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胜境关位于富源县城东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称界关。老黑山南北纵贯100余千米,山势陡险,惟胜境关山势较低,而且有一条驿道通向贵州,所以这里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关隘。</h3><h3> </h3> <h3> 这是一个超大型的牌坊,是云南和贵州的交界地,兵家必夺,坊匾上书“滇南胜境”4个大字。</h3><h3> </h3> <h3> 胜境关是元代以来,中原内地入云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作“入滇第一关”,自元、明、清三个朝代以来,数百年间一直是由黔入滇的第一个重要关隘。</h3> <h3> </h3><div> 历史上不断在胜境关修建建筑物,历史名人填诗作赋,撰联勒碑,形成了滇南胜境坊、石虬亭、胜境驿、关隘城楼、石龙古寺、鬻琴碑、古驿道、古炮台、胜境公馆等组成的旅游胜地。</div> <h3> 自古入滇有三条路:灵关道(川西入滇)、五尺道又名石门道(昭通入滇)和胜境关。</h3> <h3><br></h3><div> 明朝初年大兵进军云南,1936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入滇,建国之初解放大军援助云南和平起义,都首先从这里通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盘江源流时曾云游至此,旷杨奇才杨升庵和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都曾在此登临挥毫…… </div> <h3> </h3><h3> 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故有“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神奇景观的说法,在这雄奇界关上,不仅有以天为界的牌坊,以气候为界的石狮子,而且还有以地为界的小溪,以色为界的泥土,这些都让人惊叹不已。</h3><h3> 这是由于东部从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原已经势疲力弱;西向从印度洋吹来的暧空气经过云南高原,也如强弩之末,形成气象学上所称的“昆明准静止锋”,这里正当锋面,所以东面多阴雨,西面多晴天。胜境关的界坊在研究滇黔两省的气象方面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h3><h3> </h3> <h3> 大自然造就了神奇的景观,也留下了一个优美、神奇的传说。</h3><h3> 建于明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的石虬亭。此亭原名“万里亭”,亭为四角重檐,16根主柱,高6.2米,宽5.6米。因战乱被烧毁,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复建,后人又复建亭前石龙,才更名“石虬亭”。只见亭前露出地表的石灰岩,不知是风化的缘故,还是在复建时有意留宝传奇,增添状如两条虬龙曲屈盘卧,栩栩如生。</h3><h3> </h3> <h3> 当地的民间传说说:很久很久以前,秀美如画的胜境关风景奇特秀丽,是一块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尽动四方仙客都想来此落脚,一条贵州雌龙变成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而一条云南雄龙变成一个潇洒漂亮,能歌善舞的小伙,他们不约而同地来此游玩,殊不知一见钟情,难舍难分。</h3><div> 但谁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都要把对方争取到自己家乡居住,他们互相劝说,都在讲自己家乡好,相劝中不知不觉鸡叫天明,俩人都无法返回仙境,只好双双变成一对如胶如漆的石龙,拥抱在一起,但各自却又把头转向自己的家乡,以寄托那难以割断的思乡之情。</div> <h3> 公元1706年10月,浙江钱塘的一位举人被派往云南平彝(今富源)县任知县,他一到任便是六年。这位知县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在任时致力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居、造福一方百姓。因此,他卸任离开平彝县时,百姓牵衣流涕,依依不舍,相送至胜境关外。后来,百姓又自愿捐银筹款,为他勒石立了一块缅怀其功德的遗爱碑,即后来的“鬻琴碑”。</h3><h3> </h3> <h3> 因此碑是为纪念这位清官廉吏的“堕泪碑”,亦被称为“香碑”。孙士寅鬻琴的动人故事见于《光绪平彝县志》、民国《平彝地志资料》等史籍。“孙士寅,字义宾,浙江钱塘乙卯举人。康熙四十五年履平,洁己爱民,弦歌雅化,有古遗风。琴鹤之外,别无相携。去任日,两袖清风,一肩行李。民思其德,为立鬻琴碑以高其风。”读罢这段文字,不禁令人十分感动,灵魂亦深受洗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