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江西省吉安六中成立于1970年,首任校长是刘明昌,学校位于城南岔路口大队,四周都是农田,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偏僻地方,因为文革特殊时期,分配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生,这个不起眼的学校却藏龙卧虎,北大毕业教数学的项正清老师,北师大毕业的教历史郑译老师,中国科大毕业的楼云菊老师,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朱德源老师,华东师大化学系毕业的李克英老师,在人民大学工作过的贺浩民副校长,我们的数学老师刘昌燕、胡彼徳老师、还有语文教得特棒的刘海泉老师都是江西师范学院毕业的。连我们的外语老师熊老师是中山大学毕业,据说是国民党的翻译官。</h1> <h1>二楼第一间这是我们班的教室。当年刚刚恢复高考,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辅导我们,并且不收任何一分钱费用。校门口有一段田间小路,记得我们最害怕的是上晚自习,漆黑的小路旁,经常有摆放去世老表的灵棚。最让同学们感动的是有一天晚自习,班主任刘昌燕老师收到老父亲去世的加急电报,他强忍着悲痛,坚持给我们上完晚自习课才回家,这样德高望重的好老师,获得同学们的尊敬爱戴。毕业后三十年来同学们一直和他保持联系,在他生患重病期间都去看望他,去世后大部分同学们参加了他的追悼会。</h1> <h1>记得一楼还有个体育班,全部是男生,号称和尚班,身强体壮,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我们女生小心翼翼路过,身后会传来口哨声起哄声……</h1><h3></h3> <h1>学校的运动场和礼堂,记得当年我们是搬桌凳在礼堂参加全年级统考,然后按成绩分尖子班。</h1> <h1>学校简易的篮球场、办公楼、教工宿舍</h1> <h1>感谢学地质袁柳同学1985年夏天,拍摄下这些宝贵图片来,为我们这些六中学子留下永久的记忆。</h1> <h1>这是当年高二第一学期的成绩排名,上面有58个同学,好像是黄鹤林同学保留的。</h1> <h1>我们班宋粮勇和李爱华同学,高一突击二个多月,提前参加1978年高考,宋粮勇考了415分,破了吉安市的高考记录,录取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李爱华录取在上海铁道学院。他们两个属于时代骄子,学霸级人物。为我们学校争光了,他们俩的光荣史一直流传很多年。这张照片是1978年10月欢送他们上大学的合影。图片中坐在王兵校长旁边的15岁的毛头小子,两张稚气未泯的面容,如今两位同学都在美国硅谷工作。</h1> <h1>1978年父亲调地委工作,我到吉安一中参加转学考试,成绩不错,可以分配进一中的好班。母亲替我到六中办理转学手续,校长和班主任刘昌燕老师极力挽留。我当时的物理成绩比较好,作为全校唯一的女生参加全市物理竞赛。我们的物理老师楼云鞠老师还是个大姑娘,中国科大毕业的,人长的漂亮,书也教的非常好。可惜在我们高考前夕她考取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学校临时找了个校办工厂,从来没有教过书的工农兵大学生来教我们。关键时刻受我们爱戴的刘昌燕老师班主任职位被调换,让我们一时难适应,郁闷了很久。</h1> <h1>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宋粮勇给全班写的信,上面有一句是我在清华校园等待你们…可我们年龄小,不懂事贪玩,7月份高考,我们五个四月份还在疯疯癫癫排练节目,参加吉安市的五四青年节文艺表演。</h1> <h1>记得高考前夕,为了报复吴安江班长告发我们晚自习逃学之气,由我和高苹放哨,滴滴亲自拔气门芯,看见吴安江推着漏气的自行车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咱老百姓真那么爽啊,几十年后每次提起还那么捧腹大笑。</h1> <h1>这几张照片都是我们在老党校院内留下的。</h1> <h1>78年高考录取了40万人,但是到79年大学、中专分开报考,那年共有468.5万人参加高考,却只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1%。考试出的题十分的难,记得那年的化学题特别难,有一道电镀方面题目,让我云里雾里的看不懂无从下手,全市最好的化学成绩才79分,我的化学本来就弱,好像考了50左右,物理也不及格,那年我们学校26人参加高考只有郭天棋考取江西医学院和王建华考取江西中医学院,其余全部名落孙山。当年报考中专的康尚英、甘淑芬、考取吉安卫校,万美保、高玉根、易瑞根、杨少华考取赣州商业技校。那一年成为吉安六中的高考滑铁卢。</h1><h1><br></h1> <h1>学校的当时团委书记是陈志明,很多年后成为吉安市的副市长,吉安市政协主席。</h1><p class="ql-block"><br></p> <h1>王磊当年叫王春珠,小名滴滴。家住油泵厂,性格活跃,无所畏惧,嗓子亮。假小子性格,聪明活泼,学习比较好,贪玩鬼点子多,是我们班的快活宝。</h1> <h1>高苹,她们家三姐妹是余家河的三枝花。她妈妈是余家河小学校长,每当遇有不怀好意男生骚扰,我和滴滴总是拔刀相助。</h1> <h1>袁青和我即是同学又是党校邻居,她能歌善舞,课余爱画美人图,学习成绩一般。记得高考前夕模拟考试,我的成绩全校排名第八,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家长会上居然说我学习成绩不真实不如她,让妈妈臭骂我一顿。</h1> <h1>高金花,她弟弟叫高玉根,两兄妹都是我们同学,她是我们班长,年龄最大,人也朴实善良,学习成绩一般,一次意外水中救人,被评选为吉安地区学习雷峰标兵,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到处作报告,属于那个年代的楷模。</h1> <h1>这个毕业留言赋予那个年代的寓意,底下的签名也与众不同,让我猜测了好久,呵呵。高金花同学。</h1> <h1>梁仁芳出生教师世家,性情温顺,读书比较刻苦,属于老师喜欢的乖乖女类学生。我们后来同时考取吉安师专化学专业。</h1> <h1>赵雪萍是班上团支部书记,班上的老大姐,言语不多,成熟稳重。</h1> <h1>陈丽萍家住樟脑厂,个子小巧,性格开朗,江西省建材学校毕业,在市建设银行工作。可惜命运多舛,英年早逝。</h1> <h1>家住在油泵厂的胡毅敏,有一年她姑妈从香港来,带来一台黑白电视机,几件尼龙布花衬衫很多女生轮换穿着照相。记得贴在墙上的美女日历,让我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h1> <h1>宋粮勇父亲去世较早,家庭贫困。他高一时突击二个月,点着煤油灯考取清华大学,他绝对是个“传奇人物”。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家住油油泵厂的三位姑娘,坑坑洼洼的泥土上摸黑骑行几公里,跑他家敲窗解疑释惑。</h1> <h1>薛大远三线子弟,讲一口江浙吉安话,学习也比较好。属于班上的帅哥,头发微卷,鼻子勾勾,绰号美国佬。很多年后移民去了加拿大。我、梁仁芳和他都是河东大学毕业的。</h1> <h1>我们这些小姑娘等到会骑车了,也开始到同学家去窜门拜年了,每年我们从皮件厂开始一直窜到余家河。同学们的兄弟姐妹也基本上是同学,很多父母都是同一单位,即是同学又是邻居,彼此没有什么秘密。</h1> <h1>冬天我们跑线材厂、樟脑厂、油泵厂厂、水泥厂、钢厂去洗澡。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最有趣的事记得是去看露天电影了,早早吃好晚饭与同伴们勾肩搭背,跟着大人浩浩荡荡前往,看什么电影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同样一部电影在周围厂轮回放映,有时都看过三五回了,情节都滚瓜烂熟了,比如巜地道战》巜地雷战》巜闪闪的红星》巜南征北战》,很多时候又因为年小个矮,只有被迫去幕布背面看电影了,但这一点不影响我们看电影的高涨热情看。外国电影只能看朝鲜、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记得当时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使得我们流下了不少的泪水。我们党校有部大型投影仪,有次看日本电影《望乡》,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h1> <h1>那是物质匮乏的票证年代,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但是于我们却仍然是一个充满快乐的时代。</h1> <h1>那个年代玩得好,一般是三五成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有个性地成为所有学生的座右铭,那时的书包很轻,快乐却很多。</h1> <h1>这是我们最早的高一(1)班同学,除陈玲玲和金三秀,其他同学名字都记不清楚,当时的班主任是陆继强老师,话语不多,但我们都有点怕他。</h1> <h1>曾淑珍和陆继红</h1> <h1>1978年我们仨都十五岁,正是含苞欲放的年龄,身上穿着当年最流行的确凉花衣服,大家都面带微笑。明秀的皮肤白里透红,长的像朝鲜姑娘。其实我和明秀没有同过学,她和高萍初中同学又都是江苏老乡。她们俩玩的好,而明秀父亲是我妈妈银行的同事,那年她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也于早几年难产去世),留下四姐妹。明秀提前顶替参加工作,跟我妈妈学徒。那时我们仨常在一起玩,晚上我们还经常在明秀家打地铺。嘀嘀咕咕地,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现在是一点都想不起来了。</h1> <h1>30年后。2008年夏天,明秀从南京来看望老同学,明秀找出了当年的老照片,看着当年的我们,感觉日子过得有多快,时间真是把杀猪刀。于是我提议,按这照片的构图再拍一张照片以示纪念。可惜找不到当年的背景,我们仨只好以美陂古村祠堂为背景对着旧照片拍了新照。</h1> <h1>79年高中毕业后的白鹭洲菊展。</h1> <h1>我们班男同学比较老实本分,有点阴盛阳衰,滴滴给不少男同学取外号。嘞嘞、纽纽、小弟弟、多乳。。。。很多男同学都惧怕她。有些口碑不佳的体育老师也被取外号,为此高考前夕差点酿成一起乌龙事件。</h1> <h1>上大学后的男同学一个个西装革履,风度翩翩。</h1> <h1>尼子大衣、皮夹克、大背头,平时比较腼殿的袁柳还烫头发了,都是时尚男孩。</h1> <h1>越来越帅气了</h1> <h1>当了军官的朱虹捧着一本青年歌曲选,不知道唱的是哪一曲歌。</h1> <h1>那时六中的传统,男女同学都是单人单桌,没有什么同桌的你,更没有三八线,男女同学不讲话,基本上不敢正眼相看,相互不来往。到高中毕业很多年后,一些考取大学,在外当兵的、胆子大的男同学开始蠢蠢欲动了,过年时三五成群的开始往女同学家拜年了,一下子我们这些少男少女之间的柏林墙然轰倒塌。</h1> <h1>八三年甘淑芬、赵雪萍、左林、王林、郭天喜在工农兵电影院门口合影</h1> <h1>白鹭洲公园</h1> <h1>84年全市职工游泳比赛,第一名的袁青获热水瓶,第二名的肖蓉华获脸盆。</h1> <h1>八四年春天,同学们第一次组织去青原山春游。杨惠和康尚英在青原山精神病医院工作</h1> <h1>那个年代出行的交通工具,全部是自行车。</h1> <h1>记得一瓶劣质白酒喝得我们晕头转向,一对美女帅哥醉得上不了山。</h1> <h1>八四年夏天左伶为了去杭州见楼老师,左大侠胆大包天以购买耕牛为由,替在医学院读大学的郭天棋,在单位贷款二百元去杭州旅游,成为江西省第一个贷款旅游达人。</h1> <h1>当年在浙江省计划委员会工作的楼老师</h1> <h1>楼老师和李爱华、左林在杭州西湖。</h1> <h1>八五年夏天,袁柳从杭州工作回来探亲,几个少男少女相约在到青原山游玩。他还是那么腼惦,未出声脸先红。</h1> <h1>记得那天杨惠用煤油炉做的饭菜,晚上还在她的宿舍住了一宿。</h1> <h1>我刚刚从江浙黄山旅行归来,买了一身时尚衣裙。</h1> <h1>当年我们都是英俊少年,苗条淑女。</h1> <h1>八六年春节宋粮勇准备去美国留学,我们相聚在贮木场王林家。</h1> <h1>男女同学还是分开坐</h1> <h1>对面的女孩看过来</h1> <h1>笑得那么羞涩</h1> <h1>记不清什么事让我笑得那么肆无忌惮</h1> <h1>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酒楼茶馆KTV,二十多人在王林家相聚,包了很多水饺,不够还煮了几斤面条。</h1> <h1>不清楚是英雄爱美人,还是美人慕英雄。八六年春节吴安江和甘淑芬喜结良缘。</h1> <h1>这个闹新房的照片非常精彩,也非常珍贵,主持人居然是黄竟。</h1> <h1>二00四年夏天,宋粮勇带着美貌娇妻从美国归来。</h1> <h1>转眼我们不少同学的孩子也考取大学了。</h1> <h1>二00五年春节相聚广场</h1> <h1>同学们一个个事业有成。</h1> <h1>鲜花丛中的胡彼得老师</h1> <h1>他和刘昌燕老师不但数学教得好,还拉一手好琴,他拉手风琴和小提琴,刘昌燕拉大提琴。</h1><h3></h3> <h1>这是家住物资局的同学</h1> <h1>二00七年杨明秀从南京归来</h1> <h1>不少人曾经是六中79届的美女</h1> <h1>桩桩往事如烟云,最是难忘同学情。</h1> <h1>吴安江和甘淑芬是我们班唯一终成正果的一对夫妻。其余的纯属酒足饭饱的临时配对。</h1> <h1>迷惑的彼得</h1> <h1>李爱华不但是个学霸,摄影赛车书法样样了不起。还经常从美国回国跑马拉松,每次都从美国带两瓶茅台酒回来同学喝。</h1> <h1>当年的叫鸡公,如今的麦霸。</h1> <h1>万美保是校宣传队的,当年一声不吭的他,舞姿迷倒过不少少女之心。</h1> <h1>事隔多年,当年收到莫名其妙情书,今天终于水落石出,居然是滴滴的恶作剧。</h1> <h1>美籍华人PK华籍美人</h1> <h1>新余老王如今是我们班同学的御用名医,健康顾问。</h1> <h1>大家共同走过的一段青葱岁月,10年20年30年40年,同学聚会成了人生的盛宴。</h1><h1><br></h1> <h1>2009年三十周年,武功山上留下我们欢快的足迹。</h1> <h1>2011年相聚仙女湖</h1> <h1>自从有了微信,我们大部分同学每天在微信群问安、调侃。从08年开始,无论哪家有孩子升学、乔迁、结婚喜事,只需网上吆喝一声,不需要随礼,也不发请帖,只需带上嘴,带上美好祝福。这是2013年部分同学上三清山旅行的图片.</h1> <h1>30周年同学聚会我们回到母校,校名换了,曾经的教室校舍不见了,我们怀念学校的那段时光,更怀念的学生时代时无忧无虑的花季年华;同学之间纯粹的友谊。 </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