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沙头麻石老街

才见

<h3>  沙头,资江下游北岸的一座临江小镇。</h3><h3> 认识沙头,因为她是我去茈湖口刚参加工作时的必经之地——沙头轮渡,来往的车辆必须在两岸排队侯渡。</h3><h3> </h3> <h3>  今天上午有空漫步沙头镇上,繁华的街市没有吸引我的地方,决定去曾经时常路过的渡口看看,亦如去拜访一位久未相见的朋友。</h3> <h3>  在依稀的记忆中,沿老堤往东,看到了这块路碑,知道快到渡口了。</h3> <h3>  机器轰鸣,砂石堆积,车辆穿梭,配件满地……</h3><div> 与记忆里的和期盼的沙头轮渡口相差太远了:渡口的水泥路面沿堤向下,一直没入清清江水,大小车辆靠右依次停放,如果等渡的时间太久,有的司机、乘客走下车到码头边洗洗手,或上岸去商店买点东西或吃点小吃。</div> <h3>  对岸是小河口轮渡口,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仅仅只是一个渡口而已,没有北岸沙头轮渡口的热闹。</h3> <h3>  沙头轮渡口的岸边,就是沙头的老街。老街从渡口开始往西,延绵里多远。</h3> <h3>  一个人走在老街上,人去楼空,杂草丛生,没有一丁点往昔的生机与繁荣。</h3> <h3>  沙头市场,是我去过的最繁华与热闹的地方。因为我只是匆匆过客,和众多必经渡口的路人一样,过渡或等待过渡时上岸走走打发无聊的时间。现在都记不清,在沙头市场购买过什么。</h3> <h3>  从沙头市场往西,一条麻石铺设的街道把镇上所有的单位、商场、民居联在一起,承载几代湖乡沙头人的悠悠岁月。</h3> <h3>  石板还在,只是沉积了一层泥土,长满了杂草,但覆盖不了她的存在。</h3> <h3>  尽管如此,石板路还是显露出了它曾经的规模,可以想像原来的模样。</h3> <h3>  派出所,醒目的文字掩饰不住时代的烙印。“同志您好”倍感亲切,“热情服务”、“严格执法”一语道出为民办事的宗旨。</h3> <h3>  派出所的值班室</h3> <h3>  供销社,每个乡镇都有的商场,相当于现在的综合超市,一排柜台,一个服务员守一块阵地,打酒买酱油,副食百货,布匹劳保,包罗万象,应有尽有。</h3> <h3>  卫生院,完成了它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在被拆迁前,还发挥“余热”,为渔船遮风挡雨。</h3> <h3>  旅舍,想想应该和语文课本中《梁生宝买稻种》里描述的差不多吧——简朴、经济、实惠!</h3> <h3>  旅舍里一块剥落的服务牌</h3> <h3>  老木屋,一看就是有历史有故事的,可惜比砖瓦结构的房子塌落得更厉害。</h3> <h3>  做南货的工坊,俗称ǎo屋,雪枣、蛋糕、焦切、猫耳朵……,供销社里的南货都能实现自产自销。</h3> <h3>  摆渡码头,斜坡路面,单车板车独轮车,上上下下多方便。</h3> <h3>  麻石的阶梯码头,泊船靠岸,有没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h3> <h3>  大铁环,曾经拴过多少泊船,但拴不住资水悠悠带走的时光流逝。</h3> <h3>  看样子也是当年蛮威武的单位</h3> <h3>  武装部吗?这标语好霸气!</h3> <h3>  “为人民服务”</h3> <h3>  “提高警惕”</h3> <h3>  “保卫祖国”</h3> <h3>  又见一个当年算是大型的商场</h3> <h3>  烟囱、水塔,曾是老街、老镇繁华的标志,如今孤寂地站在原地,守一方故土,静观另一侧的兴旺!</h3> <h3>  水泥花格子,老楼房装饰的首选。</h3> <h3>  多少年了,这些水泥装饰花格依旧那么结实、美观!</h3> <h3>  老街的废墟上,除了各种杂草的蔓延、侵蚀,还有勤劳的老沙头人种的油菜、蔬菜!</h3> <h3>  这长势,是农田都种不出来的,因为它们生长的土地厚积了数代湖乡人的历史、民俗、风情!</h3> <h3>  人去楼空,似乎少了生机,但家禽的活动,又呈现了另一番生机!</h3> <h3>  老街真的老了,正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从记忆中删除;老街真的老了,已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将被泥草掩盖!</h3> <h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街将会消逝,新街正在欣欣向荣!</h3> <h3>  集中的联排民居!充分利用了宝贵的湖乡土地,经得起风的袭扰,免除了水的威胁。</h3> <h3>  国泰才能民安,安居才能乐业!</h3><h3> 把沙头老街深深留在记忆里,更祝沙头新镇明天更美好!</h3> <h3>后记:</h3><h3> 5月7日,寻访沙头老街,当晚选了一组图片,只配了部分文字,便搁置了一周的时间。</h3><h3> 5月11日,在株洲参会,原准备晚上漫步城市,因一场大风大雨而改变计划,便在酒店床头斜躺,一鼓作气补完了文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