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写博士论文时未曾参观的知青故里,今日倒是陪远道而来的邓鹏教授去了。</h3> <h3> 南京郊区山青水秀的乡村,透着城里人周末爱四处寻觅的清静、清新与野趣。迎合着这样的市场需求,便有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而核心项目便是知青故里,一个曾经有四万知青扎根的所在,写《知青之歌》的任毅、画家陈丹青和雷晓宁、书法家孙晓云等当年插队的地方。</h3> <h3> 博物馆的馆长就是任毅先生,知青故里是在其插队住处原址上建成的。因为在此处写下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知青之歌》,又被所谓的敌台播放,作为老三届知青的任先生被判处死刑,多亏当年许世友将军将其保了下来,之后任毅坐了近十年的牢。而来自美国的邓鹏教授是文革前的老知青,16岁初中毕业走进重庆大巴山,14年后才因考上大学而结束知青生涯。在美国北卡一所私立大学教授美国史的邓教授,有感于国内对文革前老知青的文本记忆的空缺,这些年先后主编了《无声的群落》、《魂系大巴山》等多部老知青回忆录。今日两位同龄知青相见,自有很多的感触。</h3> <h3> 任先生介绍说,如今全国的知青博物馆有70多家,对于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论调仍以"青春无悔"为主。而江浦的知青故里尽量不建构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叙事和评价框架,让实物说话,留待后人评说。在这里展出的文物均是全国各地知青捐赠的。</h3> <h3> 从江浦走出的最出名的知青应该是陈丹青了。</h3> <h3> 任毅先生是知青群体里的名人,他说自己是被命运裹挟进历史进程里的。在纪念馆里,有关他的叙事也占了很大的空间。</h3> <h3> 任毅当年的逮捕证、判决书等复印件已制成展板,不过还是没能公开展出。我们在任先生的办公室里拍摄到了这些复印件。</h3> <h3> 往事对70岁的任先生而言始终历历在目,但如今细说从头,心境已平和许多。</h3> <h3> 这是博物馆里复建的知青点,任先生曾经的家。</h3> <h3> 让知青倍感亲切的供销社和卫生室。</h3> <h3> 当年的不少南京知青就是从浦口站坐火车到达知青点的。从江浦走出来的知青画家雷晓宁是我博士论文的访谈对象之一。雷先生父亲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因此解放后他始终被反革命儿子这一身份压得喘不过气来。当年插队时考上南艺的雷晓宁因政审未过被学校退回,他气得差点撞火车自杀。</h3> <h3> 纪念馆里收藏了很多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书籍,其中大部分是自费出版物。</h3> <h3> 结束参观后,邓鹏教授很认真地书写了感言。</h3> <h3> 而收到邓教授赠书的任先生,也送上了捐赠证书。</h3> <h3> 任先生在知青故里任馆长,是一种义务性质的帮忙。他说自己只想守着一方知青的记忆地,让这个群体的人们有地方倾诉和被倾听。</h3> <h3> 今天恰好是母亲节,而有那么一个1700万人的群体,曾经在青春年少时离开亲爱的妈妈,在乡间挥洒他们的汗水与泪水。往事如烟,唯求后人留存一份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