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文/山野之人</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编辑/青桐</font></b></h3> <h3><b>认识她,是在初夏的一个清晨。这季候的初夏,还留存着春天的体温,空气中仍流转着淡淡的春香。一场夜雨,把乡间那条碎石土路淋洗的分外干净,天蓝蓝,草青青,缕缕甜阳,丝丝暖风。给人一种异常的轻柔与愜意。</b></h3> <h3><b>因琐事留宿乡下友人家,习惯早起的我,置身于这久违了的乡村风光中,竟惹动了我内心深处那久未触碰的田园心结,一如心、一如风、一如我、一如梦。我在碎石土路旁的那一湾水塘前停下,塘中早荷,己露尖尖。因为昨晚夜雨,晨风起处,那晶莹的水珠在浑圆的荷叶上滚动,再滑落水下。优雅,和缓。</b></h3> <h3><b>而她,正坐在水塘旁那棵老柳树下的一块青石板上,轻声阅读,呦呵,很好听的声音呢。我不由得随口赞美了一句“荷塘鉴柳隐婵娟”呵。她有些吃惊地回转身,显得有些羞涩,轻轻地说道:“那…那…,月色临窗羞娥眉。”我哈哈一笑,好聪明的女子,竟然会意了我刚才说的那句话。</b></h3><h3><br></h3> <h3><b>她很漂亮,圆圆的脸庞,尤其是那双大眼睛,眼神真挚,显得很有灵气,哟,不知谁能住进她的那双大眼睛呢!</b></h3> <h3><b>从她的衣饰中,从她刚才聚精会神的朗读中,我感到她是从外地来的。问她,你不是本地人吧?她答道,嗯,我休假呢。这是我外婆家。她接着反问一句,你也不是本地人。我笑着说,那你说说理由。她说,本地人一般不会起这么早,就是起早的人,也不会无事由地跑到这外面的水塘边来,这理由够充分的吧。她忽闪着大眼睛,盯着我,那是一种迫我承认她的这番说辞的眼神。这丫头精灵古怪着呢!</b></h3> <h3><b>你的工作大概是……,未等我问,她急忙打断我的话,你大概看见我在这儿晨读,就认为我从事的工作与文字有关吗?告诉你,我的工作与文字无关,我不会告诉你、我从事什么工作的,但我允许你猜。她又一次用大眼睛盯着我,妩媚而狡黠。对于我的问话,这丫头采取了欲迎还拒的态度,但又不给人以遭到拒绝的难堪。这丫头有着心细如发的心理特质、有洁身自好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好聪慧的一个女子。</b></h3> <h3><b>我只能转移话题了,问她,你喜欢古典诗词?她说,嗯,喜欢。我记得林语堂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你看,古典诗词不是至今仍广为流传吗。听了她的这几句话,我略感惊讶中顿添佩服。</b></h3> <h3><b>我这才注意到她手中拿着一本《宋词选注》,问她,你喜欢宋词。嗯,喜欢。我喜欢宋词中那朦胧清幽、柔美婉约的意境。她随手把书一举,书中飘落下一张纸,我赶忙说道,丢东西了。她弯腰拾起,说道,没什么,我写的一首词。啰,送你了。谢谢你的那句“荷塘鉴柳隐婵娟”。她显得调皮、顽皮、俏皮,神情很阳光。</b></h3> <h3><b>这是她写的一首《小重山》,词曰:“半卷书眉占槿香。篱笆蜗迹处,乱花房。胡床不恋旧罗裳。寻幽梦,带雨煮潇湘。玉棹荡南塘。清风吹晓岸,睡鸳鸯。茶烟袅袅证黄粱。留一味,惆怅饱诗囊”。我很惊讶这首词写得合韵合律,完全符合词牌的格律要求。词中的遣字造句是很有文字功底的。这首词极为婉约,也很符合她的性格。我忙忙说道,谢谢了。她却说,我要回去了!</b></h3> <h3><b>待她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问她,丫头,你叫什么名字吖?她回转身,笑指着碎石土路两边的萋萋野草说:“你看,草木之本,生命之力,青出于蓝,我喜欢蓝色,你就叫我“草蓝”吧”。她答所非问,竟不肯告诉我。</b></h3> <h3><b>她走了,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视野中。这初遇的遇见,是这般的美好。望着她远去的方向,我在心中默默地祝福她,在今后的岁月中,“草蓝”与她,俱好!</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