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68届(1058班)同学在学期间(1963--1968)照片的电子相集;由罗承萍收集,整理和制作。相集中的照片和资料,由罗承萍,司徒贤,伍耀波,钟汪泉,廖朝天,朱伯坚,冯德祥,关振东,何伙灵,凌世杰,陈伯胜,何树銘和钟焕端等好多同学提供。在此深表谢意!</h3><h3><br></h3><h3>相册分两集,第一集主要是个人的毕业头像及60年代在校园和广州市的一些集体活动;第二集是文革期间的步行串联(即所谓“长征”),下乡,以及其他一些活动。</h3><div><br></div><div><br></div><div>2017.05.09 于华南理工大学。</div> <h3>1966年11月22日,司徒贤,朱伯坚,凌世杰,廖朝天,何伙灵和黄啓鎏与其他系的同学组成一个10人步行串联小组(称“新红军长征队”)开展步行串联。由广州出发,途经粤西、广西、湖南、贵州到达四川重庆,其中包括肇庆、梧州、阳朔、桂林、广西金矿、贵阳和遵义等城市。1967年2月初到达重庆, 1967年2月中旬从重庆返回广州,历时约3个月,行程一千多公里。以下一组照片记录了他们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情景。</h3><h3><br></h3><h3>这是他们在途中受到小学生的夹道欢迎。照片中擎毛主席像者是朱伯坚。<br></h3><div><br></div><div>(照片司徒贤、朱伯坚提供)。</div><div><br></div><div><br></div><div>记事:</div><div>朱伯坚因为中途生病从广西龙胜县返回广州,而黄啓鎏随后也从贵阳返回广州。以下是老朱关于途中生病住院的记述:</div><div><br></div><div>我在广西与贵卅交界的龙胜县胃大出血,(差点死了)住院40多天,差一天未进贵州。县人民医院,很落后! 回广卅途中,到衡阳又出问题,衡阳住了一星期。想来真好笑: 在衡阳认识一个小朋友,得他照倾,他还教我怎样“谝”接待站的钱(每天一元),还偷新的被单给我(但我不敢要)。他送我上火車回广卅时,还送了一元钱给我。这小朋友(约15岁)很精、很鬼。</div> <h3>这是该“长征队”出发时在华工当时湖滨路上的毛主席画像(原是照片)前的宣誓仪式。</h3><div>(照片司徒贤、何伙灵提供)。</div> <h3>“誓词”第一页</h3><h3>以下是宣誓誓词,由司徒贤主笔起草,由“新红军长征队”参与者何伙灵同学保存并提供。这誓词的内容和措词都充满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气氛,又是原件,所以很有历史参考价值。<br></h3><h3>( 材料何伙灵提供)。</h3> <h3>“誓词”第二页。</h3><h3>(材料何伙灵提供)。</h3> <h3>1966年11月22日。宣誓后在毛主席画像前合影,随后出发。</h3><h3>(照片司徒贤,何伙灵提供)。</h3> <h3>大约摄于1966年11月25、26日,肇庆鼎湖山。</h3><div>以下是廖朝天对这张及以下1张照片的回忆。</div><div><br></div><div> “那是肇庆鼎湖山山顶,即庆云寺背后山顶,那小屋是防山火的守山人住的。那天下午去庆云寺看不到佛,所有佛堂尽锁;看到廊屋结构复杂,有很好防守功能;还看到一个约直经两三米的大锅。</div><div> 后来上山顶遇到一些中学生,一起照了相,天黑才下山”。</div><div>(照片何伙灵提供)。</div> <h3>同上(步行串联途中)。肇庆鼎湖山。</h3><h3>(照片何伙灵提供)。</h3> <h3>1966年11月,串联途中,肇庆七星岩。</h3><h3>(照片司徒贤提供)。</h3> <h3>1966年11月,串联途中,肇庆七星岩。</h3><div>(照片司徒贤提供)。</div> <h3>1966年11月,串联途中,肇庆七星岩。</h3><div>(照片司徒贤提供)。</div> <h3>1966年12月,串联途中,桂林七星岩。图中</h3><h3>前排左起:邓星耀, 朱伯坚,全鸣,胡吉祥(1050班);</h3><h3>后排左起:凌世杰,黄啓鎏,廖朝天,司徒贤,何伙灵。</h3><h3><br></h3><div>照相:谢丹(2018班)。</div><div>(照片司徒贤提供)。</div> <h3>1966年12月,“全副武装”的司徒贤在串联途中,地点不详。但是从司徒在桂林照相时(9人照片)的那副相似“行头”判断,大概是在桂林附近。</h3><h3>(照片司徒贤提供)。</h3> <h3>1966年12月,串联途中,在一棵松树前合影,谓之“看劲松”,取毛主席诗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之意。</h3><h3>(照片司徒贤提供)。</h3> <h3>1967年1月,串联途中(可能在贵州),拜访老红军(中立者)。</h3><h3>前左起:凌世杰,廖朝天,何伙灵,司徒贤;</h3><div>后排左一:黄啓鎏,</div><div>其时老朱已返回广州。</div><div>(照片司徒贤提供)。</div> <h3>1967.1,串联途中到达贵州乌江,司徒和谢丹举行乌江泅渡过乌江(注意,那是1月寒冬!)。</h3><h3>(照片司徒贤提供)。</h3> <p class="ql-block">1966年冬天,李伟杰等9人参加步行串联。途中在安源劳动一周,和煤矿工人(前排右四)合影留下了这张照片。1966年11月,从广州经江西瑞金,于都,井冈山,安源,赣州,到湖南长沙,韶山,岳阳。1967年春节,中央下文件停止步行串联,返回广州。</p><p class="ql-block">(照片李伟杰提供)。</p> <h3>1967.1,串联途中到达遵义,在遵义会议会址前合影。这时“长征队”剩下8人,朱伯坚和黄啓鎏已分别从广西龙胜和贵阳返回广州。</h3><h3>(照片司徒贤提供)。</h3> <h3>1967.1,串联途中到达遵义,在遵义会议会址前合影。这时该“长征队”剩下8人,朱伯坚和黄啓鎏已返回广州。</h3><h3>(照片司徒贤提供)。</h3> <h3>遵义偶遇。</h3><h3>1966年11月3日,罗承萍与造船系和无线电系的10位同学开始步行串联(即所谓“长征”)。从广州经韶关,井冈山,衡阳,邵阳,贵阳,遵义,1967年2月5日到达重庆,行程近2000公里。在重庆过春节(2月9日)后,党中央、国务院发文件,要所有在外串联的大中专学生回校“就地闹革命”。于是,2月14日离开重庆,乘火车回广州,18日抵达。</h3><div><br></div><div>1967年1月下旬,“长征队”到达遵义,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时,与从广西、湖南串联上来的同班同学司徒贤,何伙灵,凌世杰和廖朝天等4人合影留念;他乡遇同学,无比高兴!幸得他们带的相机,罗承萍得以留下这3张珍贵的“长征照片”。他们队没有相机。</div><div><br></div><div>罗承萍与司徒、朝天、世杰、伙灵他们在遵义的偶遇过程是这样的:大约是1967年1月25日,在离遵义不到10公里的南白镇附近公路上行进时,我从后面赶上前,突然(首先)看见朝天他们,知道他们也于1966年11月下旬开始了“长征”串联,经肇庆,桂林,龙胜,贵州上来。当天大家都到达遵义,住下。第二天(26日)约好一起去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并照了相。此后各人随自己所在的长征队,继续前行,2月初到达重庆。到重庆后,罗承萍再次和司徒、朝天他们一起活动,包括年三十晚一起吃年饭,2月14日一起(部分同学)回广州。</div><div><br></div><div>前排左起:凌世杰,廖朝天;</div><div>后排左起:罗承萍,司徒贤,何伙灵。</div><div>(照片罗承萍提供)。</div> <h3>罗承萍,1967年1月下旬,遵义会议会址前。</h3><div>(照片罗承萍提供)。</div> <h3>罗承萍,1967年1月下旬,遵义会议会址前,与原来步行串联小组的全体成员合影。</h3><h3>(照片罗承萍提供)。</h3> <h3>“新红军长征队”1967年2月初抵达重庆,在重庆度过了1967年春节(2月9日)。司徒与谢丹合影于嘉陵江畔。</h3><h3><br></h3><h3>春节后中央下达通知,要所有在外串联的大中专学生全部返回学校,“就地闹革命”。于是二月中旬(14日)乘火车从重庆返回广州。</h3><h3><br></h3><h3>罗承萍在遵义偶遇司徒、朝天他们后,在重庆基本上脱离了原来的步行串联小组,改为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过春节,最后和他们一起乘火车返回广州,18日回到广州。</h3><h3>(照片司徒贤提供)。</h3> <h3>经过约3个月的步行串联之后,于1967年2月中旬回到广州。这是司徒与队友谢丹、何伙灵在华工东方红广场毛主席画像前留影纪念。</h3><h3>(照片司徒贤提供)。</h3> <h3>罗承萍,1966.11--1967.2步行串联途中在井冈山茨坪留影(1966年11月)。</h3><h3>(照片罗承萍提供)。</h3> <h3>罗承萍,1966.11--1967.2步行串联途中,在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前留影(1966年11月30日)。</h3><h3>(照片罗承萍提供)。</h3> <h3>李君强,何树銘和傅智泉,1966年底,步行串联途中,摄于井冈山。</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1966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班上的6位同学(凌世杰,罗承萍,何伙灵,杨济福,邓镇选,冯德祥)到省文革办公室要到了到北京串联的免费火车票。先乘广州至武昌的慢车,然后改乘武昌至北京的快车,8月31日抵北京。住北京钢铁学院,因而与当时在北钢上学的叶清辉的弟弟接上头,继而遇上稍后到北京的清辉。用了清辉的相机,在天安门广场上留下了以下一组照片。</h3><div><br></div><div>前排左起:叶清辉,罗承萍,(好像是1030班的1位同学);</div><div>后排左起:冯德祥,邓镇选,凌世杰,杨斌,何伙灵。</div><div>(照片罗承萍提供)。</div>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何树銘,1966年9月,在天安门广场上等待毛主席接见。右侧是历史博物馆?</h3><h3><br></h3><div>(照片何树銘提供)。</div> <h3>钟汪泉,1966年9月天安门。</h3><div>(照片钟汪泉提供)。</div> <h3>关振东,潘景垣,北京,1966。</h3><div>(照片关振东提供)。</div> <h3>这是司徒贤文革期间(1966年9月)和两位他的开平同学在颐和园照的。据朝天说男同学是化机2028班的谢丹。</h3><div>(照片司徒贤提供)。</div> <h3>梁中胜,1966年,北京景山公园。</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何树銘,梁中胜,文革期间北京串联时摄于景山公园。</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赖燕明,韶山毛主席故居前。1966年国庆。</h3><h3>(照片罗承萍提供)。<br></h3> <h3>此张及以下共11张照片是本班同学离开广州,去工作单位报到途中及到工作单位后的照片。<br></h3><h3><br></h3><h3>据朝天回忆,这是1969--1970年间司徒和清辉从福建邵武到南平看望他时合影留念的。宝贵呀!朝天毕业分配在南平水轮泵厂工作,而司徒和清辉则在邵武木工机床厂。</h3><h3><br></h3><h3>注意他们都穿着当时很时髦的劳动布工作服。</h3><h3>(照片廖朝天提供)。</h3> <h3>1969.7福建三明沙溪河畔。冯德祥,呂家信,梅杰邦(1038),李而楷(1038),周勤瑶(1048)等被分配到三明重机厂工作的部分机械系同学出游时合影。<br></h3><h3>(照片钟汪泉提供)。</h3> <h3>同上。</h3><h3>(照片钟汪泉提供)。</h3> <h3>1970年11月,罗承萍路过重庆,到重庆动力机械厂探访1018(2)班的李福秋时,在厂门前合影。</h3><h3>(照片罗承萍提供)。</h3> <h3>同上。</h3><div><br></div><div>(照片罗承萍提供)。</div> <h3>朱伯坚与1038班的谭庭光70年代初摄于福建三明。</h3><div>(照片谭庭光提供)。</div> <h3>钟汪泉和李伟杰,1970年摄于兰州市红古农场。当时他们还在该农场劳动锻炼。后排左一、二分别是钟汪泉和李伟杰。</h3><div>(照片钟汪泉提供)。</div> <h3>钟汪泉和李伟杰,1969年摄于兰州市红古农场。骑马。当时他们还在该农场劳动锻炼。右一、二分别是李伟杰和钟汪泉?</h3><h3>(照片钟汪泉提供)。</h3> <h3>这张照片是1968年冬,当年班上分配到六机部工作的6位同学(邓晋柱,梁中胜,钟焕端,陈伯胜,关振东和傅智泉)到单位报到前,先到山东(文登军队农场?)劳动锻炼。除关振东外的5人同行,在杭州停留,所以照片是在杭州西湖照的。</h3><h3>前排左起:彭加杜(1038班),傅智泉,梁中胜;</h3><h3>后排左起:陈伯胜,邓晋柱,钟焕端。</h3><h3>(照片钟焕端提供)。</h3> <h3>同上。陈伯胜和钟焕端。</h3><h3>(照片钟焕端提供)。</h3> <h3>同上。到山东报到的几位同学在杭州西湖的照片。</h3><h3>前排左起:彭加杜(1038班),钟焕端,陈伯胜;</h3><h3>后排左起:梁中胜,??,傅智泉。</h3><h3><br></h3><h3>(照片陈伯胜提供)。</h3><h3><br></h3> <h3>此张及以下共22张照片是钟焕端,陈伯胜和冯德祥提供的校园生活照片。</h3><h3><br></h3><h3>华工东方红广场。大约1968年秋天。</h3><h3>前排左起:司徒贤,凌世杰,伍耀波,何伙灵,钟焕端,邓晋柱;</h3><h3>后排左起:邓镇选,杨斌(?),余灼元,皮承慧,罗承萍,朱伯坚,简紅,黄啓鎏,廖朝天。</h3><h3>(照片钟焕端提供)。</h3> <h3>华工正门。大约1968年秋天。</h3><h3>前排左起:皮承慧,简紅,罗承萍,司徒贤;</h3><h3>后排左起:钟焕端,邓晋柱,廖朝天,杨斌。</h3><h3>(照片钟焕端提供)。</h3> <h3>金银岛及西湖全景。1967年10月摄。</h3><h3><br></h3><h3>(照片冯德祥提供)。</h3> <h3>金银岛。从服装看,应该是毕业前夕(1968年秋天)照的。</h3><h3>杨斌,钟焕端,余灼元,廖朝天。</h3><div>(照片钟焕端提供)。</div> <h3>珠江畔。背景南方大厦,1968年12月毕业分配前夕照的。</h3><div>前左起:邓晋柱,邓镇选,廖朝天 余灼元;</div><div>后左起:钟焕端,简紅(?) ,罗承萍。</div><div>(照片钟焕端提供)。</div> <h3>珠江畔。背景爱群大厦,新爱群大厦。应该是1968年12月毕业分配前夕照的。</h3><div>左起:朱伯坚,邓镇选,简紅,黄啓鎏,司徒贤,钟焕端,伍耀波。</div><div>(照片钟焕端提供)。</div> <h3>钟焕端,?? 。</h3><div>背景金银岛小拱桥? 什么时候拱桥上装有围栏?</div><div>(照片钟焕端提供)。</div> <h3>陈伯胜(右)和黄啓鎏。金银岛的亭子?</h3><div>(照片陈伯胜提供)。</div> <h3>陈伯胜(右一)和廖朝天,黄啓鎏(?)和黄伟泽。西湖金银岛。</h3><div>(照片陈伯胜提供)。</div> <h3>陈伯胜(站立者)和冯德祥,林青(?),司徒贤。背景是西六宿舍和金银岛四角亭。</h3><h3>(照片陈伯胜提供)。</h3> <h3>陈伯胜(右)和黄啓鎏。金银岛旁。</h3><h3>(照片陈伯胜提供)。</h3> <h3>1965年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应该是西六中401房的6位房友。</h3><h3>前排左起:林青,司徒贤,冯德祥;</h3><h3>后排左起:李君强,傅智泉,陈伯胜。</h3><div>(照片冯德祥提供)。</div> <h3>西湖畔,背景是西六宿舍。</h3><h3>前排左起:叶清辉, 林青;</h3><h3>后排左起:冯德祥,司徒贤,傅智泉。大约1965年。</h3><h3>(照片冯德祥提供)。</h3> <h3>冯德祥,大约照于1965年,华工西湖畔。背景西六宿舍。注意背后那些“棕榈王”树现在还在,可能有二、三十米高了。</h3><h3><br></h3><div>(照片罗承萍、冯德祥提供)。</div> <h3>大概是司徒他们房间(中401)的几位房客到外面去野炊。司徒手上提的是锅碗瓢勺等工具。照片中从左到右:司徒贤,林青,冯德祥和傅智泉。那是什么地方?时间不详。</h3><h3>(照片冯德祥提供)。</h3> <h3>同上。正在吃午饭。</h3><div>(照片冯德祥提供)。</div> <h3>同上。4人“下乡劳动”,中间休息。从左到右:司徒贤,冯德祥,林青,傅智泉。</h3><h3>(照片冯德祥提供)。</h3> <h3>华工3号楼前花圃。1965年1月摄。照片冯德祥提供。司徒贤,冯德祥,林青,傅智泉。</h3> <h3>冯德祥,华工东方红广场。</h3><h3>(照片冯德祥提供)。</h3> <h3>冯德祥,西湖畔。背景是西六宿舍。</h3><h3>(照片冯德祥提供)。</h3> <h3>冯德祥,1968年9月,毕业前夕,摄于珠江南岸,背景爱群大厦。</h3> <h3>冯德祥(右),杨斌,珠江南岸,背景新、老爱群大厦。</h3><div>1968年12月毕业分配前夕。</div><div>(照片冯德祥提供)</div> <h3>以下20张是何树銘提供的在华工校园内的生活照片。</h3><h3><br></h3><h3>钟焕端,梁中胜和何树銘,1965年--1966摄于西六宿舍天台。背景远处是学生第二饭堂(机械系的学生饭堂)</h3><h3><br></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何树銘,梁中胜,华工东方红广场。</h3><h3><br></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何树銘,钟焕端,华工西湖东头,背景远处是西六宿舍。</h3><h3><br></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何树銘,大约1968年12月毕业前夕,西六宿舍东头。</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h3><br></h3> <h3>何树銘,金银岛。远处背景是老教工饭堂。</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何树銘,华工校门。大约摄于1964年--1965年,那年头与手上拿着书本还有些“合时宜”。</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何树銘,老图书馆大门前。</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何树銘,手上拿书,所以应该是与上面3张照片同日照的。但记不起地点了。</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何树銘。时间和地点都忘记了。</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梁中胜。地点 不详。华工东方红广场上的毛主席雕塑像?</h3><div>(照片何树銘提供)。</div> <h3>何树銘,廖朝天。华工金银岛上。</h3><div>(照片何树銘提供)。</div> <h3>何伙灵,何树銘,傅智泉。地点不详。</h3><div>(照片何树銘提供)。</div> <h3>邓镇选,余灼元,简名儒,何树銘,钟焕端,廖朝天。东方红广场。</h3><div>(照片何树銘提供)。</div> <h3>余灼元,简名儒,邓镇选,叶清辉,钟焕端,廖朝天。</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12号楼(法学院)前的日晷台上。简名儒,邓镇选,何树銘,钟焕端,廖朝天,余灼元,潘景垣。</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1966年5月,白云山(?)。</h3><h3>前排左起:钟焕端,廖朝天,邓镇选,凌世杰,简名儒;</h3><h3>后排左起:何树銘,???,邓晋柱,余灼元。</h3><h3>(照片何树銘提供)。</h3> <h3>1968年11月,机械系68届全体学生下乡到增城三江公社沙头大队,参加秋收劳动。遇上下乡到同一大队的一帮广州中学生(下乡青年)。这是部分同学劳动休息时与两位下乡青年的合影。(马汉仁和陈伯胜提供的信息)。</h3><h3><br></h3><h3>就在这次到增城劳动期间,肖志万同学不幸溺亡。</h3><h3><br></h3><h3>左起:傅智泉,钟焕端,李君强,冯德祥,林青,马汉仁,呂家信。</h3><h3>(照片钟焕端提供)。</h3> <h3>同上。</h3><div>(照片钟焕端提供)。</div> <h3>1966年10月,机械系组织部分师生到英德城镇茶场劳动,与茶场的一帮青年工人合影。</h3><div>我班参加照相的有:李伟杰,李君强,关振东,钟汪泉,罗承萍,林青,马汉仁,傅智泉,肖志万,冯德祥,陈伯胜,叶清辉,共12人。</div><div>(照片罗承萍提供)。</div> <h3>1966.6,协同和机器厂(广州柴油机厂)热处理车间的师傅来访华工。地点?</h3><div><br></div><div>我们班1966年春曾到广州柴油机厂进行生产实习,文革开始(1966年6月1日)前夕回校。</div><div>(照片伍耀波提供)。</div> <h3>同上。12号楼(法学院)前。</h3><h3>(照片伍耀波提供)。</h3> <h3>同上。东方红广场。</h3><h3>(照片伍耀波提供)。</h3> <h3>同上。金银岛。</h3><h3>(照片伍耀波提供)。</h3> <h3>1966年5月,协同和厂师傅文革期间的另一次来访。华工校门前。</h3><div>(照片钟汪泉、冯德祥提供)。</div> <h3>同上。</h3><h3>照片冯德祥提供。</h3> <h3>同上。地点东方红广场或者12号楼(法学院)前。</h3><div>(照片钟汪泉提供)。</div> <h3>何树銘,马汉仁与协同和的师傅及其孩子。</h3><div>(照片何树銘提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