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十年坚守,无数次翻河越岭,独臂扛起千人安康职责,寒来暑往,他的病人在岁月的年轮里来了又去, 春去秋来, 他还在那村卫生室中默默坚守。他用毅力拓宽生命的宽度,潜心钻研,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成为坚守在偏远乡村的医疗主力!</h3><div> 张社军,男,汉族,1954年生,是金水源街道筹备组张李垌村卫生室的医生。1976年从事本村的医疗卫生工作,因故失去右手,造成终身残疾。自此他就刻苦学习,用左手写字、用左手扎针,并重新回到村卫生室工作。这位拥有四十年工作经验的独臂医生,身残志坚,凭着一颗大爱之心,每年出诊上百次,走遍村里的沟沟坎坎,靠着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在附近四邻八乡逐渐赢得良好的口碑,甚至周边的村民都慕名而来。 </div><div> 一次,他在大雪夜救了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李喜成说:“社军的服务态度确实不错,要是在大医院,人家指不定把咱支应到哪个科室,去做一串子检查呢!”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医院固然条件好,但是医疗费用高、诊疗程序复杂,让大部分村民望而却步。前来看病的乡亲们说起张社军,都称赞他:“别看人家社军手臂残疾不太好,但是人家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服务周到,而且在他这里看病花钱还少、见效快,他是个难得的好医生。”</div><div> 张社军的工作从1976年—1979年响应毛主席“预防为主”的号召,完成给正在干农活的村民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任务;再到为给乡里乡亲们提供更合理的低价用药,1988年9月,他进入区里办的西学中学习班,学习中医,用中草药给病人诊治疾病,白天去地里沟坡采集中草药,晚上进行中草药炮制;经过一系列的业务学习实践,达到多次救助生命高超医术,1986年的一个雨夜晚上,他正在村卫生室里给一个五岁的儿童输液时,患儿突然高烧,体温超过四十摄氏度并开始抽搐,当时村卫生室的条件差,他只靠针灸控制抽搐,那时还没有120救护车,村里只有一辆旧卡车,儿童病情十分危急,他就去大队喊来车子并陪同患儿到郑州市儿童医院。在路途中患儿又抽搐两次,他都用针灸控制住,并在医院陪患儿到天亮。一直看到患儿苏醒过来,挽救了一个5岁儿童的小生命。</div><div> 有一年,过元宵节的前两天,公社组织各大队戏曲会演,他也是第一次去看节目,刚坐下看节目不到五分钟就听到有人高喊我的名字,出来一看是本村的两个老头,气喘吁吁的说他的亲戚家在梅山山后村里,儿子得了急病,让我去给他看病,说实话当时心里有些犹豫,路程那么远,又不是本村的人,又是节日,但是反过来想想,要是自己有病去求别人也一样,自己有病心里都比较急,二话没说就跟着人家出诊去了。虽然牺牲了自己的节日欢聚时间,为了拯救病人是我最大的快乐......</div><div> 四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埋头苦干,立足于本职工作,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医者父母之心,对群众有热心、爱心、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做到24小时应诊制,时时急病人所急,时时想病人所想,时时痛病人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仔细诊查每一位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常规操作,做到“三查”“八对”避免医疗事故发生。</div><div> 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黑夜,下雨还是大雪,雷电还是大风,随叫随到,无怨无悔,有时一晚能看几例病人,能出几次夜诊,有时整夜整宿不能合眼,有时刚吃一口饭,又被病人叫去,特别是逢年过节更是吃不上一口饭,从没休过假日和星期天,有时出诊需要翻沟过河走十几里地的路程才能到病人家中,尤其是假节时还要出诊。也曾有人问:这么没夜没日的干,图的是什么?既没有高的收入,又没社会地位。他的回答就是,看到人民群众健健康康,就是一个医生尽到职责的回报,最大的快乐!虽然牺牲了个人的节日和个人的得失,我觉得非常值得,心里为了能救病人而有甜滋滋的味道! 正是他的这种仁心仁术,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2013年被二七区评为最美乡村医生。 </div><div><br></div><div>张社军大夫给学生开设健康课</div> <h3>张社军大夫给病人输水</h3> <h3>张社军大夫给老年人测量血压</h3> <h3>张大夫给病人把脉</h3> <h3>张大夫给村民上保健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