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朋友聚会定在"便宜坊",大家落坐,知我喜吃,嘱我点菜,我亦不推辞,待冷热菜上齐,诸友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在"便宜坊"用餐未见烤鸭上桌!我忙不迭地解释,今之京城"鲁菜"势危,便宜坊尚存几道菜品存留当年"二荤铺"的鲁菜味道,故特弃烤鸭而食其他!</h3> <h3>我进一步解释说:今天吃的有几道菜属正宗的二荤铺吃食,席间有人询问何谓"二荤铺"?,余曰:所谓"二荤铺"是什么意思呢?二荤的叫法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讲猪肉、羊肉合为二荤,有的说是以肉和下水共称,有的人认为店家售卖的是一荤,顾客带来材料由店家加工而成的"炒来菜"又算一荤,不过老百姓大多认可的是肉和下水的共称。</h3> <h3>学者邓云乡、金受申、张中行诸人都曾留下关于二荤铺的记忆文章,今天读起来不但那里的美味佳肴会令人陶醉,而且那里人文环境、气氛也令人神往。如邓云乡先生在《燕京乡土记》中所说,二荤铺"地方一般不太大,一两间门面,灶头在门口,座位却在里面,卖的都是家常菜……</h3> <h3>二荤铺是北京的特色。其实它细分开来又有几种。其中最低一等的是切面铺,专售饼面,顺便卖煮面条、炒饼、焖饼、炒菜等,高级一点才俗 称"二荤铺"。</h3> <h3>所谓二荤铺进门还要再看,门内有铜搬壶的为大茶馆,无铜搬壶的才为二荤铺。再细分下去,大茶馆又分为:红炉馆,善作满汉饽饽的;窝窝馆,专做小吃点心,现在大家熟悉的比如江米爱窝窝之类的,什么糖耳朵、蜜麻花等等。</h3> <h3>不管如何,二荤铺里最主要的宰杀对象还是猪,猪肉、下水是主要原料。说起猪肉,最典型的还要说"砂锅居",当年它就开在缸瓦市,用一口特大的砂锅煮肉,所以砂锅居反而成了他的绰号,他本名应叫作和顺居。当年小店专卖白煮肉,一天一只全猪,一般也就卖到上午就关门,所以又有一句歇后语,叫作"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砂锅居就应该属于二荤铺升级为饭庄的代表!</h3> <h3>砂锅居饭庄创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主做砂锅系列,其中砂锅白肉是其招牌菜,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主营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以其特有的烧、扒、白煮等手法将猪肉类菜肴名传四海,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h3> <h3>许多人想去缸瓦市的砂锅居,除了享用各种砂锅以外,实际是想去吃爆三样,干炸丸子,九转肥肠等。 这些都数"二荤铺"的升级版!</h3> <h3>说了半天,您可能认为"二荤铺"是汉族的专利,而我认为远在明朝初年,燕王扫北率领不少回民军,如常遇春等进驻北京,日后不少人家在京城内外开了饭馆和食铺,清真饭馆遍布九城,基本上都是小本生意,一两间铺面儿房,取用食材自然是牛羊肉,因牛羊肉被俗称为"二荤",也就连带起了"二荤铺"的称谓。后来"二荤铺"逐渐不专指清真小馆,凡比大饭馆规模小,比小吃铺档次高的,无论清真还是"大教馆子"都被称之为"二荤铺"了。</h3> <h3>老北京的二荤铺地方一般都不大,一两间门面,甚至灶头就在门口,而座位倒在里面,人也不多,一两个掌灶的大师傅,一两个跑堂的伙计,一两个打下手切菜,洗碗"小力把"(即学徒)就可以了。</h3><h3> 二荤铺的价格相当低廉,像有十几块肉的"坛子肉"也就一毛八分钱,素菜经常是四,五分钱。二荤铺的菜色不过是熘丸子、炸丸子、炒肉片、软熘肉片、炒腰花、炒肝尖、爆三样等低档肉菜(极少数铺子有熏鱼、炸虾)二荤铺也有素菜,比如麻豆腐,焦溜硌炸,辣白菜,烧茄子等等。<br /></h3> <h3>二荤铺里即便是平淡无奇的小菜,也能变着花样做出不一般的味道。一个炒字,就有爆炒、抓炒之分;炸有软炸、干炸之别;熘有焦熘、糟熘、滑熘各类,因此文人墨客也时常光顾这类小馆,并记载为文章津津乐道....</h3> <h3>一般的二荤铺没有菜牌子,菜名都是伙计在客人面前口头报。常常是熟人,用不着客人说,伙计已经替你想好了:"您来啦,这边请!您吃点什么?来个熘肝尖……再来个酸辣汤?木须汤?要么给您来个高汤卧果儿(蛋黄不散的鸡蛋汤),加两根豌豆苗,吃个鲜劲儿……两小碗饭,您甭说,我都知道,要不怎么叫老主顾呢。"</h3><h3><br /></h3> <h3>"得了,还给您炒个肚块儿,高汤甩果,一小碗饭两花卷,马前(提前点,快点)点,吃完您就走,误不了您的事儿!" 那话听起来爽气,又温暖。其中也隐着生意经,俗话说"厨子忙,鸡蛋汤",店伙热情推荐鸡蛋汤是为了减少后厨的麻烦,可说出来就让客人舒坦。当年二荤铺伙计口头算帐功夫的熟练、快当,那真是久著声誉,有口皆碑。</h3> <h3>说了半天,什么叫二荤呢?定义一下就是猪肉和猪下水。到二荤铺你要吃鸡鸭鱼基本没有,就是二荤,比方说滑熘肉片、焦熘肉片、干炸丸子、熘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熘肝尖、摊黄菜(摊黄菜就是炒鸡蛋,北京忌讳说这"蛋"字)、炒腰花、爆三样,都是猪身上的,基本上都是属于二荤。二荤铺在旧北平满街都是,但是也有高下之分,刚才说的砂锅居,虽然许多菜品也是做这两荤,但是它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就已经脱离二荤铺上升到饭庄了。</h3> <h3> 凡看过话剧《茶馆》的,对第一幕黄胖子"哥儿们,都瞧我啦!掌柜的,预备烂肉面,有我黄胖子,谁也打不起来!"必定记忆犹新。烂肉面是早期茶馆为客人们准备的吃食。二荤铺里也有这种北京独有的面食,金受申先生在他的《老北京的生活》里有一段话说:"二荤铺有一种北京独有的食物,就是烂肉面。形如卤面,卤汁较淡,而不用肉片,其他作料也不十分齐全,却有一种特殊风味"。烂肉面以朝阳门外"肉脯徐"和"灶温"最佳。</h3> <h3>二荤铺里即便是最普通的炒饼。也不是现在到处都可见的肉丝炒饼,放许多绿豆芽,浇点醋,一扒拉就填饱了肚子。那时的炒饼讲究"两面焦",油汪汪,用肉丝炒,还加鸡蛋,两面全是金黄酥脆,外焦里嫩。炒饼端上来时,还免费赠送高汤甩果儿一碗。那高汤也不是开水酱油加豆苗,而是多放葱花,炝锅。黄瓜片儿,紫菜,虾皮,香菜俱全,加上味精,香油,热腾腾香喷喷,听着都流口水。</h3><h3><br /></h3> <h3>"二荤铺"也出老字号,像现在还存在的砂锅居、天福号,灶温,柳泉居等前身就是二荤铺。原来德外道边有家饭铺号为"河柳深处",其牌匾竟出自清末大学士、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独步一时的大书家翁同龢的手笔。</h3> <h3>隆福寺一带,过去白魁老号对面,曾经有一家很受欢迎的二荤铺,这家店铺真正的名字没什么人叫,大家都管它叫灶温,为什么叫灶温呢?因为这店里,有一排大灶,专门为客人准备的。来的客人自己可以带来现成的饭菜,拿到灶上热着吃。当然灶温也提供一些家常菜,而它自己的拿手绝活是做面条,据说这种面叫一窝丝,今天是已经见不到了,既然叫一窝丝,想必那面条是又细又筋道了,常有人从对面的白魁馆子里买一碗羊肉汤,然后拿到灶温来就面吃。羡慕吧,可惜吃不着了。</h3> <h3>二荤铺流行在前清,当年独居北京的各省士子,自己不起火,这种自带菜的小馆,经济实惠,省时省力,成了士子们找饭辙的首选。民国以后,大学里的职员、教师没带家眷居住北京的也时常光顾这些"二荤铺"。</h3> <h3>二荤铺中有不少家设在大学附近,如东城沙滩、城西海淀,主要是挣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钱。像西单附近的二荤铺还承担政府机关的伙食包饭,在《鲁迅日记》中,就有多处记载鲁迅在"和记"与"海天春"等二荤铺宴请朋友吃家常饭的日记。</h3><h3><br /></h3> <h3>澡堂子洗完澡出来沏上壶高碎 对过儿二荤铺子叫份软熘肉片要宽汁儿的 来碗白坯儿 再来一毛钱酒 ,肉片儿就酒 ,宽汁儿拌面 ,吃饱喝足眯瞪一会 ,盯两点来钟醒了出门儿逛趟天桥儿,嘿,老北京的味儿浓吧?这是郭德纲的相声里的玩意儿!</h3> <h3>都说民以食为天,咱这一日三餐谁也离不了。老北京的饭馆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情味,有高档的、奢华到了极致,那追求的是皇家气派,有的便宜简单的,那叫个便利实惠,二荤铺就属于这一类的,还可以自己带吃食,自己动手,您说着有多地道!</h3> <h3>我与老友赵珩曾在诊余经常聊到此类话题,他后来专门从事编辑工作,并出版多本关于北京旧闻的著作,也曾有过二荤铺的叙述,有兴趣您找来展上一眼?(全部照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