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ll 来自南充飞机坝的声音

秋浦河

<h1><b>步兵第112团 4连老战友相聚在汕头掠影</b></h1> <h1><br></h1><h1><b>&nbsp;<br></b><b> 火红的五月,争奇斗艳的汕头市市花——金凤花、兰花绽放在街头巷尾。丝绸之路始发港——汕头港濒临的南海,碧波荡漾。《原十三军三十八师一一二团二营四连战友相聚在汕头2017、5、10-12》的背景墙早已被高修进等汕头地区的老战友们置放在潮阳和平酒店宴会厅里。这里的一切都在等待着四连的老战友们如期到来。<br></b><br></h1> <h1><b><br></b></h1><h1><b> </b></h1><h1><b> 一、不少的老战友在微信中问我,你们为什么要把四连老战友聚会地点选在汕头?</b></h1><h1><b> 他们说:四连随原步兵第112团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云南剿匪后,就驻守在云南金平、蒙自地区,1968年移防到四川南充,参加自卫还击作战也是在云南西线战场,从第二故乡情结上讲,怎么与汕头也挂不上边。我一一回答他们:汕头有湛蓝的南海,战友情深似海;汕头还有十几位四连的老战友在那里恭候,他们比燃烧的海水还炽热。</b></h1><h1><b> 虽说脱下军装已经许多年了,可每年到八一建军节,就情不自禁地多了一份军人的情怀。2016年八一节过后不久,我跟老战友张鲁生说:你当群主,建个四连战友微信群。他先是推辞叫我搞,后来我们共同商量、共同努力,他当群主,于2016年9月9日正式建起四连战友微信群,为这次老战友相聚在汕头发挥了重要的联系平台作用。<br></b><b> 陈皖宁老战友一米八五的高挑个头,40多年前站在四连一百多号人的队列里,整整比别人高出一截,仅此特征战友都能记住他。2016年10月20日,他驾车千余里,专程前往云南麻栗坡探望79岁高龄的老指导员张美学,当他得知老指导员还从未见过大海时,便动了战友聚会的念头,而且聚会地点选在汕头。他将这个消息在四连战友微信群里一发出,就得到群内战友们的热烈呼应。于是他又从麻栗坡驱车汕头潮阳,会见了高修进、陈应城、廖烈光等汕头地区的各位老战友,他的行动不断推高了四连老战友在汕头聚会的呼声。高修进等也顺应呼声,勇当东道主,不负众望。<br></b><b> 汕头有湛蓝的大海,有比大海还要深情的高修进等14位老战友已经张开双臂,拥抱各位战友。<br></b><b> 至此,每天四连战友微信群里有关老战友相聚在汕头的问题,成了热门话题,议论着,发酵着。开始讨论要不要聚,若后献策怎么聚,进而深入到“把相聚的好事办好”具体细节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准备步步深入,向着“一定要聚”的目标靠拢,聚会的日期确定在2017年5月10日。<br></b><b> 冬去春来,转眼就到了2017年3月中旬,可迟迟都没有一个敲锤子的人将聚会的“行动纲领”——《四连老战友相聚在汕头的通知》这事敲定。一般来讲,战友聚会都要提前3——5个月发《通知》,以便留有足够的空间再寻人谋事,提前预定往返机票、车票。《通知》发不出去,皆为纸上谈兵。<br></b><b> 眼看着老战友聚会时间在即。副指导员程政高给我打电话,“命令”我起草《通知》。<br></b><b> 我新兵分到四连,他就是副指导员。老首长讲了,只好从命。<br></b><b> 于是,我起草了《步兵112团四连老战友到汕头见面的通知》,在征求凌建国老排长等相关牵头人的意见后,由程政高副指导员一锤子定乾坤,于3月25日在四连战友微信群里发出,2017年5月10日四连老战友到汕头相聚就此定夺。当然聚会的大量具体事宜均由高修进和汕头的战友按照《通知》要求去操办,辛苦的还是他们。<br></b><b> 3月30日孩子帮我预定了去汕头的机票。原先,我一直还在徘徊去与不去中,本不想去。好了,这么一搞真要去,机票也买了。反而,去的欲望越发强烈起来。<br></b><b> 是呀,在四连当兵三年多,是人生中精彩的一页。离开40多年啦,再见见当年的老战友,去翻开始终定格在脑子里的那一页吧!<br></b><b> </b></h1> <h1><b><br></b></h1><h1><b> </b></h1><h1><b> 二、也有一些战友对我说,这次四连老战友相聚在汕头,参加的人数不很多?</b></h1><h1><b> 我说:是呀,本想来的战友很多。有的因分别太久,失联时间太长找不到、有一些战友年纪大了,不会手机、电脑,无法联系。有的因病、有的为了生计放不下手里农活、有的照顾年迈的父母难以脱身……他们没有来。陈增寿、王家保老连长已经仙去多年。段东洲老排长脑梗后遗症。</b></h1><h1><b> 快到耳顺之年,就象一棵大树上的树枝,一阵风,一阵雨、一阵雷电对他都是严峻的考验。</b></h1><h1><b> 老战友陈皖宁从汕头回来不久,便觉身体不适,生病住进了北京309医院。战友们都惊呼:“没有想到,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陈皖宁住院,显然是给正在热火朝天进行相聚在汕头的四连老战友,当头一瓢冷水。</b></h1><h1><b> 67岁的副连长卢笃应多次在电话里说:“没有想到分别都40多年了,在古稀之年,老战友们还能聚到一块来,太好了,也太不容易了!一定要参加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刚过五一节,他在卫生间里摔坏了腿,躺进了病房。机会擦肩而过,奢望留在心间。</b></h1><h1><b> 112团一炮连有位向姓战友说得好:“战友无论你在哪里,我总想找到你”。从动议相聚在汕头那天起,尽力找到失联的战友,成了大家的共同心愿。纷纷发挥电脑网络、手机微信手段,四面八方找战友。张鲁生、苏贵源结伴从上海到铜陵往贵池,按图索骥找到了六班的江道祥。当张鲁生、苏贵源站在江道祥面前,江道祥如同白日做梦,当得知四连老战友相聚在汕头,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巧的是正好赶上栽插水稻之际,农时不能耽误,否则一年无收。他只好在失望中送别了张鲁生、苏贵源老战友。五班班长袁锦哲要适时打理两万个苹果不得脱身。六班班长杨厚仁正在装修房子走不开。司务长穆忠诚身体欠佳不宜远行。还有王更生需要照看小孙子。……。<br></b></h1><h1><b>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一位老战友兴奋好大一阵子,又因故不能参加老战友相聚在汕头,使大家失望许久。</b></h1><h1></h1><h1><b> 不管怎么说,四连的老战友能来的都来了,40多年见一面,了却多年对战友魂牵梦萦的心愿,谁都想来。 </b></h1><b>&nbsp;</b> <h1><b><br></b></h1><h1><b> </b></h1><h1><b> 三、有人读不明白《战友是部经典的书》?</b></h1><h1><b> 我说:山川挡不了,岁月洗不去。“战友”就是一本书,把大家所思、所虑、所愿、所行都写在书里面!</b><br></h1><h1><b> 四连的老战友虽然分别已经40多年了,可战友之情一直无法割舍,时刻惦记着、日日敲打着心坎,总想无论在何时、何地、必须找个机会见见面,再续战友情缘。又有人说:你们这般高龄老头子发疯了!他们不解相聚的动力来自何处,这情缘发自何方?其实,“战友”这本书就诠释了答案。<br></b><b> 今年79岁的老指导员张美学至今还没有见过大海。陈皖宁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四连老战友,四连的老战友们都认为,老指导员当年戎马生活中对我们胜过兄长亲,我们就把聚会选在汕头,让张老指导员实现看大海的夙愿。张老指导员被感动了,打消了犹豫念头,让儿子、侄儿放下手中的活计,陪他到汕头参加四连老战友聚会,一刻也不能耽误。<br></b><b> 二机枪班班长郭应宏栽培了10亩地苹果树,正值挂果期,养护打理迫在眉睫。他对我说:40多年才有见到老战友们一次机会,苹果树今年挂果,明年还挂果。他一咬牙,丢下手里的农活,就到了汕头来参加四连老战友聚会。我对他说:你这次来聚会,一季苹果的经济价值可能损失很大哟。他说:别管那么多,战友之情不是论斤称的!<br></b><b> 汕头战友林喜元、罗杉荣脑梗后遗症,语言和行走都有诸多不便,聚会那天,他们俩在家人的搀扶下,迈着极其艰难的步子来到聚会现场,虽不便跟战友们交流问候,但从他们堆在脸上的笑容和发光的眼神里,不难看出,见到久别多年的老战友是多么的开心。<br></b><b> 我的一位孔姓老同事看了《四连老战友相聚在汕头的专辑》后,在微信里给我发来两句话:“青葱岁月虽不再,数十年沉淀的战友之情令人叹服!”<br></b><b>&nbsp; 为什么《战友是部经典的书》?程海海从四连老战友相聚在汕头回到家后,连日在探究。他在微信里说;“在自卫还击作战中,四连牺牲了十八位烈士,其中有十位是在抢救战友时牺牲的,难道他们不知道向前就会流血,就会有死亡吗?!但为了战友,他们会赴汤蹈火,意无返顾的冲上去,碧血洒疆场,捐躯为战友。</b></h1><h1><b> 战友是一壶永远品赏不够的老陈酒,它是一辈子的眷恋,一生一世的牵挂,情深似海重如山,虽然分别四十年后第一次相聚,但它依然能表现出当年的豪迈志趣,依然可以扑实无华地相互交流,这种不加防范与掩饰,不带任何斗争与功利的相处,只有在战友的称呼下才能尽情的发辉出来”。 </b></h1><h1><b> 我给他回微信:“海海老战友,你已经读透了《战友是部经典的书》,为你点赞!</b></h1> <h1><b><br></b></h1><h1><b><br></b></h1><h1><b> 四、问君何日再相见,余生哪有四十年?</b></h1><h1><b> 老战友们也许还记得46年前的秋天,张老指导员在四连带领大家学习毛主席《致江青的一封信》和毛主席写的《重上井岗山》那首词。那时候十八、九岁小伙子,读“三十八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就象喝白开水一样,现在读起味觉就大不一样了,胜过浓浓一杯福建安溪铁观音功夫茶。今天,相聚到一起,如同跨过时光的隧道,当这些曾为祖国奉献了青春年华的战友们、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已经满头白发,人人苍桑。</b><br></h1><h1><b> 老班长陈应城见到战士闫志刚,拉着他的手,惊喜、惊讶、感叹、感动的情绪,象翻江倒海一样涌上心头。<br></b><b> 当年训练场上生龙活虎的张老指导员,如今腿脚也不很灵了,王军搀扶着并对他说:老指导员你慢慢走,大海就在前面了。<br></b><b> 高修进为了当好东道主,聚会前后那几天连轴转,扭伤了脚踝骨,柱着拐仗忙前忙后,为了战友在所不辞。<br></b><b> 肖学良到车站、机场迎接老战友,中午顾不上吃饭,晚上深夜才睡觉。每接到一位战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b></h1><h1></h1><h1><b> 林仁水、林木春在和平酒店做好登记接待事宜,一天到晚都是笑声朗朗,象办喜事一样乐开了花!</b></h1><h1><b> 张友宽老排长忘记了年龄,相聚的那几天,成了老玩童。&nbsp;&nbsp;&nbsp;&nbsp; <br></b><b> 在相聚的那48小时里,战友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没有苦恼、没有忧愁,人人脸上堆着笑,有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br></b><b>……。<br></b><b> 刚刚相聚,又要分别,相见时难别更难。张老指导员送别程政高等陕西一行四位战友时,告别的话还没有表达完,喉咙就哽塞了,只好含泪挥挥手。男儿有泪不轻弹,战友哇!你们在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场上,喉咙曾未哽塞,眼泪不掉一滴。如今,79岁的老人送别四个六十几岁的老战友老泪纵横。程政高一行四人挥泪作别老指导员他们坐在高修进开的车子里,行程20多分钟去返程的火车站,大家在车里没有讲一句话,都在想过去的40多年,回放相聚的这两天,时间如此的短暂,何日再相见?<br></b><b> 在此,我引用四连战友王录林爱人(微信昵称:东东他妈宝凤)对四连老战友相聚在汕头的肺腑感言作为结束语。她说:<br></b><b> “我非常非常的理解你们这次相聚的意义所在,当年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小青年,为了保家卫国,从天南海北出发,义不容辞的投入到解放军这所大溶炉中,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怀抱着一腔忠诚,践行着一个个緑色者的理想,锤练了军人筋骨,同时也缔结了一段段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战友之情。<br></b><b> 离开部队至今,粗算起来也足足有四十多年了,在一个人的生命长河中真的不算太短。四十多年中有许多许多的事情会发生,冲淡了岁月滑动时留下的道道痕迹。在日新月异发展中、人们往往会更多地看重财富的今天,通过你们的聚会,我看到了另外一份解答,那就是战友情深如海……。 </b></h1><h1></h1><h1><b> 四十多年的岁月不容易啊!当一个个风尘扑扑、鬓白如霜地老战友站在自己面前,当一双双风剪刀刻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那刻,或者相拥而泣,证明四十多年的岁月丝毫不能阻隔和冷淡你们兄弟般的情意和思念,因为你们永远是中国式的军人,军人的灵魂和情愫经得起特殊的考验!你们老战友还会怀疑岁月真的只是无情吗?扪心自问,你们一生见到过几次这么令人感动的第二次握手……?</b></h1><h1><b> 我耳闻目睹了你们相聚时那感人的一个个镜头,所发生的一件件丶一幕幕,在感受到一种不可轻视的力量中,洗涤了我的心灵。请接受我称谓为军嫂的敬礼!<br></b><b>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短暂的相聚,大家又要分开,会留下更多的的思念。其实,人生中的每一次匆匆一别都是为了下一次再见,只是希望不要拖得太久,太久……再次祝各位兄弟、战友们身体健康,锚足劲为了下次聚会做好努力噢。刚刚分开,又开始了想念,是不是有点可笑,那就笑吧!”。<br></b><b> 正如原二机连班长李立学读《四连老战友相聚在汕头专辑》后的感言:</b></h1><h1><b><br></b></h1><h1><b>金戈铁马热血泪,&nbsp; 千山万水筋连心。相见豪饮醉当年,不为吃穿为真情。</b><b>后会可期时日多,</b><b>想聚就聚随我行。</b><b>梦萦青春已过去,</b><b>花甲绽放是康宁。&nbsp;&nbsp;&nbsp;&nbsp;&nbsp;</b></h1><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1> <h1><b>  瞧:这俩位军嫂相聚之前并不熟,临别了,她们也……。</b><br></h1> <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 战友们看完了《四连老战友相聚在汕头掠影》,也许会问:这声音应该来自汕头。我说:这声音原发地是南充飞机坝,所以叫《来自南充飞机坝的声音》<br></b><b>&nbsp;</b></h1><h3><h1><b>定稿于二0一七年五月二十二日</b></h1></h3> <p><br></p><p><br></p><p>作者简介: 陈德生曾参加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时荣立三等功。其代表作《&lt;兵出南疆﹥追踪步兵第一一二团自卫还击作战》(中华文化出版社)长篇纪实,具体而详实的叙述了步兵笫112团自卫还击作战全过程。该书目前已被40多家图书馆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