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洋葱田》 布衣原创

布衣

<h3> 印象中的《洋葱田》</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布衣</div><div>&nbsp;</div><div> 如果焦点都对不准还算得上是摄影作品吗?偏偏19世纪有那么些摄影达人,按捺不住寂寞的心灵,冲破迂腐的枷锁,试图在悸动的时代寻找新的创作主题,用模糊的焦点开启现代摄影的前奏。</div><div> 19世纪中期英国摄影家埃默森提出了“有差别调焦”的摄影理论。他认为人的视觉边界是不明确的,中间清晰,边缘模糊,为了使照相机达到人类视觉再现的效果,不必使影像都达到最清晰的程度,仅仅清晰地展现景物的部分完整细节,就能获得更自然的效果,这一观念成为后来被称之为“印象派”摄影理论的基础。</div><div>乔治·戴维森是这个时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认为,在某种情况下,锐度和清晰度对照片可能完全用不着,决定性因素是摄影师在艺术上的观念。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展出了一幅后来成为摄影史上经典摄影作品的《洋葱田》。这幅看起来似乎没有经过调焦的照片其实是通过金属片上的针孔拍摄的。采用的是速写式的表现方法,缺乏细节表现,主题过于简单。然而在当时印象派看来,这些不是缺点而是优势,这样才能记录所见的主题里所有的清新与自然,而打破此前摄影一直用于表现心理活动或叙事性元素的因袭相传的模式。</div><div> 戴维森的实践立即引起了大量年轻摄影师们的兴趣,他们借助针孔镜头和特殊的柔焦镜赋予摄影完全朦胧的印象,或是在印相时使用漫射滤光镜,开始戏剧性地修整负片或是直接在照片上施用画笔以达到朦胧的效果。印象派摄影作品营造了一种浪漫的风格,与传统的画意摄影形成了迥然的区别,特别是将摄影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具有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注重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印象派摄影的艺术特色总体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div><div>&nbsp;&nbsp;&nbsp;&nbsp; 乔治•戴维森在《洋葱田》发表之后名声鹊起,最初只是伦敦一个地方查账助理员的他,先后担任了伊斯曼摄影材料公司总裁和柯达公司英国分公司的常务董事。从此他开始举办个人影展,并成为各项摄影比赛的获奖大户。在影坛各派争论不休时,他坚定地站在自然主义摄影的立场上,导致部分摄影师从皇家摄影学会分离出来,组成了独立的新摄影团体,他也成为印象派的标志性人物。</div><div>&nbsp;</div><div><br></div><div>&nbsp; </div><div>&nbsp;</div>

摄影

印象派

洋葱

戴维森

摄影师

调焦

再现

表现

针孔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