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图――我的第二故乡

梅边吹笛

<h1>  我戎马生涯17年,其中16年的时间是在呼伦贝尔市的博克图镇。博克图的山山水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1><h1> 博克图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附势于岭东一侧群山环抱的凹隘山地间。其地势北高南低。既处于大兴安岭通往松嫩平原的匙锁门栓,也是滨洲西部线的哽隙咽喉。博克图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是有史以来兵家驻守要塞之地。</h1><h1> 我所在的沈阳军区守备五师就驻守在博克图。驻守博克图的部队,生活是艰苦、单调的。当时在博克图流传这样四句话:“看人是男的,穿衣是棉的,看天是蓝的,吃菜是圆的。”</h1><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看人是男的</span>―博克图一个小镇驻守着一个师,军人多,自然是男的;博克图的冬天,白天气温在零下20多度,当地男女上街都戴着皮帽,分不出男女,看上去都是男的。</h1><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穿衣是棉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博克图从9月下旬到次年的5月上旬几乎有8个月的时间是穿着棉衣。在穿棉衣前的一个月,脱掉棉衣后的一个月,还得穿毛衣或绒衣。</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看天是蓝的</span>―博克图在大兴安岭中段,森林茂密,植被保护好,空气清新,即使是刮大风也没沙尘暴,晴天天空一片湛蓝。</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吃菜是圆的</span>―博克图气候寒冷,生长期短,不能种别的菜,部队吃的菜只有老三样:土豆、大头菜、布留克,全是圆的。土豆、大头菜就不说了,单说布留克。布留克,形状似蔓菁,比蔓菁个大,学名芜菁甘蓝。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前苏联引进,兴安岭的土地植被好,非常肥沃,布留克生长期短,适合大兴安岭种植。到了秋天,每个连队都要腌十大缸以上。布留克的块根用盐或酱腌制做成菜,很脆。布留克可凉拌,可和肉炒。部队一日三餐离不开土豆、大头菜、布留克。</h1><h1> 博克图,那是战友们激情燃烧的地方,那是我们奋发进取的地方,那里处处凝结着战友们的汗水。博克图的一草一木都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年华。清清楚楚记得,师部办公楼前,我们亲手栽下了排排杨树,到现在已40多年了,应该是参天大树了吧;清清楚楚记得,春节的时候,师部的大操场上扭秧歌、踩高跷的情景;清清楚楚记得,78年底――79年初,紧急战备时在冰天雪地里,我们住在山洞,用雪洗脸,用冰化水做饭的奇观场面;清清楚楚记得,我们穿看皮大衣在俱乐部看电影的情景。</h1><h1> 当年的小镇博克图,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军人,才使其热闹繁荣,是我们这些军人给博克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当年在博克图的大街小巷,乃至菜市场,处处有穿黄棉袄军人的身影,尤其是博克图的火车站和邮局,几乎成了军人的海洋……</h1> <h1>博克图火车站</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师部旧址</span></p> <h1>守备五师师部办公楼</h1> <h1>原师部贵宾楼</h1> <h1>师部单身宿舍</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五团团部大门</span></p> <h1>两幅黑白照片是我拍的十五团营房</h1><h1><br></h1><h1>以下图片是博克图铁路隧道。</h1><p><br></p> <h1>以下图片是博克图优美的风景。</h1> <h1>  以下图片是博克图山上生长的各种野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