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的天堂------火车上的印度!(一)

老小胖

<h3>  决定去印度前,我对这个近来声名狼藉、口碑甚差的国度的印象,更多是来自宝莱坞电影:小时候的《大篷车》、《流浪者》,后来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h3><div> 我好奇并惊诧于巨大的贫富差异、森严的种姓制度、虔诚的宗教信仰、丰富的文化遗产、肮脏的生活环境、恶劣的社会治安怎么可以并存于这个国度。</div><div> 无数游记和攻略描述的印度,处在天堂和地狱的中间,你永远想不到自己的下一步踏入的是地狱,抑或天堂,是绝望,还是惊喜。</div><div> 正当“无钱无色无身材”的哥,被满耳充斥的“强奸欺骗之都”、喝水拉肚子、火车上睡觉醒来行李不翼而飞之类的新闻弄得犹豫不决的时候,出乎意料抢到的印度香料航空廉价机票(广州--德里往返2004元含税)彻底断了哥退缩的念头,只能硬着头皮像唐僧一般满怀悲壮地踏上了“天竺国取经”的旅途。</div><div> 我无法用“好玩”、“漂亮”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印度之行,只是可以确定这句“从印度旅游回来的人只会有两种极端的感受,一种是恨之入骨发誓不会再来,而另一种会觉得去十次都不够”对印度的评价,无比微妙、真切。 </div><div> 而我,无疑是后者。</div><div> 我只希望自己的游记,不是攻略路书,不是解说复制。能让你看到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我一起分享印度旅行不可思议、无与伦比的快乐,如果能明白“误解和偏见比无知更可怕”这句话的含义,那就更好了!</div> <h3>  从甘地国际机场出来,换乘终点为新德里火车站的机场快线,面对高大上、干净先进的机场和地铁,我相信没有人不会怀疑自己的眼睛:难道这是传说中脏乱差的印度吗?三十分钟后,地铁有如时光穿梭机,会将你对印度有如相亲见面般的美好粉碎得支离破碎。</h3> <h3>  一出地铁口,对面就是新德里火车站广场,突突车的尾气、扑鼻的灰尘、吵杂的叫卖声、拥挤的人流、乱挤乱插的各种交通工具全部混杂在广场这片小小的空间。你会再次怀疑自己的眼睛:天啊,前三十分钟是不是做梦啊。</h3><div> 恭喜您,印度到了。印度人民就是用这种大喜大悲、变魔术似的方式欢迎您来到“不可思议的印度”(印度官方旅游宣传语)!</div> <h3>  TUTU车也许是东南亚、南亚国家平民百姓最佳的出行工具。和大多数黄篷绿壳的TUTU车相比,这台车算得上是豪华升级版的。不亲身体验和亲眼所见,你无法想象这简单的车厢无比强大的运载能力,在德里的街头我就见过8人搭乘的最高纪录。所以,您丝毫不用对这位胖嫂如何“镶嵌”上这台TUTU车有所怀疑。</h3> <h3>  大多数TUTU车其实是装有计程器的,但都是聋子的耳朵,12天里,我没搭过调表计费的TUTU车,只要是不太离谱,我也懒得计较几块钱人民币的车费,谁让咱天朝的人民币升值这么快捏?除了TUTU车,人力三轮车是一大批社会低层贫民养家糊口的工具,尤其是在瓦拉纳西这些经济极端落后的地区。TUTU车包一天的价格大约在800--1000印度卢布,折合人民币80-100元。人力三轮车的包车价稍贵,但也高不到哪去。看着黝黑瘦弱的车夫大汗淋漓地蹬踩在灰尘扑面的大街小巷,像哥这般拥有肥硕身材的游客,坐上去立马有种恶霸地主的感觉。只能换个角度想,如果都不忍心坐,这些三轮车夫又靠什么生活呢?哎,好纠结的哦!</h3> <h3>  瓦拉纳西的街头。这可以算是印度城镇最普通、最有代表性的街景。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平整的柏油马路,没有时尚的现代气息。一切都仿佛停留在我们曾经的时光里,如果不是陌生的文字和人种的差异,你会觉得自己穿越回了上世纪八十年的中国小县城。</h3> <h3>  相信绝大多数人对印度“脏乱差”的印象,是从它混乱无章的交通秩序开始的。透过这张图,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车、TUTU车、人力车、行人并行在并不宽敞的马路上,毫无交通规则可言。很多旧车没有反光镜,或喜欢把反光镜折拢,司机宁可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尤其是坐TUTU车,你必须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因为对TUTU车司机而言,能开多块就多快这种驾驶状态下的距离感是以厘米为单位的。就在你以为下一秒车子将要撞上前车后保险杠,或要刮擦上旁边的车辆时,车子会奇迹般停下来,要不一个漂亮的转弯。一刹那间,有惊无险、化险为夷。让你不得不惊叹司机们“人车一体”的驾车神技。就是偶尔失误,发生小小的刮擦、碰撞,司机之间绝不会像天朝的司机把车停在路中、不争论个把小时不罢休那样,最多晃晃脑袋,相互一笑:兄弟,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对不起啊!</h3> <h3>  只要是在街头,我就会留意路上跑着的汽车品牌。和满大街的日系、德系、欧美系小车的天朝相比,印度街头虽然不乏宝马、奔驰之类的豪车,但绝大多数还是国产的“TATA”车。尽管我不想把这上升到“身土不二”此等民族意识的高度,心里头还是有一种不得不服的尴尬!</h3> <h3>  从蓝城去白城,我们坐的是这样的卧铺大巴。下层是可以放倒的高背靠椅,上层是一个个可躺可睡的卧铺,卫生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干净整洁的多。不过车上的卧铺功用似乎和天朝的不同,六个小时的车程,我没见过一个睡卧铺的乘客,每一格卧铺成为中途上车旅客盘腿而坐的座位。大巴行进间还好,车厢的空气是流动的,一旦停车上下客,对于坐在下层的乘客来说几乎是一场灾难:一双双黑乎乎的脚丫在你头上晃来晃去不说,混合着N种味道的空气简直让人窒息。</h3> <h3>  有人说“英国人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留下了三样东西:英语、议会和火车”。也有人说,“到印度不坐火车,等于没到过印度”。这两种说法足见密如蛛网、号称铁路公里数世界第一的印度铁路确实像交通血脉,已经连串到印度的每个角落、影响每个印度人的生活。“每天累计发车14000车次,在6856个车站中运送着1400万旅客”我毫不怀疑旅游圣经LP上介绍印度铁路这些数据的可靠性,6趟火车之旅,完全颠覆了我对火车的一些印象:第一次见过拥有16个站台的火车站、第一次见过有25、6节车厢的客运列车、第一次知道一个城市竟然可以有多得变态的25个火车站上车前你得搞清该在哪个车站上车、第一次知道每趟列车除了车次外还有自己独有的名字。</h3> <h3>  这是瓦纳拉西火车站的大厅,售票窗口如天朝春运般拥挤,有的乘客席地而坐,有的裹着毯子闷头大睡。瓦拉纳西车站不算大,你可以想象拥有16个月台的新德里车站的大厅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候车室,没有检票口,没有进出站口之分,一切就像人潮汹涌的农贸市场,疲惫的身躯、空洞的目光加上无比强大的生存适应能力,就是我对印度乘客的第一印象。</h3><div> 做为老外,我们应该庆幸印度很多大城市的车站都设有外国人专用柜台,甚至像新德里车站有单独的购票间,我和小伙伴在国内通过印度铁路的官网已经把整个行程的车票都搞定,没机会享受一把此等老外待遇。不过,从金城到蓝城临时改坐火车的决定证明,不预定、不排队,只要多出点手续费通过旅行社一样可以把车票搞定,当然,这是在有票的前提下。</div> <h3>  长长的天桥连系着各个站台,鲜言寡语、步履匆匆、赶车或是回家的乘客像泾渭分明的河流很快消失在站台的入口,只有出发汽笛的长鸣才使这有如无声电影默片的场景一下子鲜活起来,哪怕你不知道这部默片过往的情节和故事发展的结局。</h3> <h3>  没有候车室,旅客们云集在自己所乘车次停靠的站台。三五成群,行李包裹推挤在一起,有的包着毛毯睡在站台上,自生自灭、被世界遗弃的样子,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就在此等候,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火车何时到达。</h3> <h3>  站台的杂乱无序,并不意味着肮脏。与天朝车站随处可见的垃圾相比,印度车站站台的干净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更让我脸红的是,在斋普尔车站,我习惯性地想抽烟,没等点火,一个印度小伙很有礼貌地提醒我“excuse me,no smoking”。后来几天的行程,我发现在不同车站的站台上真的没有人抽烟。</h3><div> 您相信这个以脏乱差闻名的国度,车站站台上会极少人抽烟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div> <h3>  尽管一趟列车各个等级的车厢差别极大,但在等待中,众生是平等的。只有在列车抵达那刻,阶层等级的差异暴露无遗:卧铺车厢的乘客可以雇请红马甲搬运行李,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地上车,而只买座票的乘客蜂拥而至自己的车厢,天朝春运一般拼命争取上车的希望。我曾很奇怪印度低阶层的乘客为什么不先从其他空旷的车厢上车再说、非得打破脑袋般挤在自己车厢的门口,等我发现不论哪个车站都是这种现象时,不得不归结于印度的“不可思议”,这种混乱中的规矩有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因为火车误点是常态,除非起点站,否则没谁敢踩着时间点赶火车。所以印度人习惯于很早就到站台等候,提早几个小时很常见,为什么站台上永远有满满当当候车的旅客,似乎就不难理解了。</h3> <h3>  在印度等过路车是令人焦灼的,太多的未知让身处异乡的我常常有种莫名的担心和不安。好在艳丽的纱丽、异域的风情往往在不经意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等待偶尔会变为一种期盼,甚至会带来一点有如冒险一般的兴奋。</h3> <h3>  站台的流动书摊。在印度12天,我曾很仔细地观察过印度人民用的手机,用智能手机的不多,对大多数印度人来说,也许是价格昂贵的缘故。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不会像天朝的国民一样,封闭在电子世界里,成为网络织就的“套中人”。</h3> <h3>  看惯了天朝的警察,一下见到荷枪实弹的印度阿SIR,不免觉得有点夸张,只是QJ犯多几个而已嘛,偷颗白菜也不至于拿炮轰哦!说实话,印度的治安没有传说中那么糟糕,有几个晚上我还专门大街小巷地乱串,令我惊奇的是,在乌代浦尔已是晚上11点多,巷口我还见到手持木棍的旅游警察在坚守岗位,差点感动得想喊一嗓子:同志们辛苦了!</h3> <h3>  哈哈,哥跑了N个国家,火车站卖链条锁的,印度还真是第一个! 看来,一觉醒来行李不翼而飞的传闻不是谣言。不过,等车的这个把小时,我发现这位老兄的生意并不咋地,半天也没人来照顾他的生意。想想自己,担心火车上一觉醒来脱下的鞋不见了,不远万里多带了一双布鞋,最后不得不视为累赘送给印度人民。误解和偏见真的比无知更可怕啊!</h3> <h3>  如果说,最关心天朝人民能不能春节回家的,是黄牛党。那么,在印度车站最“助人为乐”的无疑就是这些穿红马甲的挑夫。上车时,你拎着行李稍微慢一点,热情地红马甲马上上来嘘寒问暖“卖爱嗨批油?”下车时,车门刚打开,红马甲们见到您,像见到失散多年的亲人,就像迎接叶落归根的海外游子,恨不得立马把你的行李抢到手。哎,挣几个辛苦钱真是不容易!</h3> <h3>  站台上卖各种矿泉水、膨化食品的小摊。</h3> <h3>  站台上天真无邪的孩子。</h3> <h3>  长焦偷拍的蓝城火车站的站长。有意思的是,他很快发现了我的偷拍,一脸严肃地走出办公室,手头指着我的相机,口里快速地说着印度式英语。正当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看着显示屏自己的照片,突然笑得跟开水样的,“VERY NICE!”拉着我就进了他的办公室,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欣赏他的光辉形象。接下来,又摆出几个POSS让我拍了不算,还让我帮他的同事们拍。一不小心就谱写了中印人民友好的新篇章。</h3> <h3>  火车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随之也带来了相关的火车文化。上图,焦特布尔火车站摆放的火车头。中图,新德里火车站1号站台开设的火车主题纪念品商店。下图,油漆得很萌的火车车厢。</h3> <h3>  除了shatabdi(快速列车)外,印度的列车车厢等级分为只有座位的二等车厢(2ND CLASS)、无空调的卧铺车厢(SL)、再到有空调的卧铺车厢,而有空调的卧铺车厢又分为1AC/2AC/3AC三个等级。前两类我和小伙伴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尝试,而1AC太贵,所以我们的火车之旅定的都是2AC和3AC的车票,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有上中下铺,一个只有上下铺。我觉得比咱们天朝设计合理的是,它的边座是两个卧铺,下铺往两边打开就是座位。</h3><div> 别被我左下图吓着了,印度火车没有列车员室,车门边上有一排柜子,专门放乘客的毛毯。分发完毛毯后,柜门板放下就是一个可以睡觉的吊铺,清空的柜子也可以睡一个人。有想象力吧!</div> <h3>  每个车站都有这么个饮用水龙头,水源从哪里来,就只有天知道了!别的好奇的东东,我都想试试,唯独这个不敢。想想,在一个找厕所比找银行难的国度里拉肚子,后果不堪设想!往高处里说,这可是事关天朝国民形象、天朝大国荣誉的大事啊!</h3> <h3>  贴在站台告示栏上的本次列车卧铺车厢乘客名单。别看印度比咱少不了多少人,看它的火车票实名制真落到了实处,加上它无比强大的网上订票系统,带上打印出来的预订单就可以上车,让外国游客无比方便地解决买票难的困难。预订单上标明乘客姓名、护照号,所乘列车车次、列车名,火车出发车站、时间以及行程距离,一单在手,一目了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怎样找到订单上标明的车厢号!</h3><div> 坐印度火车最让人头痛的,就是车厢里没有广播,到哪里了、误点没有完全要靠自己猜测和把握,这对外国游客、尤其是中途下车的游客简直就是一场折磨。一次到瓦纳拉西、一次到焦特浦尔,我们幸好坐的是到终点站的车,傻乎乎地看着别人下车,直到整车厢的人快走光了,才意识到到站下车啦!</div> <h3>  这算不算印度式过铁路。</h3> <h3> 清晨,铁道道口等待的印度上班族。</h3> <h3>  沐浴着晨曦的小站,一掠而过,擦肩便是永远。</h3> <h3>  离开城市,沿途两边很快便是一望无边的原野。晨雾、炊烟、老牛、茅屋,这份贫瘠土地的嗟叹,让人感觉,不仅仅是地域地貌的变化,更像是时光的交替变迁。</h3> <h3>  看到这触目惊心的垃圾堆,除了感概生命力的顽强,我实在不想再看一眼。</h3> <h3>  本来,内心里极不愿把这张图发出来,可群众们批评我不能粉饰太平,必须有责任把真实全面的印度告诉大家。</h3><h3> 上图,传说中的露天公共厕所,简陋得和在墙角嘘嘘有什么区别,无非是多了几个隔断。</h3><div> 中图,咦,最右边这位印度兄弟在干什么,你阴暗的猜测是对的,嘘嘘嘛,这样的场景12天里,我在印度的城市乡村闹市看到过N次。所以,你不必奇怪有时印度空气中那莫名其妙的尿骚味,你们天朝还有雾霾呐!</div><div> 下图,也是最震撼的一张。去瓦纳拉西途中,火车进站前临时停车,我发现旁边铁轨上距离不等地蹲了一溜男女老少,定睛一看,天啊,小朋友,你随地拉粑粑,你妈妈知道吗?知道,她就蹲在我旁边!实在不好意思把这奇景全貌拍下来,就拍这个小朋友做代表吧!</div> <h3>  火车的临时停靠,无疑方便了英勇的、习惯于铁道游击队员般上下车的印度人民。</h3> <h3>  看到这张照片,你不难猜出我是怎样一个姿势拍摄:哈哈,抓住扶手,整个身体悬挂在车厢之外。当时,我拼命擦拭车门玻璃,想拍摄沿途弥漫晨雾的美景。没想到列车员拍拍我的肩膀,在火车行进间把车门打开,示意我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真是又一次大开眼界。</h3> <h3>  请原谅我没能拍出火车行进间的动感,从而体现印度人民的英勇无畏。我只能用文字分明地告诉您,上图中所有依靠车门的乘客,都是站在行进中火车的门口。而图中展示的印度列车车门锁就那么简单,只要你够威够力,谁都可以大胆尝试一把外挂的滋味。</h3><div> 不过需要郑重澄清的是:来印度前,就有朋友叮嘱我一定要拍一张火车顶上、车头两边挂满乘客的相片回来。此类相片我在网络上也见过,美其名曰“挂票”。到印度后,我从没遇见过这种壮观的奇景,请教印度人后才得知:这类场景只会出现在每隔12年举行的“大壶节”,在这个为期6个星期、印度教徒最神圣的朝圣庆典期间,全世界超过7000万,没错,是七千万的印度教徒从世界各地像候鸟迁徙一样来到恒河和亚穆纳河交汇点祭拜。</div><div> 哈哈,到时候,火车上挂多少人都不奇怪了!</div> <h3>  这就是传说印度火车中车速最快、票价最贵、服务最舒适的shatabdi(快速列车),座位比咱们高铁的一等座还宽敞,服务更是给了咱们一个惊喜。</h3> <h3>  认真查票的列车员和不停忙于端茶、送水、上饭的服务员。</h3> <h3>  帮我们订票的兄弟只是告诉我们,德里至阿姆利泽这趟车有免费车餐送,我们以为最多是送个加个菜的盒饭,没想到印度人民会用法式大餐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弄得咱惊喜连着惊喜。从上图左起,开车不久,先上了一个餐盘,全是小点心,算是下午茶吧。上图右,接下来,不到十分钟,帅哥服务员每人发一个印度馅饼。下图左,吃完零食、馅饼后,再每人发一个茶杯,每人送上一瓶小壶开水加助餐小法棍及黄油。没等嘴巴歇口气,图中的正餐来了,不够还可以要。最后,等我们满脸幸福、打着饱嗝、心满意足的时候,更加出乎意料的惊喜来了---两种口味的冰激凌。这哪是坐火车啊,加上刀叉,就是法餐啊!</h3><div> 哎,什么时候,咱也能在天朝的高铁上享受这种免费幸福的生活啊!<br></div> <h3>  车站、街头、小巷、神庙、古堡......与我檫肩而过的芸芸众生,那些在我镜头前留下微笑的印度百姓,给我乐天知命的感染和随遇而安的坦然。</h3><div> 我无法知道他们背后的人生故事,只记得在擦肩交集的瞬间,他们给过我的敬畏、温暖、善良和友好...... 让曾经误解、偏见的我无比惭愧。</div><div> 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因为懂得,学会慈悲!</div><div> 这不应该就是我们行走的意义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