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用脚步丈量苏州河的长度,行行摄摄在苏州河上的每一座桥间,延绵53.1公里的苏州河上有谁知道横跨着多少座桥吗?今天我就为大家数落数落。 </p> <p class="ql-block">1.外白渡桥建成于1870年,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东的重要通道,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从此过桥不用付费,故称为外白渡桥。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外白渡桥也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p> <h3>外白渡桥的最近一次大修是在2008年至2009年。当时整桥被移送至专门的维修点,其中包括被肇事车辆撞击的钢桁梁,都得到了“修旧如旧”。为不使这座已超期服役的老桥伤筋动骨,有关部门还专门制定加固方案。2009年完成了整修复位。</h3> <p class="ql-block">2.乍浦路桥 自上海开埠后,美国圣公会主教蓬恩在此渡口之西建造过一座浮桥。1873年,将浮桥改为木桥,外国人称蓬恩桥, 中国人称头摆渡桥,亦称白渡桥。为区别东邻的外白渡桥,故又称二白渡桥。1927年,木桥拆除,改建钢筋混凝土桥,以乍浦路路名命名。</p> <p class="ql-block">3.四川路桥北接虹口区四川北路,南接黄浦区四川中路,始建于清末,因位于邮政局大楼旁,俗称“邮政局桥”。它原本是座木桥,1922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桥下三孔仅中间一孔可以通航,由于梁底较高,驳船除特大潮汐外,可常年通航。</p> <p class="ql-block">4.山西路桥建成于2007年底,原本是为东侧“河南路桥”和西侧“福建路桥”改造而临时建造的人行天桥。该桥为全钢结构桥,钢梁横跨51米宽河面,在苏州河水中不见桥墩。</p> <p class="ql-block">5.浙江路桥建成于1908年,钢桁梁为鱼腹式,很有特色。在建此钢桥前,这里原有木桥一座,最早建于1880年,因旁有垃圾码头,俗称“垃圾桥”。</p> <p class="ql-block">6.福建路桥又称作老闸桥,因此地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闸。1875年在此建起一座木桥,就叫老闸桥,直到1962年方才拆除,如今的桥则是1968年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7.河南路桥亦称三摆渡桥。1843年的时候,在这里设置过渡口,人称“三摆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三摆渡桥”,1925年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2006年6月,老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新河南路桥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车,桥由原来的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p> <p class="ql-block">8.西藏路桥又称泥城桥,位于上海苏州河与西藏路的交汇处,始建于1922年,历经长年使用,西藏路桥多处受损,解放后,曾进行过三次大修。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苏州河两岸的环境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2004年上海市政又将西藏路桥进行了改建,把宽度仅18米的西藏路桥改建成了33米宽度的欧洲风格的桥梁。</p> <h3>。</h3> <p class="ql-block">9.乌镇路桥原先为6孔木结构桥,在抗战中毁于战火。1948年重新建造,新桥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桥梁。又于1997年拆除重建,于1999年5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10.新闸桥在乌镇路桥上游约不到200米处,左岸接大统路,右岸通新桥路,是苏州河闸口往上游的第十座桥。要说苏州河上符合真正意义上的桥,它的前身可是第一座了。</p> <p class="ql-block">11.南北高架桥于1995年6月通车。</p> <h3>南北高架桥苏州河段桥面</h3> <h3>高架桥旁出现了一座新的桥,正在建造中。上面的红色横幅标语上写着“上海市重大工程~北横通道天目路高架跨苏州河下匝道段工程由上海建工集团承建”。北横通道是什么工程?赶紧查阅了相关资料。噢......上海北横通道原来是指上海东西走向的第二条大动脉,起于北翟路长宁路,止于周家嘴路越江隧道,该通道全长19.1公里,是上海市内环内“三横三纵”“井”字形通道的一部分,起到适应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加强东西向发展轴的交通联系,缓解延安路高架和内环北段的交通压力,进一步推动沿线重点地区发展的作用。</h3> <h3>跨苏州河下匝道是北横通道的一部分,建成后将取代原有南北高架天目路海宁路下匝道,苏州河南岸车辆将直接通达北岸,变得更加方便啦!哦,TA跟南北高架连体,只能算个下匝道,不能另外算作一座桥。😓</h3> <p class="ql-block">12.恒丰路桥原来叫舢板厂新桥,当初,这儿曾经是外国人办的赛船总会所在地,上海人称之为“舢板厂”。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在此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桥,以后几经改建才变成今天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13.普济路桥是在苏州河普济路摆渡口旧址处建造的一座非机动车专用桥。桥长423.33米,主桥车道宽7米,于1997年10月竣工通车。</p> <h3>普济路桥桥面</h3> <p class="ql-block">14.长寿路桥是上海解放后建造的第一座架设在苏州河上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几经勘查,投资人民币376万元,于1953年建成了贯通东西的永久性桥梁——长寿路桥。为应对发展需要,199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长寿路桥改建成南北复桥,长寿路以绿、美、亮、畅、洁新面目出现在“苏州河十八湾”中的长寿湾附近,形成两座新桥夹一座老桥,三桥并列的独特景观。</p> <h3>长寿路桥老桥的桥面,现在被夹在中间。</h3> <p class="ql-block">15.昌化路桥 解放前昌化路原名归化路。在苏州河河口与对岸潘家湾之间设了一个木船摆渡的渡口名谭家渡,作为交通工具。昌化路桥三易其桥 上海解放初期,虽然市政建设资金十分缺乏。但市区领导眼见广大工人上下班和北郊农民向市区送菜都要趁坐渡船,既耽误时间又很不安全,常常发生因过于拥挤乘客落水事件,就动手建了一座宽约4米长50米的7孔木桥,名归化路桥,以解燃眉之急。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苏州河水上运输日益繁忙。于1974年3月建成桥长48.98米,宽13。7米钢筋混凝土中承式肋拱桥。-</p> <h3>上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和社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文革期间建成的昌化路桥宽度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为此,有关部门决定拆除狭窄的老桥重建新桥。不仅拓宽桥面满足行人和车辆通行的需要,又适应两岸住宅群发展的需要,把桥建成既实用又美观的景观桥。于2001年9月建成通车。桥虽未加长,然加宽到24米,宽度增加了75%。而且采用防锈蚀强度髙的新型材料,并在灯光、装饰等方面加以美化。</h3> <p class="ql-block">16.江宁路桥位于市区中部,南接江宁路,北连光复西路接通光新路。20世纪20年代后期,闸北一带工厂林立,商业日渐繁盛,交通骤增。戈登路(今江宁路)底苏州河北岸的中央造币厂,因水上运输不便,屡请架桥。上海市工务局于民国18年就近建5孔木桥,名造币厂桥,后因年久失修,木桥朽损。民国38年4月,在老桥西首约20米处重建木质排架简支梁桥,改名江宁路桥,旧桥拆除。因木桥无人行道,1953年,在木桥一侧加宽2.13米作人行道,并进行加固修理。木质结构终究不能适应日益繁忙的交通运输需要,1968年,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等设计,上海市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建造钢筋混凝土桥梁,拆除了木桥。</p> <h3>经过多年的使用,江宁路桥在1996年被鉴定为危桥,为彻底解决存在多年的桥梁安全隐患,市政管理部门定于2012年3月前拆除旧桥,2012年4月开始新桥建设,预计2012年11月主体结构贯通,2012年12月恢复交通。为符合使用百年以上的设计要求,新江宁路桥桥面摊铺高粘度、高弹性新型沥青,具有能吸附噪声的功能,雨天可防溅水、防雾气。桥面上布设电子称重仪,定期监测超重超载违法车辆。江宁路桥的景观设计方案也注重与周边建筑风貌的和谐统一。新桥的桥墩采用了带有线条层次的弧形拱门的外观设计,这一思路来源于造币厂的大门,而桥两侧及花坛下凹凸的线条,则是造币厂的历史保护建筑中最常见的手法。夜晚的江宁路桥还将通过专门的景观灯光,勾勒出漂亮的桥身。</h3> <p class="ql-block">17.西康路桥 苏州河流经西康路桥处有一个河湾名清水湾。南岸有块凸出的土地称半岛,那里有一个小木船摆渡口,名为小沙渡。早在清光绪十五年(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就扩展到小沙渡湾南岸一带。190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筑路命名小沙渡路。有了道路又有苏州河岸线,当时货物运输主要依靠水路,所以许多中外企业到小沙渡南北开设工厂,南岸有中国第一个电风扇厂华生电扇厂、江苏药水厂及印染厂,北岸有1914年6月建造的福新第三面粉厂等。一个农田村落很快成为工业集中地块。因此小沙渡一带是中国工人阶级诞生的摇篮之一。西康路与常德路之间又形成工人集居地,著名的棚户区药水弄就在这一带。</p><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后小沙渡一带苏州河两岸成为沪西工业区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两岸交通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用木船摆渡费时费力又很不安全,为此有关部门于1981年决定撤销渡口,建了钢筋混凝土桥,命名西康路桥。</p> <p class="ql-block">18.镇坪路桥位于江宁路桥和武宁路桥之间,全长660米,其中桥梁长度200米,设双向4车道。南北引桥东侧各设置一座人行梯道。该桥建成后,将缓解普陀区与静安区的过河交通压力,增加市中心西部地区苏州河的桥梁密度。 </p> <p class="ql-block">19.武宁路桥 2009年重建之后被称为“苏州河上最漂亮的景观桥”,这座桥与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十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20.宝成桥 2009年为迎接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普陀区市政对其进行景观改造。改建后的宝成桥,桥身整体采用宫廷黄色,人行桥踏步采用了四川红的大理石进行装饰,桥体墙面上采用了不规则块面的画面,并配以凹凸感的粉砂岩喷涂。桥的两头增添了四根希腊古典艾奥尼式艺术灯柱,简洁大气的桥头立柱突出了宝成桥的地标作用。</p> <p class="ql-block">21.曹杨路桥始建于1928年,由达丰纺织印染厂厂长杨杏堤等人发起并集资,由市工务局督造。桥为木结构,五孔,长42.7米,宽6.81米,为该地区最早建成的车行桥。当时,右岸桥堍下有座名为“三官堂”的道观,故名“三官堂桥”,又因为架桥前此处渡口名“曹家渡”,故又称“曹家渡桥”。</p><p class="ql-block">1937年,日军侵略上海,木桥被炸毁,后修复。</p><p class="ql-block">1949年,在该桥上游又建一座五孔木桥,长38.73米,宽7.93米,名为“曹家渡西桥”,老桥被称作“曹家渡东桥”,并改为人行桥。</p><p class="ql-block">因木桥损坏严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拆除,架设临时钢桥。</p><p class="ql-block">1976年,市路政局在东桥位置建造市区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型连续梁桥,1980年竣工通车,改名“曹杨路桥”。</p> <p class="ql-block">22.华政桥又名校园桥,最初又叫学堂桥,民国23年建,为圣约翰大学自用人行木桥。1967年木桥因损坏拆除,改设船渡。1980年10月由华东政法学院,在原桥西北200米处重建,改为现名。</p> <p class="ql-block">23.凯旋路桥 1915年,辛亥革命后不久的民国政府交通部,就着手建设沪杭铁路。为了使火车通过苏州河,就在现在凯旋路桥的位置,建了一座钢结构桥梁。官方的称呼叫“沪杭铁路二号桥”,俗称“铁路桥”,北跨光复西路,南连万航渡路。1949年桥被炸毁后,在原址建成了“凯旋路桥”。现在的凯旋路桥分成平行的两部分,一座通轻轨3号线,一座行车行人。</p> <p class="ql-block">24.中山西路桥、内环高架桥。南接中山西路,北连中山北路。1930年兴建中山路时建,为该路自南而北的第三座桥,故名中山路三号桥,习称中山桥。1937年毁于八一三战火。日军在原址建军用桥,西侧另建人行桥。解放战争时被国党军队炸毁。1949年底修复。1960年在原桥西侧建钢筋混凝土桩基桥梁。1985年整修,1994年拆除重建。有三座桥梁组成:东侧桥梁南向北通行;西侧桥梁北向南通行;中间为内环高架路。</p> <p class="ql-block">25.强家角桥 南起万航渡路,北至光复西路。原址为强家角渡口,1998年苏州河上最后一个渡口~强家角渡口拆除,建成了现在的人行桥。</p> <p class="ql-block">26.古北路桥 南接古北路,北连大渡河路。1985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p> <p class="ql-block">27.泸定路桥位于上海市西部,南起长宁区威宁路天山路交叉口,北至普陀区泸定路云岭东路交叉口,横跨长宁路、苏州河、光复西路,于2010年2月通车。</p> <h3>泸定路桥桥面</h3> <p class="ql-block">28.中环立交桥、真北路桥 真北路桥的前身是1932年辟筑真北路时建的木桥,在现桥上游150米处(现老真北路南端河岸),名“真北路一号桥”。1964年拆除木桥,建造钢筋混凝土桥,命名“北新泾桥”。1992年,真北路和桥梁同时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桥改名为“真北路桥”。2000年,上海建设中环路,真北路桥结合中环路进行系统性改造,2004年竣工通车。</p> <p class="ql-block">29.祁连山南路桥是为了在外环高架路与中环高架路两条城市主干道之间,增加一条起分流作用的城市次干道,也是为了适应虹桥交通枢纽的配套需要而建设的新型桥梁。南通淞虹路金钟路口,北经北翟路跨苏州河至云岭西路。桥全长1306.5米。设6快2慢共8车道,两旁各有3米宽人行道。是苏州河上一座比较年轻现代化宽阔桥梁。</p> <p class="ql-block">30.外环吴淞江桥是外环高速公路通过苏州河的桥梁,在祁连山南路桥上游约2公里处。它与外环线一期工程同时于1997年7月开工,于1998年11月通车,是苏州河闸口往上游的第三十二座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