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留苏岁月

三品

<h3></h3> <h1><b><font color="#167efb">  这是一本家中珍藏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时期相册,里面全部是父亲当年留学苏联的老照片。看到这些珍贵的影像,父亲的音容相貌就会浮现我的脑海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如同一颗流星瞬间即逝,而每个生命承载又如此之多竟显得人生如此漫长,这些六十多年前的照片恍如隔世。</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b>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落幕六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两年,而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在朝鲜半岛进行。为了培养建设国家的人才,我国政府自一九五一年开始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父亲作为第一批国家选送的留学人员与其他374人一起在一九五一年的八月赴苏联学习,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并影响其一生的难忘生活。</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父亲是江南人,童年时上学早,十七岁考入大学学习。不幸的是上学不久便染上严重的伤寒,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总算治愈,但原有的头发全部脱光。1948年他又重新考试,考取了国立的上海交通大学,而这时距离全国解放还有一年多的时间。</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在当时的“国统区”中,上海交大是有名的民主堡垒,中共的地下组织非常活跃,父亲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b></font></h1>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排左二。父亲与上海交大同学在校徽雕塑前合影</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父亲在上海交大有了稳定的学习环境。一九五一年的夏季他回苏州度暑假,期间忽然接到上海交大发到家中的电报,称让其速回学校赴苏,由于当时完全不知其中原因,父亲和家人非常费解,已经身在苏州怎么还要“赴苏”?</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b> 紧急回到上海交大后,才知道其中的原委,通过选拔学校决定父亲到北京集中准备赴苏联留学。由于学校处于暑假中,涉及方方面面的手续,接洽办理并不顺畅。父亲此后回忆当时的上海正值高温,学校的饮用水又出了问题,事后听说似有敌特投毒。在校内忙于办理手续的过程中受热,鼻子流血不止,只得在校园的草坪躺下休息。</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就这样父亲与上海交大的另一名同学,匆忙北上来到北京报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江南来到北方,并由此远赴广袤的苏俄大地,开启了为期四年多的留学生活。</b></font></h1> <h3></h3> <h3><font color="#010101">后排左二是父亲与预备赴苏留学人员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合影</font></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右一是父亲在未名湖畔与留学人员一起进行留苏培训学习</font></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父亲(中间)与留学人员摄于燕京大学贝公楼前石麒麟</font></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父亲(后排右一)与留学人员摄于燕京大学贝公楼前的华表</font></h3> <h1>  <b><font color="#167efb">有关新中国赴苏留学的历史,凤凰卫视以“岁月无痕”为题一连五集专门回顾了50年代留苏学子往事。其中回顾第一批赴苏留学的决定是这样描述的:“毛泽东、周恩来由苏联回到北京后立即着手中国留苏学生的选拔工作,周恩来指定国家文教委员会冯乃超,外交部伍修权,教育部陈新民三位同志组成工作小组负责选拔确定出国留学生的人选。1951年7月6日,高等教育部发出《急速选拔留学生的指示》,要求各单位在6天之内选定政治上可靠的学生出国留学”</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b> 针对首批人员选拔和培训专集介绍:“在这批被选拔的学生当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四十岁,年龄最小的不到20岁,从选拔、政审到集结北京,前后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时间之紧、考核之严都足以说明当时中央高层对留苏学生的重视程度,1951年7月下旬,汇聚在北京的375名学生开始集中学习苏联的国情以及相关纪律规定。就在这时,周恩来总理接见留苏学生的消息让同学们为之振奋。这是位于北京王府井的北京饭店,1951年8月初,时任中国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在这里亲切接见了即将奔赴苏联的留学生们。”</b></font></h1> <h3></h3> <h3><font color="#010101">凤凰卫视专集的截屏,周总理接见宴请第一批留苏同学的珍贵照片</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  在父亲记忆中周总理对留学生的接见非常清晰,并且牢牢记住总理的寄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就这样,带着青春理想,带着国家的嘱托,父亲这一批375名赴苏留学生于1951年8月13日登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font></b></h1> <h3></h3> <h3></h3> <h1>  <b><font color="#167efb">第一次出国经历父亲记忆深刻。出国前组织要求个人物品全部留下,每位留学生从里到外,从头到脚全部是政府统一发放的出国行装,据说是三等外交官的标准,而父亲的个人物品则留给了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上学的大哥。</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北京到莫斯科的陆路旅途漫长遥远,仅在苏联境内火车就开行七天七夜,组织上都给每人准备的罐头食品,但进入苏联后就有苏联官员上车宣布斯大林为中国留学生提供苏联的美食,不需要吃面包和罐头了。父亲印象最深的是苏方送来了俄罗斯的鱼子酱,可是多数留学生不适应这个美味大餐,鱼子酱的味道</font></b><b><font color="#167efb">让大家难以下咽,弄得苏联餐车厨师好不狼狈,专门询问有什么做的不好之处。</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虽然路途遥远,横贯亚欧的沿途风光美不胜收。尤其是美丽的贝加尔湖,父亲回忆他们的列车几乎一个白天在湖边行驶,贝加尔湖太辽阔壮观了!</font></b></h1>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父亲(左二)与同学们在克里姆林宫的钟王前合影</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  由于选拔极为匆忙,加之是第一批,国家组织赴苏经验不足。留学人员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几乎无人通晓俄文,哪怕是俄文字母。这样,漫长的火车旅行就成为了学习俄语的第一课堂。到达莫斯科后,很快大家就按照事前分配分赴了学校。可能之前就读上海交大的缘故,父亲被分配到莫斯科汽车机械学院(缩写MAMI,现MOSCOW STATE UNNIVERSI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前身)。</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摆在所有留学生面前是语言和专业学习两大难题。按照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的指示,为了尽快突破语言障碍,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不得集中住宿,而是要分散到各国留学生的宿舍中去。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考验,MAMI为刚刚接触了俄文字母的中国留学生专门开小灶突击俄语,不幸的是派来教授俄文的教师的中文水平实在有限,教了 不久效果不理想只能作罢。好在父亲在上海时,无论上的南洋模范中学,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材是英文教材,有些课程也是英文授课,还有一位同学是从清华抽调的,英文功底也不错,MAMI赶快调换一位英文好的教师教授俄语,因此父亲他们的俄语最初是通过英文学成的。</font></b></h1>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看书学习</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  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由于第一批留苏人员经历很不一样,原有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MAMI原定中国留学生一律从一年级新生读起,而那时的苏联高校又是五年制,这样最快也要的1956年读完毕业。这引起中国学生的反弹,要求酌情考虑,最终校方同意对留学生进行考试,这样父亲考进了二年级。</font></b></h1> <h3></h3> <h3><font color="#010101">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夏季合影(左二)</font></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初到异国他乡</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  初到苏联的生活父亲是这样回忆的,首先是要适应那里的时间节奏。作息时间是从早晨开始上课一直到午夜之后才能休息,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苏联没有午休的习惯,课程一般持续到下午两三点。简单的餐饮后,三点开始学校为中国人培训俄语。晚上回到宿舍则开始消化当天的课程内容。因为语言不通,白天的课程完全是“坐飞机”没有听懂。这样的“恶补”每天都要持续到后半夜。</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时间长了之后,留学生了解到苏联人和东欧人习惯晚睡觉,慢慢地中国人“入乡随俗”。每天睡眠少于五小时,严重睡眠不足成为常态。父亲后来回忆说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为压力实在大,必须如此发奋。另外父亲还说假如真的偷懒也不行,如果留学生十二点之前睡觉,苏联同学也会来关心,十分认真的询问是否生病了。</font></b></h1>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一批留学生冬季的标准装束,左一者着单呢大衣,其余为狐皮里呢大衣。中间为父亲</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  为了初到苏联的中国学生因语言困难所带来的不便,起初学校特别安排人员照顾中国人的生活。时间长了毕竟还是要靠自力更生,父亲因为上街买东西还闹出笑话,由于沟通的原因,出去要采买的没买到,却带回了足足吃了近半个月的一种面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将近约一年的艰苦磨炼后,父亲的俄语无论是听课还是生活,以及与苏联和其他国际学生交流都能自如应付了。</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b> 父亲认为苏联的教学非常严谨,师资水平很高。MAMI的任课老师都是行业的大专家,许多还是和研究所或企业交流任职的。因此,无论理论水平还是实际经验都是一流的。</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苏联学校的考试都采用五分制,没有统一试题,每次考试学生们都是通过抽签选自己的考题。中国学生的学习是出了名的,因为他们学习认真,极其努力,每门课都力争考取五分。父亲就是37门课程都是五分的全优生。</b></font></h1> <h3></h3> <h3>“学霸”的笔记本</h3> <h3></h3> <h3>“学霸”的笔记</h3> <h3></h3> <h3>“学霸”的笔记</h3> <h1><b><font color="#167efb">  民族性格的原因,大多数苏联人豪放开朗,加之当时中苏友好的气氛,中国留学生与苏联同学交往非常融洽,这些深深的影响了父亲,形成他一生豁达正直的性格。父亲大学的班长是位卫国战争的军人,曾经随苏军攻占柏林,战争中多次负伤。由于他较其他同学年龄大,因此学习多些困难,但俄罗斯人乐观性格并没有让他有任何烦恼,相反上课经常晚到,并高喊着孩子们向大家打招呼。父亲回忆起这位老班长总是津津乐道,他说老班长讲苏联人对任何困难甚至生死都无所谓,当年战争时期苏军没酒喝,打下一处德国医院就直接拿起医用酒精狂饮。父亲深深怀念这些大学的同窗挚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专门邀请这位已在俄罗斯某重型设备研究所任功勋专家的老班长到清华做学术交流。</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同学中也有例外,一位远东地区来的同学就很文静,除了专业课这位同学特别热衷研究政治与哲学,后来成为了父亲最好的挚友。据父亲说这位同学毕业后不久从政了,是斯大林的崇拜者。父亲刚刚回国时双方还保持联系,之后联系就中断了。</font></b></h1> <h3></h3> <h3>1990年10月23日父亲陪同来到北京的老班长游览清华大学校园,并留下珍贵影像。</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参加节日游行,着出国时中国政府发放的中山装。</font></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父亲(右一)布置圣诞节装饰</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  父亲和在MAMI的中国留学生在留学的前几年是住在莫斯科郊外学校安排的宿舍,宿舍离校区很远。每天上学要步行一段去乘电气火车再转地铁,单程要一个半小时,每天往返宿舍与学校所消耗的时间在三小时以上,加之长年累月繁重的学习,和莫斯科冬季的恶劣气候,父亲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而且很可能发展为风湿性心脏病。使馆和学校非常重视,请来了顶级专家进行诊治,并安排父亲到南方高加索地区疗养,由于治疗得法及时,父亲病情痊愈而且没有遗留后遗症,为此,父亲感叹当年苏联专家水平之高,感谢使馆和学校对留学生无微不至的照料。</font></b></h1>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父亲(右)与同学下国际象棋</font></h3> <h3></h3> <h3>莫斯科的冬季</h3> <h3></h3> <h3>莫斯科的夏天,可能摄于郊外宿舍。</h3> <h3></h3> <h3>我的姨夫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是北平的中共地下党员。1952年到MAMI留学攻读研究生,和我父亲是同窗好友,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成就了父母的一生姻缘。</h3> <h3></h3> <h3></h3> <h3>在同学家中学习驾驶摩托车。</h3> <h3></h3> <h3>高加索疗养(右一)</h3> <h3></h3> <h3>高加索疗养</h3> <h3></h3> <h3>高加索疗养</h3> <h3></h3> <h3>高加索疗养</h3> <h3></h3> <h3></h3> <h1><b><font color="#167efb">  五十年代留苏学生在苏联的费用都是国家承担的,其标准是大学生500卢布,折算成人民币在国内可培养四十名大学生,而研究生更高,是900卢布。按照当时莫斯科的生活水平,学校的午餐10-12卢布,因此一月的生活费用支出在350卢布左右。虽然所剩不多大家仍然认为这些国家宝贵的外汇应该合理支配。父亲结余的经费一部分是参加留学生自发捐献活动,同学们将积攒的卢布献给我国驻苏使馆,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急需购买飞机,遗憾的是一次去使馆送钱的同学遭偷窃卢布丢失了。再一部分结余是为国内购买俄文的专业期刊和图书,记得家中曾有一只木箱,就是父亲回国携带专业资料的。</font></b></h1> <h3></h3> <h3>在老师家做客(后排右一)</h3> <h3><br></h3><h3></h3> <h3>留学生和苏联少年(左三)</h3> <h3></h3> <h3></h3> <h3>1954年7/8月间参加苏联共青团组织的外国留学生游伏尔加河,这次长途旅行历时18天,往来行程6000公里,除了观光还参观了沿途的大型企业。照片远方是游船</h3> <h3></h3> <h3>留学生合影(后排右一)</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班级合影。第三排左三为父亲,第二排左一是最要好的同学,第二排右一是班长。</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  1955年初,在MAMI的中国留学生搬到了莫斯科动力学院的宿舍,MAMI和动力学院、鲍曼三校距离不远,此时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55年父亲开始做毕业设计,据他的同学回忆题目是《机械压机间的加料机械手》,从题目看当时苏联研究的内容还是蛮先进的。</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据清华新闻记载“1955年9月-10月,当时的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蒋南翔率领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问苏联,这个代表团成员有北京大学教务长周培源、清华大学教务长钱伟长等五人。代表团9月7日到莫斯科,访问了莫斯科大学和一些科研机构,还到列宁格勒一些大学访问,就和平利用原子能和培养人才、专业设置等问题进行考察,与苏联高等教育部的领导就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10月14日离苏联回国</font></b><font color="#167efb"><b>”。</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就是在这次访问期间,经驻苏使馆推荐,蒋南翔和钱伟长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父亲,那次会见决定了我父亲回国到清华大学工作,中国使馆为此于1955年10月15日发函通知。1955年底结束了为期四年的留学,父亲回到中国,到北京清华大学报到。</b></font></h1><h3><br></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学生证</font></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成绩单(一)</font></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成绩单(二)</font></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大使馆来函。原文“曹起骧同志:我处近接到高教部来信称你的工作分配在清华大学担任压力加工设备专业。特此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 留学生管理处 (一九五五年)十月十五日”</font></h3> <h3></h3> <h3><font color="#010101">清华大学人事处函</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后记<br>  自苏联回国到清华大学报到,为此上海交大与清华大学对簿公堂,结果则不言而喻的。从此,父亲留在了北京。一九五六年他参加了“十二年科学规划”的撰写,一九五七年开展了反右斗争,一九五八年开始大跃进、大炼钢铁,一九五九年组织原本安排父亲重返苏联读研深造,无奈中苏关系交恶,继续留苏只得作罢。这一年,父亲终于有机会回到南方探望阔别八年之久的父母了。</font></b></h1><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文中配乐为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据同事回忆父亲回国后最爱唱的就是这首充满激情的歌曲)</font></b></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