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爷爷

我心霏翔

<h3>  我的爷爷祖籍泰安,1917年5月9日出生,1997年5月9日逝世。今天是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的日子。</h3><h3> 从伯父回忆爷爷的文章里,我看到了爷爷的早期简介。1946年3月参加工作,在官桥车站任村主任。1947年没有北撤,在本村做小生意。1948年淮海战役开始,在本村任支前委员。1949年在官桥镇当联防主任。1950年任官桥乡乡长,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个月后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76年,爷爷退休。</h3><h3> 爷爷一生坎坷,民国二年,跟随修建津浦铁路的工人来到官桥车站,从此定居下来。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家里的房子被国民党的部队征用,一家人被迫挤在地窖里。日本侵华期间,隔三差五进村扫荡,无恶不作。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奶奶讲鬼子是怎样欺侮村民的,村民又是如何跟鬼子周旋的。铁道游击队,炸火车,炸铁路就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的家乡。前几年大火的“抗战剧”,就是在离爷爷奶奶家不远的葫芦套基地拍摄的,许多情节场景看起来特别亲切熟悉。八路军攻打官桥车站,我的祖辈父辈经历了枪林弹雨,机智的大伯父还冒着生命危险从国军的库房抢出一摞煎饼。战事平息后,发现地窖里有三颗未爆炸的手榴弹,一家七口福大命大,幸免于难。</h3><h3> 解放了,终于可以过上太平的日子了,家里分了七亩地,爷爷衷心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爷爷长年在外工作,春耕秋收,都靠我那小脚的奶奶和乡亲们帮忙。奶奶属虎,是个特别麻利的老太太,三寸金莲,认识几个字,还当过妇女主任,早晚用盐刷牙,银色的头发从来一丝不乱。生于民国的奶奶,一年四季,一辈子都是对襟大褂,颜色不外乎黑白灰蓝,却优雅得不能再优雅。我小时候听她讲故事,新娘子出嫁凤冠霞帔,八抬大轿……</h3><h3> 爷爷是个不苟言笑的人,话不多,在当地却是德高望重。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请他主持。爷爷牵头修建了村里的敬老院,让孤寡老人有了避风养老的港湾。京沪铁路穿越村子,为方便村民出行,在他的倡议下修涵洞,平整路基。爷爷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自学成才,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苦练针灸,一根银针,救了不少人。记得有个景山大爷,就是被爷爷救活的,从此认爷爷为干爹。在北方农村,大年初一兴拜年 。爷爷奶奶早早就坐在堂屋,进来磕头的孩子络绎不绝,磕了就跑瓜子糖都不肯要。小小的我就在想,他们为啥都给爷爷奶奶磕头呢?后来我明白了,那是尊重。绝对的尊重。</h3><h3> 感谢我的爷爷奶奶,给了我童年的丰盈回忆。爷爷奶奶有五个孙子两个孙女,大一点的几乎都是在爷爷奶奶的“幼儿园”长大的,他用微薄的退休工资,帮补着孩子。那时爸爸在南方部队,我和弟弟寒暑假是必须回官桥去的。那是我的乐园,多少次梦归故里。</h3><h3> 爷爷退休后,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且不说看书遛鸟舞剑,单那个大花园就够他老人家忙活的。花园也是孩子们的天堂。月季绣球美人蕉木兰睡莲石榴腊梅七里香……尽情去想象,什么花都有。夏天的晚上,我会和堂姐采下最鲜亮的指甲花,磨碎,加明矾,抹在指甲上,扯几片肥大的葡萄叶小心裹上,让奶奶用线扎起来,第二天,收获的是美美指甲。我们那个时候就兴美甲,纯天然,自助,比现在花个百八十的美甲更满足。就连现在时髦的多肉植物,花园里也有,而且爷爷告诉我,掰下一片叶子,插在土里,它就能长大。瞧瞧,我的爷爷是多么前卫!爸爸退休后也喜欢照顾花花草草,干起活来就象个老农民。我也喜欢植物,面对植物,会非常平静和满足。冥冥之中我们都是跟爷爷学的!这也是一种传承吧。</h3><h3> 我爷爷奶奶一辈子没有冰箱,夏天把西瓜用井水泡了,午觉后,一边听着知了的叫声,一边啃着红瓤西瓜,奶奶在旁边给扇扇子,那是何等幸福。奶奶很节约,西瓜子收拾了,洗干净,晒在窗台上,等干了我们就可以嗑瓜子了。西瓜皮也不会浪费,爷爷会变魔术一样做成凉拌菜。</h3><h3> 也是夏天 ,我们会躺在院子里的大磨盘上数星星,那时的天空清澈,满天星星数不尽。我们会坐在葡萄架下打牌,会去树林里黏知了。把新鲜的小麦反复咀嚼成泡泡糖状的物质,贴在竹竿上,悄悄地趁知了不注意,黏住它。知了的品种也分好几种,我喜欢小号的,长得漂亮叫声大。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小树林里找蝉虫,就是从地下钻出来,艰难地往上爬,我们就抓了,爷爷奶奶炸给我们吃。现在,有时会在山东老家看见这道菜,我不敢再吃了。我们会荡爷爷做的简易秋千,推铁环,弹玻璃球,用柳枝做成口哨,当然还有小人书。想想那些美好时光,我们多幸福,现在的孩子除了补课就是电子产品,虚拟世界里沟通得不亦乐乎,小小年纪眼镜戴。可是光阴不复返。我们的爷爷,躺在大树下的旧藤椅上,戴着老花镜,一手拿着最便宜的烟,一手拿着书,我记得的是《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旁边摆着茶壶,泡着很yan的茶(浓茶,我不会写这个字,爷爷奶奶喜欢这样叫。)如果谁上火了,爷爷就会把他的茶热热的泡上一杯,放几勺白糖,看着我们喝了,说败火。小孩子不喜欢喝苦茶,想骗糖吃,有时也会装。傍晚,爷爷会给画眉鸟洗澡,在大盆里放满水,晒了一天的水,温温的,鸟笼子放进去,画眉鸟高高兴兴在里面扑腾,唱着歌。小鸟吃的食是爷爷精心炮制的,用小米加蛋黄蒸熟捻碎,真高级。</h3><h3> 我的童年就这样幸福地过着,爷爷是家里的大厨师,物资匮乏也会炮制各种美食。绿豆面条,凉粉,豇豆稀饭,炒干巴鱼,土豆丝,辣椒炖萝卜丁,煎豆腐……爷爷奶奶是过午不食的,天黑时就会给孩子们准备简单的吃头,泡把馓子,或者吃些烧饼。没有大鱼大肉,我们总是吃得很香。在孙子们都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蒸馒头就要蒸半天,一锅接一锅。记得有一年,二伯父回来探亲,带了条黑龙江的大马哈鱼,爷爷忙前忙后,我们几个大快朵颐。</h3><h3> 逢年过节,爷爷就大显身手,炸鱼炖肉炸山药,炒花生炒瓜子,打烟囱贴对联,那时,我妈妈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年夜饭,十几口人分两桌,儿孙满堂,热热闹闹,觥筹交错,那时爷爷奶奶最高兴的时刻。爷爷碰酒就脸红,也不怎么动筷子。奶奶倒是可以喝几口温热的酒。如果碰上下雪,那就太好了,跟着哥哥们放鞭炮,堆雪人,这时,腊梅开了,暗香涌动。守岁是例牌,小孩子熬不住了,西屋地铺倒头就睡。那时的我,无忧无虑,爷爷奶奶家就是我的乐园。爷爷奶奶从来没有给我们讲大道理,无意间提及的都是些朴素的,平实的小常识。比如: 食不言,夜不语;站如松,卧如钟;三岁看老;忠孝不能两全……我可爱的奶奶,手头没有几个钱防身,用大实话告诉孙女: 女人一定要有私房钱,哈哈!</h3><h3> 我的童年在1985年随军来到广州戛然而止。对爷爷奶奶的记忆就定格在了1985年。记得是1989年,1994年,1996年回去看了爷爷奶奶。这张彩色照片是94年我给爷爷奶奶拍的,也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彩色照片。亲爱的爷爷奶奶,您们在天堂还好吗?天空已经不像30年前清澈透亮,我不知道哪颗星星是您们?可是我知道您们能看见我们。</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 伯父的文章追忆爷爷不平凡的一生,一辈子立足基层,恪守共产党员的本色,为国家培养了三个优秀的儿子。洋洋洒洒数万字,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事情,甚为感慨。在爷爷弥留之际,我妈妈在病床前尽孝,二伯父在处理一个当年的重大突发事件,爸爸在参与香港回归的相关工作,这就是爷爷说的忠孝不能两全。爷爷告诉妈妈不要怕,简单交待了几句,驾鹤西去。家里没有电话,妈妈跑到村长家,进门先磕一个头,打电话给城里的大伯报信。后来就是儿孙从南北赶回去奔丧。</h3><h3> 泪流满面,到此为止。</h3><h3><br></h3><h3><br></h3><h3> 丽丽读二伯父堂姐文章有感,文笔拙劣,仅重拾记忆中的美好。</h3><h3> </h3><h3> 2017年5月9日于爷爷100周年诞辰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