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55周年祭(1968一2013)

游 云

<h3>  “人当了一回知青,就像土烧成了陶,永远不会回到那土的状态。既便后来破成了碎片,但永远区别于土,每一个颗粒依然坚硬,依然散发着特殊的光彩!而土就算捏成了形,涂上了炫丽的色彩,一旦受压,又回归松散,其间的差距,就是一场火的历炼。”</h3><h3> 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h3><h3> 网上摘录下来的这段话说的好!</h3> <h3> 《又到9.17》</h3><h3> 洪軍作于2018.9.17</h3><h3> 九月十七日,一个很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阜新实验中学老三届同学来说,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h3><h3> 因为五十年前的这一天,实验中学从初二到高三的五届学生告别了校园,奔赴广阔天地,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一一“知青”。两个月后,初一的同学也全部都步入学哥学姐的后尘,离开了学校,成了当时年龄最小的知青。六届学生全部去农村插队落户了,实验中学的校园空空荡荡,没有了往日的喧哗,一片寂静。那一年是1968年,距离今天整整五十年!</h3><h3> 五十年过去了,对我们来说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依然清晰可现。因为那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我们无法忘记。五十年前的9.17彤雲密布,细雨霏霏,让人的心里也不那么明朗。当时的校园里,每个同学的行李和简单的物品都按班级一堆堆的堆放着等待装运发车。操场上滿满的全是人,有即将踏上未知前程的我们、有牵着弟弟妹妹的父亲母亲和老态的爷爷奶奶们、那种牵挂与担心 在一声声的嘱咐中尽显无余,让人心里很难受。我的心更是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有苦有辣也有酸,唯独没有甜。因为父亲作为“反动权威”还关在牛棚里,怕母亲一个人难过,头一天晚上就和母亲说好,坚决不让母亲送我,母亲也答应了。所以我不用在人群中左顾右盼,我知道家里没有人送我。那一刻竟然让我想起了杜甫的《兵車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雲霄……”。不同的是,今天送的是即将成为知青的中学生。那一刻的情景与心情,真的是五味杂陈 刻骨铭心。</h3><h3> 又到9.17,只是时间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我们也从当时的懵懂青年进入了古稀之年。五十年里,我们走过许多的路,经历了很多的事,但总是忘不了农村的小路、黄沙和庄稼;也忘不了当年的房东、每天招呼上工的队长和情同手足的邻家二哥与小妹。那时我们真的没有考虑过岁月是不是如歌?因为艰苦的劳动、艰难的生活无法让我们找到“如歌”的感觉。但实验中学淳朴的校风、严谨的学风让我们逐渐的学会了春种秋收,让我们做到了站直了,别趴下!</h3><h3> 知青,是我们步入社会的第一个身份。农村,是我们开始生活的第一个课堂。正是有了这些,才给了我们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坚强。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朝气,可还有那年、那月养育出来的豪气。借用一段歌词做本文的结束语吧:</h3><h3> 跨过沧海桑田,穿过了岁月时光。</h3><h3> 纵然伤痕累累,永不言弃,刚强!</h3><h3> 烈焰滚滚扑面,那是痛苦的希望。</h3><h3> 我就是 生生死死浴火中的凤凰!</h3><h3> 冰雪覆盖的大地,成就英雄梦想。</h3><h3> 抓一把熊熊的烈火在胸膛。</h3><h3> 任狂风暴雨猖狂,彩霞满天扬!</h3><h3> 那是我 一腔热血 日出东方!</h3><h3> </h3><h3> 一代知青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他们的故事一定会被人记起。也许这个故事不精彩,但是一定多彩!</h3><h3> </h3> <h3> 《忆秦娥.无题》</h3><h3> 西风烈,汽笛声碎亲人咽。</h3><h3> 亲人咽,几多车列,几多伤别。</h3><h3><br></h3><h3> 科尔沁地白沙雪,通辽古道黄尘绝。</h3><h3> 黄尘绝,几行征雁,残阳卧野。</h3> <h3>知青生活之.往事如歌</h3> <h3> 《秋 思》</h3><h3> 声声雁咽仲秋嘶,落叶纷纷动远思。</h3><h3> 更忆倾城离别泪,知青十万赤心痴。</h3> <h3>  《蝶恋花.忆下乡夜》</h3><div>漠地深深深几许?科尔沁地,坨坎无重数。</div><div>月黑风萧车夜漫,知青谁识前程路?</div><div><br></div><div>此去荒陬秋月肃,别校离家,投笔农耕牧。</div><div>试问当年人几许?八十六万辽乡布!</div><h3><br></h3> <h3>  方寸定格瞬间,靓影记录红年。</h3><h3> 凝固青春风彩,留存时代情缘。</h3> <h3>风华正茂影重温,方寸凝恒载岁馨</h3><h3>战友同窗兄弟谊,经风历雨晚晴珍。</h3> <h3>山乡广阔炼红心,小站章台靓影存。</h3><h3>风雨荒陬休慼共,哈拉海沟证情深。</h3> <h3> 同窗结户友,插队赴山乡。</h3><h3> 摄取沙洲月,如歌岁月藏。</h3><h3> 燕姊居中坐,媛维守四方。</h3><h3> 人生若酒品,五味有回香。</h3><h3><br></h3> <h3>插队岁月·知青生活杂忆</h3> <h3>  </h3><h3> 一张靓影证南行,记录振华去远征。</h3><h3> 育种琼崖收获硕, 天涯海角揽胸中。</h3> <h3>经风历雨的知青点友(只可惜缺席一位)。</h3> <h3>缺席的钧兄报到了。</h3> <h3>补上同点的一位小师弟朱立维,一付好嗓子,村子里的姑娘都喜欢的帅小伙。是个出色的猪倌,鞭儿甩的嘎嘎响。只可惜没有当年的照片。从网上下载了两张照片,想像当年的时光。顺便说一声谢谢了!当年立维当猪倌,端午节借光 没少吃鸡蛋。</h3> <p class="ql-block">只可惜设有当年放猪的真景图片,用幅牧猪图来记忆当年的景象。</p> <h3>分别近五十年之的前烏拉满汗青年的户友们</h3><h3>终于团圆了!</h3> <h3> 《知青生活.沙尘暴》</h3><h3> 春深坨地草禾蔫,土裂田干怅望天。</h3><h3> 滚滚黄尘沙暴起,务农方晓稼耘艰。</h3> <h3> 《知青生活之.挑水抗旱》</h3><h3> 春播时节起黄尘,干旱墒情苦农人。</h3><h3> 扁担吹横风劲舞,争时挑水汗淋淋。</h3> <h3>生活用水全是清晨从小河中挑来的,距离是很远的,这种经历女同学一定不会忘记的。</h3> <h3> 《知青生活之.春叹》</h3><h3> 春风不绿九边外,播种时分望眼穿。</h3><h3> 可叹沙陬农人苦,百斤一亩真堪怜。</h3> <h3> 《知青生活之.夏锄》</h3><h3> 知青锄地下河堧,没入青纱五月天。</h3><h3> 汗水咸流人热苦,投身始悟稼耘艰。</h3> <h3> 《知青生活之.啃脆瓜》</h3><h3> 茂草潺溪鼓噪蛙,滩田耪地入青纱。</h3><h3> 汗流浃背人咸渴,悄进窝棚啖脆瓜。</h3> <h3> 《知青生活.修水库忆事》</h3><h3> 漠地沙陬修水库,独轮车上土山装。</h3><h3> 力拔牛兮顺坡放,午憩拾柴做饭香。</h3> <h3> 《知青生活.夏之大夜曲》</h3><div> 坨村暑夜少清风,独上沙梁觅熠萤。</div><div> 莫道辽边无夜曲,铁龙烈烈放歌雄。</div> <h3> 《知青生活之.打秋草》</h3><h3> 尺二刀头一丈杆,飞镰舞动战秋滩。</h3><h3> 寒光闪阵排新垅,裤褛衣褴不忍看。</h3> <h3>《渔家傲.秋思刈草》</h3><h3>漠地红坨清景异,劳人刈草无歇意。</h3><h3>风卷寒归黄叶起,人滩里。</h3><h3>饮烟晚袅孤村闭。</h3><h3><br></h3><h3>不趁初凉忙打理,冰天雪地羊无计。</h3><div>汗水咸流刀劲舞,真乏累。</div><div>破衣水冷斜阳慰!</div> <h3> 《知青生活.秋之晨曦捆草》</h3><h3> 闻鸡起舞在滩溪,水冷人凉露破衣。</h3><h3> 雪日羊衔牛得草,怎知此物苦辛积。</h3> <h3> 《知青生活之.冬日扛粮》</h3><h3> 春耕秋刈夏锄忙,冬日坨村谷进仓。</h3><h3> 豆重袋沉强莫逞,一天扛罢袄湿凉。</h3> <h3> 《知青生活之.晚霞牧归》</h3><h3> 夕阳雯蔚映天霞,袅袅炊烟荡白纱。</h3><h3> 奔圈头羊回望切,声声咩女促归家。</h3> <h3> 《雪夜轶事》</h3><h3> 漠漠荒陬野,萧萧草木寒;皑皑凝霜雪,昏昏夜色阑。匆匆人赶路,急急入坨恋。缘何归来晚?红色文件传。蹉跎忙四季,难得小团圆。无暇酬知已,邀君乌拉满。一路倾心语,一路道不完。不知又不觉,掉隊落婵娟。月黑人迷路,雪眩惑荒原。上坡又下坎,惶惶走媛媛。脚深复脚浅,倩影两零乱;悽悽复惨惨,相扶两孤单。姐妹运气好,天贶农家院。夜半少家人,惊煞青年点。循径复上路,声声唤华凡。骑马再上路,廿里几往返。不见姐妹归,众青安敢眠。闻鸡霜晨起,全村总动员。老少齐上阵,踏雪觅踪源。伊人不知故,是夜若等闲。天明集市逛,火车往回赶。车内人赏景,车外找人欢。往事一段景,今番是笑谈。小记当年事,砚姐恐忘焉。</h3> <h3>《点绛唇.秋思怅望》</h3><h3>塞外秋高,零仃落雁岭嶂隔。</h3><h3>寒临叶瑟,怅望云千叠。</h3><h3><br></h3><h3>羡送归鸿,投入长天末。</h3><h3>笳声咽,萧风冷月,漠漠沙如雪。</h3> <h3>这是近期有电后的辽西、辽北农村民居。当时下乡时是没有电的。真正的干打垒纯土建筑。看到照片似曾相似又不是。可惜当初没留一张影像。</h3> <h3>  记得是1972年秋,大队范书记找我做工作,让我当后烏拉满授课点当代课老师,接替已走的徐识当一年级代课老师,虽然不愿意,但是当时的情况由不得你,再一个原因是大批知青抽调回城,几个青年点剩余的人都归並到前烏拉满点,知青们情绪低落极了,在那个屋里让人太压抑了,想换一个环境让自己避开也许会好受些。成立这个授课点是由于大队学校离几个村子太远了,低年级的孩子太受罪了。从69年开始在后勿拉满设立授课点,到四年级后再到大队小学上课。我去的的时候已有一、二、三个年级。开学后增加到4个年级了。授课点由前、后烏拉满,哈拉海沟三个小村及林场、车站的孩子为主要生源。考虑到学生较多,公社派了个资格较老的成校长和赵老师正式成立小学,只不过是到五年级后再去大队小学上课,否则两边生源都不够。我去时听了一周的其他老师的课,就代班了,真是可笑,误人子弟啊!我去那年还好,有教材课本了,头一年徐积(也是知青,后煤矿招工走了)用的是毛主席语录。我去时增班了,授课点没多余的教室,就把后烏拉满知青点的房子征用了,(知青走光了)没有桌椅,到铁路工区要了些枕木垫上土坯做为桌椅,多垫几块的是桌,少垫的是椅,一年的时间涂有沥青防腐剂的枕木让孩子屁股坐的漆黑铮亮。当时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二年级班主任是郑德成,三、四年级人为复式班由李春生为班主任。复式班真是不容易,教完三年教四年。赵老师是体音杂全能,成校长总管。在校期间春生对我的帮助最多。因为比我教龄长,且家在车站,是铁路知青,是我工作上、生话上的益友良师,情同兄弟,同时我又是他弟弟的班主任。后来他被大队推荐上大学,进了锦州医学院,我去了关里,后来两人失去联系了,我是真的非常想念他,希望不久的将来能重逢畅叙!</h3> <h3> 《录春生诗一首(1973.7.12)</h3><h3> 月光明媚清风爽,小伙四人谈理想。</h3><h3> 幢憬未来豪情起,美好青春献给党。</h3><h3><br></h3><h3> 《春生向前.(1973.3.23)》</h3><h3> 春 光无限好,生 气满校园。</h3><h3> 向 往远景新,前 行破浪帆。</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思春生》</h3><h3> 风雨坨陬萍水逢,知青效圃两新生。</h3><h3> 寒滩打草勤工校,火炕交流复式功。</h3><h3> 小雅诗赓黉舍暖,江湖相忘锦城暝。</h3><h3> 清泉阔别分征雁,小站情浓忆岁庚。</h3> <h3> 《知青四季歌》</h3><h3> 春季到来漠风狂,知青住进新土房。</h3><h3> 忽然一声轰隆响,墙倒缸砸赏月光。</h3><h3><br></h3><h3> 夏季干活顶骄阳,伏天锄地汗流淌。</h3><h3> 男女分河各南北,跳进水中冲爽凉。</h3><h3><br></h3><h3> 秋季到来抢收忙,一条短垅二里长。</h3><h3> 田头倒憩烧玉米,篝火溢香诱饥肠。</h3><h3><br></h3><h3> 冬季到来雪花扬,大耙搂草走四方。</h3><h3> 隆冬时节打场院,粮包两石弱肩扛。</h3><h3><br></h3><h3> 春夏秋冬四季长,知青生活辛苦尝。</h3><h3> 增岁减员人渐少,不知何年返家乡。</h3><h3><br></h3> <h3>  昔日的彰武车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