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处,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村庄建在一坡地之上,背依青山,面临肥沃的西庄坝子、泸江河、个碧石铁路、鸡石高速公路东西向穿越村前,交通十分便利,并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h3> <h3>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坐,宗祠1座,祖茔1座,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h3> <h3>张家花园规模华美古朴程度可与建水朱家花园媲美。张家花园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寨门、一进院、二进院、祠堂和碉堡组合而成,计有大小天井21个,房屋119间。 张家花园正厅的廊柱。柱墩底部有四只石狮子围绕,呼应柱墩的圆形,故名为狮子滚绣球。石材造型完毕,据说用银子打磨,十分光滑。自清中晚期,古建筑中的狮子形象就越发没有了威武和庄严,越来越像京巴儿狗了。</h3> <h3>沿着天井的内界面是整座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木石雕、砖雕及彩绘书画的布局,处理精细。安排合理,层次分明,简繁得体。尤其是木雕屏门与格扇窗的雕刻图案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动物姿态、植物纹样、几何图形,都根据各种形体采取不同的雕凿方法,穿漏与浮雕结合自然,手法细腻、工艺奇巧,令人叹为观止;柱础的造型与雕刻形式繁多、图案有简有繁、有的甚至刻有诗句。加上鎏金的装饰,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气派,埋藏着主人家对"儒雅"的崇尚。除木雕、砖雕、石雕外,彩绘书画也是装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楹联遍布庭院板壁,其中一座楼的天花板上,就集中了100多幅彩绘书画,足以显示主人家书香世第的文化气息。</h3> <h3>团山古村的建筑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所有建筑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建筑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书画制作精细、简繁得体,屏门、格扇、梁柱、走廊、屋檐等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木雕屏门与格扇窗的雕刻图案丰富多彩。门上的"鲤鱼龙门"、"八仙拱寿"、"五喜临门"等木雕图案,无论是雕刻,还是绘画无不让人赞叹不已,堪称世间一绝。再加上鎏金装饰,更显富丽堂皇。当然,瓦当下面的五彩云纹装饰图案,还是带有鲜明的云南地方特色。 沿着天井的内界面是整座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木石雕、砖雕及彩绘书画的布局,处理精细。安排合理,层次分明,简繁得体。</h3> <h3>皇恩府光绪末年始建,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二进院落,两大天井,6小天井,6个过道和房舍37件。因房屋修建者幼年丧父,其母抚孤成人,被光绪皇帝封为安人,准建立"节孝坊"并赐"皇恩旌表"匾悬于大门之上,于是为院落起名"皇恩府"。</h3> <h3>张氏宗祠坐落在村中央称"四方街"的小广场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门前一棵大榕书树是众多古村落的典型特征,其建筑不算特别,却是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宗祠正堂的门框上悬挂有一幅再明白不过的对联"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氏立祠"横批"百忍家风"将一个团山村的古今及内涵作一清晰表白。 每家每户的院门口都有这么一个镶嵌进去的门柱。</h3> <h3>村庄里保留着清代建筑20余座,以及3道寨门,其中,"锁翠楼"最为壮观。</h3> <h3>团山建筑的精美没有因历史的久远而衰败,世代有人居住,许多老房子的木头虽经百余年,仍然不朽。团山也因此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