3> “阿乡"是班级东部同学叫他的绰号,西部同学沒那么赤裸裸,一般叫他“洪岩",他的学名叫殷金洪。</h3><h3> 中学时,有段时间下午上课,我总要到打浦桥跃进食堂,约上他和余国建、王松来他们"三兄弟″组合,有时稍搭叫上朱锦宏,共同去上学。</h3><h3> 那时读书简单,带上课本,裤兜一塞,附带一对耳朵,有些同学完全是聋子摆设,作业做不做,老师盯得不是那么紧,碰到严肃老师,临时抱佛脚,同学练习本拿来抄一抄,任务就交差了。不像现在的学生,甚至是小学生,家长们还吵着嚷着,不能输在起跑线,补习这,补习那,甚至搬出祖辈当救兵,赶着场子来陪读。一只书包重二三十斤,学习科目比从前多得多,课本也养得比从前身宽体胖,焉有不重之理,个子小的学生被压弯了嫩腰,象个贩私盐的,因而中国自古就有盐书包的俚语,所以,聪明的厂家发现了商机,现在的书包,也有带轮子的。</h3><h3> 跃进食堂里住着两个同学,一男一女。我曾经暗地里,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认为他俩青梅竹马,将来肯定天仙配。这次同学会,结果让我大跌眼镜,不过,他俩的关系还是挺友好的,应该说友谊的根基是牢固的,从殷同学自愿要替沈同学代付餐费的举动,从中可以窥视一斑。倒是我这个在青春懵懂时期,不谐男女之事的封建同学,到现在仍思想保守,平时乍乍呼呼,举着枪要在大街找同学,就是瞄不到,喉咙喊得嘭嘭响,实际就象中国足球队的那双臭脚,临门一脚太差劲。</h3><h3> 说个插曲,那时在松江泗泾上班,厂车就停在卢湾体育馆的停车场,也是我老厂的原址边上,市场经济的冲击波轰倒工厂的大厦,工友们牺牲小我,忍辱负重,背井离厂去学“游泳"......好了,坚强一点,别再触景生情,继续说下去。</h3><h3> 体育馆的下面是乐购超市,下班后,进超市想买点东西回家。突然发现,沈林娣同学也在超市内购物,想进前招呼,又怕尴尬。一是男女同学在校时就不太搭话,二是离别二十多年不见,唐突相认,她把我当流氓怎么办?因而只能相见不相识,遗憾离去。</h3><h3> 又聊得不着调了。那么,“偷电″是咋回事呢?原来,殷家的小火表是接在食堂的大火表上,一般正常情况下运转,不会出现异常,殷同学虽叫“阿乡",其实智商很高,是个耍小聪明的主,不知道他在表上动了什么机关,小火表就开始倒转,本意是让自家的火表停摆,不料却做起减法,见事情要搞大,吓得殷同学屁滚尿流,差点尿湿裤子。我打趣调侃道,这样更好,用不着付电费给食堂,还可以叫食堂倒贴钱。</h3><h3> 这就是故事的来龙去脉。</h3><h3> </h3> <h3>故事六: 《学生领袖》</h3><h3> 再来说说我们班两位女学生领袖,一个叫刘古珍,红卫兵团干部,一个叫吴佩芬,红卫兵排排长。两人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虽然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接触不多,与洁身自好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但作为班干部,在班务活动中经常有交集,谈谈从旁观者眼中的女中豪杰。当然,在这期间,我班还有许多优秀女生,她们多才多艺,各具特长,如:戎国英、陆梅芳、郭莉娟、张金梅等等,等等,龙门阵就不摆了。</h3><h3> 刘古珍同学因住在打浦桥17路电车终点站旁的“小岛"上,平时接触不多,了解不全面,但外观印象深刻,第一批加入红卫兵,第一批转入共青团,唯一红团干部,唯一插队农村,后来,在广阔天地磨炼后,大有作为,又从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华丽转身。据说又当上了企业的干部(具体什么单位、职务不详),这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实属不易,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直至今天,仍担任着五里桥街道某居委会的党支部书记。</h3><h3> 我要感恩的是,刘古珍同学是我第二批转入共青团的入团介绍人,而后,我也介绍两位同学转入共青团,就是纪玉喜、卢永强同学。</h3><h3> 吴佩芬同学曾是我的小学同桌,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共同度过十年的同窗生涯,她是我学习的楷模,小学时曾在"小小班″(学习小组)共同溫习功课,她的学习很努力,成绩优秀,是班上著名的学霸。不过,吴同学学生生涯走过的路程,要比刘同学趺宕起伏。</h3><h3> 中学毕业后,吴佩芬去了卫校,我去了农场,从此再也未谋面。四十三年后的同学会上再次相遇,给我惊喜多多,风雨过后见彩虹,她己站上区食品药品监督所所长的岗位,自强不息的坚韧性格可见一斑,值得敬佩。</h3><h3> 这,就是在我眼中两位值得骄傲,值得敬重的女强人同学。</h3><h3><br></h3><h3><br></h3> <h3>故事七: 《怀念老师》</h3><h3> 一个人要学会感恩,才能立足社会,汲取营养,滋润成长。陈泽信老师的师恩永生难忘,感恩他的提携培养,让我从一个毛头孩子,成长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干部。尽管先师领了绿卡定居天堂,此生无缘报答,但他的影子,不时会跳入眼帘,深深镌刻在心里。</h3><h3> 刚进中学,陈老师就栽培我当学生干部,不久进入红卫兵连,任宣传委员。因我生性胆怯,阅历尚浅,而且能力有限,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一个学期后,又被打回了原形。</h3><div> 特别要感谢陈泽信老师的一件事,是他对我的厚爱,中学四年,每年都会赠与我一张卢湾区图书馆的借书卡,培养了我爱读书的好习惯,使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沉淀了文学知识,对我的写作水平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div><h3> 陈泽信老师出生在广东的侨乡,父母旅居泰国,时近不惑之年,身材魁伟,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在校任政治教师,中学四年,一直是我班的班主任。</h3><h3> 陈老师表面上看很凶悍,其实是个父爱如山的长者,加上那留给别人印象深刻的脸庞,学生们都亲切地叫他华桥老师,名气在当时的卢湾中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h3><h3> 要说陈老师的故事,搜肠刮肚倒也寻不出什么,他的为人师表,就是寻寻常常的平凡人。他与同学交往,身上永远洋溢着青春活力。记得,有次陪他家访杨产荣,到了杨家门口,我叫了声,杨产荣,陈老师看你来了。杨在楼上沒听见。见沒动静,性急的陈老师,也象孩孑般地欢快叫起来,杨产荣出来。正巧被附近的同学听见,第二天,教室里学着陈老师的口吻,传遍杨产荣出来的喊声。同学之间的感情,融洽在欢快的呼喊声中。</h3><h3> 要说深刻的,在我的记忆中,零零总总汇集起来,也就那么二三事。</h3><h3> 我记得,陈老师原先住在永嘉路,他的华侨老爸,从泰国来上海看儿子,我们几个同学还曾去看望,父子俩是一个模子浇出来的。后来搬到绍兴路,我与余国建、殷金洪、王松来、纪玉喜等同学还去帮过忙,具体细节己模糊了,这是其一。</h3><h3> 头年到农场,年底通过征兵体检,招兵的解放军到学校政审,陈泽信老师第二天,就兴冲冲赶到我家报讯,告诉我爸,你的儿子要当兵了,成行告诉我一声。想不到,沒几天,我出警救火负伤骨折,以后也沒回访老师,成为终身遗憾,这是其二。</h3><h3> 第三件是,全国恢复高考,我己在农场工作几年,一时兴起,给陈老师去了封信,让他寄点复习资料与我,沒想到很快就收到资料,並附了一封信鼓励我,可惜,信己遗失,不然就成文物了。</h3><h3> 复习了一段时间,便虎头蛇尾,我太自知自明,又缺乏自信。我文科较强,数外较弱,现在的物理、生物课,我们那时读书叫工业基础课,农业基础课,我农基比工基强,真是命中注定,老天按排去务农。读书时肯用功,记性好,外语死记硬背可以过关,到了社会上,统统还给了老师。数学头就大了,基础不牢,临阵磨枪出洋相,尤其是几何题,证明来证明去,证明不了自已谁是谁。再说,自已在救火时因公负伤,总想在上调时会优先照顾,由于思想不正,目光短浅,错过人生机遇,一失足成千古恨。</h3><h3> 这也是我与陈老师的最后联系,再得知他的消息时,已是天人相隔,竟成永别,愿陈泽信老师一路走好!</h3> <h3>故事八: 《农场同学》</h3><h3> 离开母校,我们班级有十名同学,来到地处祖国第三宝岛的崇明红星农场,他们是女同学6人:王筱英、朱香云、金鸿珍、张慧芬、徐鸿英、王玉玲,男同学4人:陈伟铭、邵明、赵大慈、朱锦宏。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男女同学无形间有种代沟,同在一个农场多年,竟然一次交往都沒有,仿佛忘记了女同学们的存在。</h3><h3> 此次同学会,要不是听王筱英同学偶尔提起,还木知木觉,浑然不知,彻底颠覆了记忆,事后慢慢回忆,才悄然清晰起来,重回到了当年。</h3><h3> 男同学之间倒有来往,但走动也不太勤快。朱锦宏仅巧遇一次,还是我去连队检查安全碰到。与卲明、赵大慈走动多一些,每年大概十次左右,还是我去的多,有时还会蹭顿饭。不知大慈还记得起伐,有次到你队蹭饭,你们用养鸡场偷来的鸡,用酱油煮煮招待我,尽管沒放别的调料,偷的吃比买的吃还要香一些。不过,支援农忙,开河劳动,机关连的对口单位就是廿连,所以也能时常碰到。</h3><h3> 有段时间,邵明到我这里次数较多,主要是委托购书。文革结束,出版社再版世界名著,这傢伙也是个书虫,因新华书店营业员是从场消防队调出的,与我关系不错,尽管书籍供应紧张,总有我一口剩饭,被他软磨硬缠,骗去不少,可怜的名著。</h3><h3> 邵明与赵大慈两位同学,在学校读书时不怎么显山露水,都是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的人物,在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磨炼下,神奇地转胎,成长为连队的生产骨干。邵明同学更是小荷初露尖尖角,成了掌管起连队几百号人,吃、喝、拉、撒的粮秣官,可谓真人不露相。</h3><h3> 这就是我与同学在农场交往的故事。</h3><h3> 同学会期间,得知赵大慈同学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故事,感动不己。</h3><h3> 自从农场停止上调,知青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顶替政策,本人有幸目睹永世难忘的胜利大逃亡场面。大慈同学也幸运获得难得机遇,可此时,赵同学正与本校同届3班的张美华处在热恋,爱得死去活来,而张同学却沒有顶替机会,赵决定放弃顶替,有情人相约厮守一起。</h3><div> 赵母得知,心急如焚,含泪恳请班长钧、戎国英等同学,劝说宝贝儿子回沪,可赵同学对爱情意志坚如磐石。总算阳光普照,夫妻双双才得以把家还。</div><div>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小夫妻努力打拼,同开一辆出租车,历经千难万苦,小日子慢慢红火圆满,祝愿这对恩爱夫妻,苦尽甘来,永远幸福。</div> <h3>故事九: 《漫话同学》</h3><h3> 人生是一本书,翻过学生这一页,便来到人生驿站的那一页。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熟悉热络的同学,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经意间,也会慢慢消失,各自为生活忙碌,而忽略彼此,最后失联,其实,心中的思念,永系心头。</h3><h3> 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同学之间的交往少了,重心融入新生成的朋友圈,昔日的故友渐行渐远,时间尤如一枝带橡皮擦的铅笔,擦去旧的痕迹,书写新的篇章。</h3><div> 世界之大,茫茫人海无处寻,世界之小,其实你我就在身旁。这四十年中,我遇见的同学少之又少,而牵挂的同学多之又多。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空白一片,只留下少许的印痕,可以说是踏雪无痕。</div><div> 黄永林同学,是中学最后一位同桌,黝黑的皮肤,恰如其份地印证了绰号,脖子上装着一颗聪明的脑袋,就是装不下所学的知识,而是填满五线谱的蝌蚪,上课作业从来我是样本,他来仿造。现在,这傢伙不知躲在何处,在偷窥着我,几次问老同学赵大慈,黄的邻居加同学,因房屋动迁,他们也失联了。</div><div> 巢文炳留给我一个难忘的印象。那是刚出校门不久,工矿的同学最先分配,而去农场的同学需要等待通知。巢同学分在三航局的船队,他看上去文质彬彬,戴着一付金丝边眼镜,深度近视的双眸,总是眯着眼,人称“眯细眼"。</div><div> 那天,待业在家,巢来找我,说陪他走走。俩人边走边说,从他口中得知,刚开始工作有些不适应,而且同事之间有些小隔阂,我只能劝慰,一切慢慢会过去的。</div><div> 来到思南路的僻静处,巢同学忽然捡起地上一块砖,让我砸他的手指,这一举动,把我吓得不轻,忙问,干什么?他说想请几天病假。这种过激的自残行为,我是如何不会帮忙的。巢见劝说无用,举起砖块自已砸了下去,就一下,便“阿噗、阿噗",呲牙咧嘴叫起来。</div><div> 至此以后,我去了农场十年,在也沒有遇见他,不知巢同学,最近你还好吗?</div><h3> 纪玉喜与我同住一条弄堂的一头一尾,他在徐家汇路的这头,我在斜徐路的这头,我俩是发小,赤裤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应该说,我也是他家的常客,他家比我家大,而且有个天井,爷爷奶奶住在天井的屋里,一家子住另一间屋,后来翻造二层楼,又宽敞了许多。我家房屋太小,十平方不到,螺蛳壳里做不了道场。</h3><div> 因为时常去他家,纪的爷爷奶奶对我也熟悉。离开学校后,纪到石化,我去农场,就此断了联系。巧得是,后来我弟弟也到金山工作,与纪同学相遇,才得知纪的消息。有次我去弟弟处,特意去宿舍拜访纪玉喜,不巧的是,戚根伟同学回上海了,李鸿申、刘玉萍同学不住这里,至此以后,缺少联系,彼此又失联了。</div><div> 2000年后,我在浦东绿川买了房,得知杜建新动迁南新,专程拜访过三次,总算续上联糸。巧得是,在南新小区730公交车上,多次遭遇卢永强同学,傻得是,双方都沒留联系,以至要找寻时,呼夭天不应,叫地地不灵。</div><div> 总算老天有眼,也算今世有缘,在同学会的前几天,路过班长钧的商店门前,冥冥之中,如有神助,一下子被他逮个正着,同时又碰到刘古珍、余国建、李凤珍同学,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学生时代的生活,一幕一幕跳入脑海,难抑平静心潮,以至彻夜难眠,连夜造出班级花名册。</div><h3> 我,终于回到同学们的怀抱。</h3> <h3>故事十: 《学友杂忆》</h3><h3> 中学读书时期,与杜建新的交往不是那么密切,我们的友谊是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开始的,而且是同学之间交往时间最长,联络最多的学友。</h3><h3> 在农场时探亲回家,除了走亲访友外,无所事事的时候,只要杜在家,就必定到他家报到,喝茶、聊天、侃大山,杜会放下一切事儿,陪我坐坐。他的父母对我亲如儿子,甚至他的爷爷,也对我另眼相待,山东人好客的秉性,一展无疑。</h3><div> 那段时间的交往,时常浮现眼帘,值得回味,后来我搬迁,他动迁,失联过一段时间,但彼此之间都把对方记挂心头。自从有了手机后,得到对方消息,就立即续上联系,虽然走动比过去少了许多,一旦需要,能一呼百应。</div><div> 我对他太了解了,一个老实巴交的老好人,不善言语,不虚头巴脑,为人热情诚恳,是个安份守已,值得信懒的知巳者,说几件与他交往的故事。</div><h3> 毕业不久,工矿的同学陆陆续续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同学之间也开始互相告别,迈向各自的人生驿站。我请杜建新到我家吃饭,用餐中有大闸蟹,大概他平生第一次吃这种美食,扮下蟹脚就用嘴咀嚼,这种吃相,我辈当真还沒见过,随即给予制止纠正。</h3><div> 秋风扫完落叶,冬曰开始夜长日短。记得那年,杜建新的爷爷已经九十多岁了,老人家喜欢早起早睡。休假回城,晚饭后沒事,就到杜建新那里去串门。我到他家时,老爷子己躺在客厅搭的床铺上,准备睡觉了,杜建新跟老爷子开起玩笑,上前要去掀被子,老爷子赶紧用手捂住被子,害羞地朝我笑笑,嘴里用山东方言,咕噜咕噜训责孙子。一问,才知老爷子睡觉喜欢全裸,当着外人的面,老面皮也怕难为情。</div><div> 印象最深刻的,76年10日24曰,举国喜庆粉碎“四人帮″,杜建新来崇明,到我工作的红星农场来玩,中午,宿舍有位职工喝了点酒,然后,稀里糊涂,不知何时将烟蒂落在床上,下午,因有庆祝大会,场部组织收看实播,统统跑出宿舍,去了会议室观看电视。不久,香烟屁股的星星之火,终将酿成火灾,杜建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div><div> 84年我搬离老房子,以后杜家也动迁,我俩失联了。后来,听住在绿川的妹妹讲,她在南新碰到过杜建新,可惜忘了问住址,从此有了杜的消息。巧得是,2000年我也在绿川买了房,有天休息,难抑思念之情,根据妹妹提供的信息,抱着试试看的侥幸心理去找他。</div><div> 杜建新有个儿子,先天性失聪,他妻子怀这孩子的时候,因患肝炎打针吃药,影响胎儿发育生长,致使一出世便致残,真是一个不幸的事故。</div><div> 到了杜建新住的小区,我在门卫把孩子的特征一讲,老天助我,鞋子还沒破,居然轻易给找到。敲门而入,老同学相见,分外眼红,杜建新硬拉我,在家蹭了顿饭,两人倾心交流,互留手机,永不失联。</div><div> 我到浦西上班,孩子在浦西聋哑学校就读,乘公交车时,经常会碰着面,每次都替孩子买张车票,孩子一见着我,就会呀呀嚷着,十分亲热,随即高高兴兴共同赶路。</div><div> 朋友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记在心上。2015年儿子结婚,喜庆之后,带着亲友团逛城皇庙,忽然记起杜建新在这里工作,就打电话给他,杜一接电话,就立马赶过来,热情地为我们当起义务导游。</div><h3> 事实证明,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朋友的故事,点点滴滴,都会时刻涌上心头。</h3> <h3>结束语: 《心里话》</h3><h3> 十个故事讲完了,我伏案掩面陷入沉思,经历过风风雨雨考验催生的友谊,日久弥新。</h3><h3> 这一页翻过了四十八年的历史,从豆蔻的少男少女,到花甲的老头老太,就算人生百年,我们已度过三分之二的春夏秋冬,剩下珍贵的三分之一,应该倍加珍惜。</h3><h3> 曾经的喜怒哀乐,美丑香臭,暴露在阳光下,一览无疑。青涩的我们,一路行来,成长的幼稚与烦恼,写在那青春骚动的时光,荷尔蒙的冲动,书写了多少荒唐的故事。在人生荆棘载途的道上,饱经沧桑,而自强不息的我们,坚韧不拔地前进,已然成熟,充满睿智。</h3><h3> 虽然时间的风霜,改变了我们的容貌,从此不在年轻,但我们的胸腔中,仍然流动着火红的鲜血,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h3><h3> 虽然我们的体魄不在强壮,行起路来,步履蹒跚,但我们有同学群情感营养,滋润我们互相帮助,互相搀扶,慢慢前行,观赏一路风景。</h3><h3> 一世同学,一生朋友。老同学们,请悠然地品味人生滋味,保重身体,天伦之乐以外,还有无声牵挂你的同窗,请彼此在心中悄悄道一声,且行且珍惜。</h3><h3> </h3><div> 你们的阿铭</div> <h3> 《跋》 (一)</h3><h3><br></h3><h3> 贺卢湾中学73届(7)班同学喜相逢</h3><h3><br></h3><h3> 上联: 冠盖青丝四方游,</h3><h3><br></h3><div> 学子志满;</div><div><br></div><div> 下联: 鬓挂白霜八面归,</div><div><br></div><div> 同窗情深;</div><div><br></div><div> 橫眉: 悠悠同学心。</div> <h3> 《跋》 (二)</h3><h3><br></h3><h3> 贺卢湾中学73届(7)班同学喜相逢</h3><h3><br></h3><h3><br></h3><h3> 上联: 离别正值青葱吐嫩芽;</h3><h3><br></h3><h3> 下联: 重逢巧遇花甲结硕果;</h3><h3><br></h3><h3> 橫眉: 牵手同学情。</h3><h3><br></h3><h3><br></h3><h3> 阿铭敬贺</h3><h3> 2017.5.16</h3> <h3>又:文中照片,全部由赵大慈同学提供,特此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