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几次户外活动的体验,使我爱上了这项运动,但是沙漠穿越还是没有这么早想到要去的。2017年4月,三人行的摄影大赛一等奖的获得,使我有了这次穿越的机会。</h3><div><br></div><div> 这次穿越的线路名称是“乌兰布和驼盐古道探秘之旅”,从字面的意思看就很令人向往。4月28日,我们如约而至,来到沙漠探秘之旅的集结地,内蒙古的乌海市。</div><div> </div> <h3> 首先介绍一下这次一起穿越沙漠的队员,一共有九人,三名是来自山东的大汉,依次排列是(左起)骑遍中国、北方的狼,收队愚公,奇域(第一张照片),和来自贵州的六位美女和收队愚公(第二张照片)。</h3><h3><br></h3><h3> 本次穿越的领队是在户外界享有盛名的,号称“沙漠活地图“的老荆哥,网名骑游乐,老荆哥骑着摩托车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收队是有多年户外经验的愚公大哥。组织策划是乌海轻户外俱乐部的创始人易禾大哥和美女娜小妞,后勤保障有老赵哥,小胖,小宇夫妇!这些人都是乌海、内蒙古户外界响当当的名人,赵哥是无线电专家,小胖是经验丰富的沙漠车手,小宇夫妇是一对令人羡慕的靓男俊女,有着模特般的身材和天使般的容貌!</h3> <h3> 我再介绍一下这条驼盐古道和所走的路线:“驮盐古道“起源于汉唐,繁华于明清,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没落于新中国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消亡于现代运输业的兴起,如今淹没在乌兰布和沙漠浩瀚的沙海之中。我们全程起始路线是:虹桥湖畔度假村-吉兰泰盐湖 - 哈撒图 - 梭梭林 - 肯特敖包 - 神树 -安鸠庙 -好来宝清真寺- 巴音牧仁古渡口 - 虹桥湖畔度假村,全程120公里 。乌兰布和是蒙古语,红色公牛之意。地处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盟境内。北至狼山,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麓,西至吉兰泰盐池,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这条充满神秘色彩的驮盐古道被遗忘了半个世纪,它有历史、有文化、有遗迹、有故事、有美景…</h3> <h3> 这条原生态的古道集中了沙漠、戈壁,原生态梭梭林及中国四大内陆盐湖的吉兰泰盐湖。还有乌兰布和沙漠独有的动物(骆驼、沙漠蜥蜴、沙漠甲虫),植物(马兰花、沙冬青、苦豆、梭梭林、丛蓉,锁阳等)。这条线路还可以让你感受到蒙古族、回族的民族风土人情,亲密接触世界仅有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据考证现在仅1000人左右)。</h3> <h3> 4月29日,吃过早饭,一切准备就绪,三辆越野车带着我们以及一切所需的食品和物品,我们带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上路了!</h3> <h3> 沿途的美景岂能错过,下车留影纪念,第一次来沙漠的我们真没想到,在这里还有这样平静的湖水,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真的美极了!</h3><div><br></div> <h3> 经过两个多小时180多公里的奔波,我们来到了吉兰泰盐湖。吉兰泰盐湖是我国大型内陆盐湖之一。曾经也叫唐温池、达布苏、吉兰泰淖尔、陶力淖尔等,早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就使用吉兰泰淖尔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吉兰泰盐湖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西南边缘,坐落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边缘的贺兰山与巴彦乌拉山之间的冲洪积扇之上。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六十峰骆驼的驼队,驮盐路过此地遇天气突变大雪纷飞,驼队迷路掉进冰冷的湖水里再也没有出来,从此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盐湖,而吉兰泰就是蒙语六十的意思。清康熙帝将鹅掌公主下嫁给阿拉善王阿宝,因年景不好百姓生活困苦,公主甚为忧愁,康熙帝闻知即将吉兰泰盐湖赐予公主,从此阿拉善有了盐湖的开采销售权。</h3><div>欣赏完盐湖美景,留下美好的记忆,我们进入了沙漠,真正开始了沙漠穿越之旅。</div> <h3> 我们站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远处一望无边的漫漫黄沙映入我们的眼帘,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也是由清一色的沙堆砌而成,这里是沙的世界,沙的海洋,绵绵的黄沙与天际相接,根本想像不出哪里才是沙的尽头!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总是给你一种单调的颜色:黄色黄色,永远是灼热的黄色。</h3> <h3> 12点半多我们进入了沙漠,刚进入沙漠所有队员都非常的好奇和兴奋,在沙漠里摆出各种POS拍照。下午的行程是9公里外的哈撒图露营地。领队老荆大哥说,好风景在后面,我们要抓紧时间,争取在日落前进入今天的露营地。我们一行人边走边玩的行走在高低起伏的沙丘间,缓慢的向营地前行……</h3> <h3> 沙漠徒步不同于陆地,在沙丘上走一步陷进沙里很深,很消耗体力。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队员的体力也在快速的下降,在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后,队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终于有队员体力不支,等待救援了。我新买的登山鞋也因为高温的缘故,张开了大嘴,走一步带起一鞋底的沙子。</h3> <h3> 救援的车子很快带走了体力不支的队员,走到最后只有我和收队愚公大哥了,日近黄昏,我们沿着越野车的车辙艰难的向露营地前进,夕阳照在起伏的沙丘和我们的身上,投下很长的影子,眼前的沙漠呈现出一派金色,无数道细纱涌起的皱褶如凝固的浪涛,一直延伸到远方金色的地平线。面对此情此景,我要吟诗一首:啊,沙漠啊,你咋这么多沙!😆😆😆面对广袤的大漠,不禁想起几句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h3> <h3> 沙漠里一般说的都是直线距离,因为要绕过一些很高的沙丘,就是翻过沙丘也是要比正常的平地要多走很长的距离,加上一步一陷的软沙,所以走起来要比正常的徒步多走很多。我和愚公大哥一直走到救援车再次来接我们。上车后,感觉又走了近半个时辰才到达我们的宿营地哈撒图,估计我们要是步行回来的话还要俩个小时。到达营地后,易禾大哥的晚餐已经快熟了,有的队员帐篷也都搭好了。蓝色的帐篷就是我和骑遍中国今晚的别墅,这是第一次住帐篷,而且是在沙漠里。</h3><h3><br></h3><h3> 吃过易禾大哥的内蒙汇菜和炖羊肉,酒足饭饱,一天的劳累奔波让我们这些初次进入沙漠的队员很快进入梦乡。而后勤保障的这些大哥们则坐在火堆边听老荆哥讲述他户外探险的趣闻乐事。</h3> <h3> 看过平原的日出,看过海上的日出,也看过高山的日出,唯独这沙漠日出还是第一次看。为了看沙漠日出,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来了,爬上帐篷前的沙丘,却发现前面的沙丘还要高一些,爬上高一点的沙丘又发现沙丘一个连一个,一个比一个高,而且一望无际。隐隐地有些发蓝的沙丘背后,慢慢地注入了清新如燃的晨光,起初是淡红的,慢慢变成了大红色、金红色。感觉到一切都在复苏了,蠢动了,觉醒了。</h3> <h3> 吃过早饭,我们又开始上路了。今天的行程是穿越梭梭林地。这片南北宽30公里,东西长60公里的梭梭林,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成片天然野生梭梭林。</h3><div> 梭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温带荒漠中生物产量最高的植被类型之一。它既能耐旱,耐寒,抗盐碱,防风固沙,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恢复植被,又能使周边沙化草原得到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上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过去,由于梭梭材质坚硬而脆,易燃而产热量高,火力为木材之首,稍逊于煤,堪称“荒漠活煤”,是优良的薪炭材。梭梭的嫩枝也是骆驼的好饲料。梭梭是古老的植物物种,寿命极长,梭梭没有明显的年轮和树皮,与风沙的长期博弈,使其树形特异多姿。</div> <h3>无边的沙海中,一丛丛的梭梭林,给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正因为梭梭林的存在,这里便有了生机,在广袤的梭梭林中,有很多牧民饲养的牲畜在自由自在的寻觅食物,这里有内地都少见的驴,骆驼以及牛羊等。牧民用枯死的梭梭树干,横着码起来当作圈养牲畜的圏,而不是像北方那样把树干立起来做圏,估计是与梭梭的树干短小有关吧?看到驴,不由自主的想起我们玩户外的称谓:驴友!😂,北方的狼大哥就好像看到了驴友一样,冲着几头觅食的驴喊道:哈喽,驴好!😀😀😀!</h3><h3><br></h3> <h3>在梭梭林的边缘地带,一个地势较高的沙地上耸立着一个用梭梭木垒起来的敖包-肯特鏊包,这座敖包地处高地上,远远望去就像沙海里的一座灯塔,为后来的运盐驼队提供了在沙漠里辨别方向的坐标,也是辛劳的驼工们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圣地。这座敖包直径18米,高2.7米,据说是世界上用沙生植物梭梭柴堆积而成的最大的敖包。肯特敖包是旧科泊尔巴格(今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乌斯太镇巴音敖包嘎查)境内乌兰希里之顶用梭梭柴堆砌的一座敖包。相传,1227年成吉思汗仙逝后,其臣仆众人以五色骏马牵拉的勒勒车运载其灵柩,向斡难河畔的肯特山方向行进,途经哈鲁乃山。《蒙古源流》中记载:“大汗灵柩载于勒勒车,一路诵念祈祷词途经阴山余脉之科泊尔之地,勒勒车轮深陷于地,五色骏马竭力而不能前行。众人悲恸,齐跪于圣灵前,祈诵道‘蔚蓝的长生天降生的人中俊杰天之骄子保佑……哈鲁乃山是您温暖的憩息地……’”这时勒勒车突然起动,众人无不欢悦,继续上路,将灵体送达了目的地。众多学者认为书中提到的“科泊尔”、“哈鲁乃”之地名即今乌斯太镇境内的科泊尔、哈鲁乃之地。《黄金史》中亦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而与此典故相似的传说也至今流传于民间。后来,人们在成吉思汗灵车深陷的坑里添葬了许多祭品,并用梭梭柴堆砌了一座敖包,命名为“肯特敖包”,以示纪念。清同治11年,科泊尔地区发生狼灾,被誉为“七星宝剑主人”的辅国公阿木尔吉尔嘎啦从福因寺(北寺)请来第三代转世活佛,将肯特敖包移至黄羊岭,还用十二峰骆驼从色楞庙请来十名喇嘛及经书、麻钱、祭祀宝瓶、金银财宝等,重新修建了高6米多、直径为9米的敖包,并举行了隆重的敖包祭祀活动,从此狼灾绝迹。</h3> <h3>上面的这几张图片就是牧民的住所。说到牧民,大家也许会想起电影中看到的游牧民族,其实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也像内地的包产到户一样,牧民们都有了自己的牧场,不在像以前那样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了。在茫茫的戈壁沙漠里,只有少数的老辈牧民还在以饲养牲畜为生,新一代的牧民大多数都进了城,和内地人一样在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中央和省里也是鼓励牧民们走出沙漠戈壁,但仍有少数牧民坚守在赖以生存的地方,上级给牧民们盖了新房子,安装了太阳能,很多牧民也买了汽车,开着汽车放牧。牧民们还是用梭梭木做围栏来饲养牲畜,饲养着各样的家禽,更舍不得拆掉老屋子。每个牧民居住点一般只有几户人家,少的只有一户,但每个居住点都会有一片绿洲,因为有水源存在,水是生命之源!</h3> <h3>沙漠里的植物很稀少,主要的植物就是梭梭林,沙冬青,马兰花和在有地下水源的地方有极少的芦草。动物除牧民们饲养的牲畜外就是沙鼠,沙漠瓢虫和沙漠蜥蜴。虽然沙漠里降雨很少,但是却有很多泉眼,这些泉眼就是牧民们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水源。有的泉眼很大,水量很足,这样就形成了一些沙漠湖泊和沙漠绿洲,这些湖泊和绿洲便成了人们和动物,鸟类的栖息地和乐园。</h3> <h3>离开牧民的嘎查,几公里外的地方有一个神泉,汩汩的神泉水形成了一个几万平方的湖面,在湖水的四周形成一片绿洲,在湖面的周围有成片的马兰花,碧绿的苇草,在沙漠中遇到这样的绿洲确实令人兴奋,原本色调单一、景色枯燥的沙漠因为有了水源的出现,才使得沙漠有了生机和活力。在内地这些常见的景色换到沙漠就感觉格外的美丽,蓝天白云,红沙碧水,此情此景岂能错过,留下倩影,不虚此行。成群的沙鸥在水面上翱翔,羊群在湖畔饮水,我们在湖边欣赏着这难得一见的美景。哈喽,羊好!😃</h3> <h3>沙漠中的神树,高高昂起头,形成巨大的树拱,生长在沙漠里,数百年不倒,倒下又挺起,严寒酷暑,栉风沐雨,日月更迭,说不清历经多少沧桑,依然树冠巍峨,枝繁叶茂,庇护着一片净土,确实可称为神树。神树四周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唯独这神树郁郁葱葱,独木成林,这是为啥昵?水是生命之源,因为在神树下面又是一汪清泉,一汪永不枯竭的泉水,滋润了神树长生不老,这是一棵据说有几百年树龄的老柳树,树根是盘根错节,有的树根裸露在地面上已经枯萎,有的树根深扎地下,树冠遮护着泉眼,泉水滋润着树神,相互依存,相互依偎,形成了这数百年不变的一片绿洲。神树的树干上缠绕着白色的哈达,树枝上飘舞着经幡,时常有牧民前来祭拜。</h3> <h3>在距离神树几公里外的一个地方有一棵比神树还要大的树,据说是神树爷爷。神树爷爷的树根有的已经枯萎,裸露在地面上,但是树冠仍然是郁郁葱葱。在神树爷爷的周围有几棵沙枣树,神树树冠遮天蔽日,远远望去是很大的一片绿洲。在神树爷爷的根部平地上摆有很多贡品,是用来敬奉神树爷爷的,据说神树爷爷是很灵验的,来敬献贡品的牧民们只要围着神树爷爷转三圈,默默的请求,自己的愿望就会实现。我们的队友,鸢尾老师虔诚的围着神树爷爷转了三圈,大概在是在祈祷神树爷爷保佑她早日喜遇桃花运吧!😊😊😊</h3> <h3>告别了神树和神树爷爷,我们继续前行,老荆大哥说,我们今天宿营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沙漠腹地,在这里才能看到真正的沙漠,看到刀锋沙山,感受到大漠的雄浑壮美。为了赶到落日前到达宿营地,我们坐在沙漠越野车上边走边欣赏着大漠美丽的景色,令我们惊奇的是在梭梭林里看到了野生的鹿,只是离的太远,在相机里放大后才能看的出来。越过大片的梭梭林,我们终于到达了沙漠腹地,也就是老荆大哥说的真正的沙漠。远远望去,这里的沙漠确实要比昨天露营地的沙漠还要美丽,沙丘还要高大,而且这里的沙确实更红一些,好美啊,乌兰布和!眼前的景色真的是太美了,上模特,😀有没有楼兰美女的味道!😃😃😃</h3> <h3>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虽然赶在落日前到达了宿营地,但云层太厚了,大片的乌云遮挡住了落日,美丽的瞬间与我们擦肩而过,不过景色也是另有一番风味的。老荆大哥把宿营地选在了一个高大的沙丘下面,四周都是高低错落的沙丘,看来老荆大哥的选择是有一定道理的。选好了宿营的位置,我们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就在扎营的时侯忽然刮起了大风,大风吹的细沙四处弥漫,这时才看到高大的沙丘上,细纱被风吹的像烟一样在高大的沙丘上来回涌动,而我们正处于沙丘的脚下,风也小很多,但也是几乎要把帐篷吹起来,我们用了很多沙子才把帐篷固定好。吃饭也是在风沙里吃的,羊肉面就着细沙,很补钙的啊!风一直在刮,我们只好赶紧吃完了饭进到帐篷里去躲避风沙。我们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的狂风呼啸,用手一摸脸上身上全是细细的沙,我想会不会明天早上起来我们宿营的沙窝被风沙填平?夜已深,大漠归于沉寂,只有风不甘寂寞的还在吹打着帐篷的帷幔,发出“呱嗒”“呱嗒”的声响。带着一身的疲惫,在风的陪伴下渐入睡境。</h3> <h3>风,不知道在什么时侯停了,天和我也慢慢的醒来。我抬头看看帐篷外面已经开始发亮,便抖落满身的细纱起身出帐篷去看日出。爬上一座最高的沙丘,回头望着昨晚的宿营地,营地依旧存在,各色帐篷依旧点缀在沙海里,依旧是那样的鲜艳,我想这就是老荆哥的经验所在吧!天空中依旧云层很厚,虽然站在最高的沙丘上,但还是看不到日出了。天慢慢的亮了起来,这时的沙丘在天空的映衬下越发显的好看,金黄色的沙丘一望无际,蜿蜒曲折,真的是太美了。我想如果要是再有喷薄而出的日出又会是什么样子昵?这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总有不尽人意的事情,也许是天意吧,让你领略了大漠的风光的一面,留下让你想象的另一面,留给你无尽的遐想吧!也许是留给你悬念让你有第二次,第三次再来的想法和思念吧!</h3> <h3>吃过早饭,收拾好行装,还要继续我们的穿越。今天我们要走出沙漠,穿过漫长的梭梭林地,沿途要经过安鸠庙,好来宝清真寺,巴音牧仁黄河古渡口,最后回到我们的出发地乌海。昨天保障车由于长时间处于低速行驶,致使发动机过热而抛锚了,剩余的两辆保障车只能带着行李和体质虚弱的队员离开,老荆哥依旧带着我们几个徒步穿越沙漠和梭梭林,开始还跟得上老荆哥的步伐,慢慢的只能沿着老荆哥的脚印前进了。我们依旧是边走边玩边欣赏着沿途美景。你看这梭梭木的根,造型多好看!在途中遇到当地的牧民骑着摩托车在梭梭林里寻找肉苁蓉和锁阳。说到肉苁蓉和锁阳我在这里要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肉苁蓉和锁阳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是天然沙生珍惜植物,零下20摄氏度生长最宜,生长之处不积雪,地不冻。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也是历代补肾壮阳类处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的补益药物之一。锁阳,苁蓉,冬虫夏草合誉为西北三宝。我们和寻找苁蓉和锁阳的牧民聊了一会,在聊天中得知,这片梭梭林里苁蓉和锁阳都是野生的,牧民们可以自由寻找采挖,不过现在牧民们都在自己的牧场里自己种植了,牧民们除了养殖牲畜,还种植苁蓉和锁阳,每年能为牧民们带来很多收益,让牧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可能就是牧民们愿意继续生活在这里的主要原因吧!</h3> <h3>穿过了几公里的沙漠和梭梭林,保障车又回来接上我们在中午十分来到了安鸠庙遗址。安鸠庙遗址坐落在一处相对平缓是沙滩上,周边长满了沙冬青,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破落的古城堡,孤独的矗立在慢慢的黄沙之中,无声的述说着历史的沧桑,走近了感觉有点神秘也有些许恐惧,从遗址看是一处很大的建筑群,院落分明,高墙耸立,</h3><h3>周围散落着青砖瓦片,也有人发现过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钱币和瓷器碎片,据西凉考证,此处遗址叫安鸠庙,也叫色勒庙,是阿拉善北寺(福因寺)的属庙,建于19世纪末期,是当时的阿拉善兵马总管萨尔木德出资主持修建,鼎盛时期有喇嘛80多名,后毁于文革。可见这在当时的驼盐通道上是一处集道口,驿站,税收于一身的关卡,往来的运盐驼队无不在此驻足,随着盐道的逐渐沉寂,它的衰败破落也就在所难免。</h3> <h3>离开了安鸠庙,前来接我们的后勤保障人员娜小妞也到达了安鸠庙附近的沙石路上,我们上车行走了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好来宝清真寺。好来宝清真寺,因地处巴音木仁苏木好来宝嘎查而得名。古朴典雅,建成年代几乎和安久庙同时期,现今依然是附近伊斯兰信徒们功课聚会的场所。</h3><div> 与信奉喇嘛教的阿拉善卫拉特四部不同,这里的蒙古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这一地区属阿拉善科泊尔滩地,故而被称作科泊尔蒙古族,俗称“缠头回回”。他们身材高大,前额较宽,鼻子高挺,眼深眉浓,具有中亚人的典型特征。<br></div><div> 关于蒙古族穆斯林,史学家认为,由于成吉思汗对各宗教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形成了最初的蒙古族穆斯林群体。随后的年代里,由于蒙古大军西征和商旅往来的频繁,大批穆斯林汇入蒙古族居住区,这一特殊群体在保持伊斯兰教习俗的同时,也受到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div><div> 满清时期,蒙古和硕特部从天山北麓迁徙到阿拉善地区,其部众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清末民国从甘肃、宁夏等地又有很大一部分回族迁徙至此地,这些对当地蒙古族穆斯林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div><div> 蒙古族穆斯林操蒙古语、穿蒙古袍、住蒙古包,与蒙古人一样以游牧生活为主,并且也过蒙古族传统的宗教节日(如萨满教的祭敖包仪式等),日常生活习惯与其他蒙古人并无太大区别。但他们遵循伊斯兰教规,严格按伊斯兰教历法过节,极其重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同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一样坚持每日五次的礼拜,每周五一次的主麻。据最新人口统计,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善科泊尔蒙古族人口约1000左右。</div><div><br></div><div><br></div> <h3>这独特的景象让我们不由地思索:</h3><div> 安久庙——清真寺,相距不到五公里。一个路南,一个道北,一个礼佛佗,一个敬穆圣。二百年来,大漠风风雨雨却平安无事,古道兴衰却依然守望相助,靠得是什么?</div><div> 由此可见,宗教间需要的是相互包容,民族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百姓间雪要的是和谐相处,这是几百年间驼盐古道畅通兴旺的基石,更是草原兴盛,大漠生辉的根本保证!</div> <h3>告别了安鸠庙和好来宝清真寺,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驱车前往巴音牧仁黄河古渡口,返回我们的出发地。巴音牧仁黄河古渡口,这条驮盐古道的终点,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喧嚣,只剩下历史的遗迹,望着波光粼粼的黄河水,让人脑海里浮现出那一队队驮盐的驼队,在沙漠间时隐时现,清脆悦耳的骆驼铃声在沙漠里回荡……</h3><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 后记<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沙漠穿越回来之后,一直想尽快把这次难忘之旅分享给大家,但由于凡事纷杂,一直没能写完,所以在这里和大家说声对不住了!</div><div>时间越久就越是回忆这难忘的经历,常常是所走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事情历历在目,经久难忘,甚至在梦中都会回到那浩瀚的沙漠。回味起当时的条件下,每年成千上万峰骆驼从大漠云集而来,人声鼎沸,骆驼嘶鸣,一片繁忙的景象。而如今昔日繁忙的驮盐古道,只留下苍凉的古道与残破的遗迹。但留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想和回忆,也留给驴友们去重新认识和挖掘驮盐古道的秘密,文化,风土人情的机会和再去领略沧桑安鸠庙,悠悠蒙回情,各民族间的情谊!为此,在这里我要感谢内蒙古乌海市“驮盐古道”的策划者-乌海市轻户外俱乐部,感谢易禾大哥和娜小妞的精心策划,感谢为我们提供后勤保障的老荆哥,赵哥,小胖,愚公大哥,小宇夫妇!在此也对山东三人行的活动组织,以及杭州户外行装的鼎力赞助表示感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