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资坵全景</h3> <p>片断文字记录了资坵曾经的历史,公元558年,北魏在资丘设置亭州,后设资田郡,辖盐水县;公元581年,隋朝废除资田郡,公元605年,改亭州为庸州,又置清江郡,辖巴山、盐水二县。据《隋书·地理志》记载:“盐水历隶江州、津洲、清江郡。”公元621年,唐朝废除庸州、清江郡,有史以来前后于资丘置州郡共60余年。</p><p>南北朝时期,长阳称为盐水县,县治设资丘。</p><p>资丘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跟它的地理位置有关。过去,陆路交通极不发达,江河是主要的交通通道,货运、客运依赖舟楫,而清江,则是鄂西南的黄金水道,但是,清江上滩多水急,仅从巴东入境出宜都段共148公里,就有险滩110处。木船上行至资丘,因为向王滩阻隔,不能继续前行。因而,资丘就成了鄂西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食盐、布匹等工业品在这里卸船起旱,运往恩施、鹤峰、建始、巴东以及长阳周围的大山深处,而这些地方的生漆、桐油、药材等山货土产也从四山五岳集中到此,上船运到宜都、沙市、汉口、湖南。</p><p>商人对于商机是最敏感的,很多商人看到了资丘的地理优势,陆陆续续纷至沓来。最先是江西帮进入资丘,继而汉阳帮不甘落后尾随而来,当然也还有本地帮。也许是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三帮都能恪守职业操守,他们有竞争,但是并没有形成尖锐的矛盾。不像今天的有些同行非得斗到你死我活,其结果是两败俱伤。资丘的商家们公平竞争,和气生财,形成了“共赢”的局面,才促进了资丘商业的长期繁荣。</p><p>就像晋商的发达促进了票号业的兴起一样,资丘商业的繁荣,使资丘率先使用“票据结算”,解决了商家之间货款划拨问题。据《县志》记载: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江西姜广成在资丘西街设姜万盛药号,他后来又在宜都、江口、汉口设庄,“竖式台账”的票据来往不断,古镇本地的一些熟人、熟店也跟着在他的庄号实行票据交换,开庄号的老板收取本地老板的少量汇兑费用,都有实惠。所以,当时有人形容姜老板,“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资丘当老板”。</p><p><br></p> <h3>上桥,下桥</h3> <h3>资坵街景</h3> <h3>西街</h3> <h3>下码头</h3> <h3>烟台子纪念塔</h3> <h3>资坵小学</h3> <h3>下桥</h3> <h3>远眺烟台子烈士塔</h3> <h3>西街全景</h3> <h3>清江船帆</h3> <h3>老资坵码头</h3> <h3>清江纤夫</h3> <h3>老资坵全景图</h3> <h3>通往西街的下桥街景</h3> <h3>街景</h3> <h3>东街街景</h3> <h3>西街中段的半边街</h3> <h3>东街街景</h3> <h3>资坵中学</h3> <h3>资坵上下桥</h3> <h3>东街,西街,上桥,下桥,记忆满满</h3> <h3>勾起了藏在心底的乡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