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张合影照说起的美丽故事 我本一无所求,却满载而归

陶嘉 原创

<h3>第一张:3个人</h3> <h3>第二张:4个人</h3> <h3>先从第二张照片说起:从左至右是我,张煦,潘老师和邵晖。我们都住在巴黎,邵晖是我的南京大学校友,潘老师是巴黎大学教师,我们都是几十年的老巴黎了,过去彼此都没有来往,我和邵晖和潘老师认识时间才一年多,都是通过微信认识的,而我认识张煦是最后一个。</h3><h3><br /></h3><h3>这张照片摄于昨天,是张煦安排组织大家为我送行,我们在巴黎寒春的雨中,沿着中世纪以来至今还在的朝圣者们前往西班牙走的那条古道上(圣雅克大街)踏步走走停停,参观沿途的教堂, 古迹,名胜。。。同时为我的700人徒步跟踪声援团直播,这个声援团由两个群组成,成员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还有一个会说中文的法国朋友。</h3><h3><br /></h3><h3>那是什么原因我要徒步?走哪条路?为什么三位朋友要为我送行?为什么还会有声援团队?这个故事还要从我们今天4人巴黎漫步的组织者张煦女士2017年2月1日的朋友圈发布说起(如下):</h3> <h3>这是我去年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和读者朋友们互动,他们给我发来了许许多多的肺腑之言,这位无锡的退休长者写给我的言语,是最感动我的来言之一,我将永远珍藏。</h3> <h3>还有这位台湾的周姐写给我的感人话语。我15天步行途中写的步行日志看来打动了许多人,反过来读者朋友们(其中许许多多是陌生的朋友)也深深打动了我。</h3> <h3>去年本来是一场纯粹个人的步行旅行,想不到却走出如此一片情怀!</h3> <h3>这条从法国通往西班牙圣雅各,全长为1550公里的千年古道,去年第一程我走了15天350公里,今年第二程我打算继续接上去年停下的点走上一个月600公里,明年第三程也就是最后一程我将走完剩下的最后600公里,以下是我对这条朝圣之路的介绍:</h3> <h3>去年一路走来,与全世界的华人新老朋友互动,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我们一起成功地帮助了中国边远地区的35位穷困学童,而今年我有备而来,多亏了微信和美篇软件,我还没有出发就有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声援团,现有700多人组成,分为两个群, 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新老朋友。以下是他们的心声(节选):</h3> <h3>新朋友张明仁女士,凤凰卫视驻巴黎前首席记者,加入了我的群以她出色的文笔为本群增辉。</h3> <h3>我还请来了好友《光明日报》日内瓦记者站站长何农先生,他曾经在巴黎任职三年,又在布鲁塞尔和欧盟总部任职三年,阅人无数,文笔清新。</h3> <h3>群友的踊跃响应和热爱本群,对我是极大的鼓励。</h3> <h3>建立第一群后,500位群友彼此之间热情交流,24小时滚动。和我一样也住在巴黎的曹泽慧老师,在群里给我留言,让我深受感动!</h3> <h3>群友的反应,是对我最大的鞭策。</h3> <h3>定居加拿大凡凡老师和大树老师也是作家,有幸他们入群,并连续45天为我的每一篇步行日志写序。</h3><h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他们的公众号:</h3> <h3>群里还有我的南大校友,酷爱音乐,为了听一场巴赫的音乐会不惜从加拿大飞到德国的白泉。</h3> <h3>还有一年四季都在世界各处雪山冰川、悬崖峭壁上行走和攀岩的校友陆智勇,他给我们群里描述的在尼泊尔5000多米高原上的经历和图片让大家非常钦佩。</h3> <h3>群里还有其他高手如瑞士的摄影家思光念影,北大的才女鲁进女士,她也是美国大学的终生教授,教比较文化史,由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不一一仔细介绍,总而言之群里的名人高手不胜枚举,我将来还会有机会一一介绍。</h3> <h3>曹老师还约我见面,当面表达她的心意,于是我们相约昨天在巴黎见面,她还带来了她的闺蜜好友,一直&quot;潜水&quot;在我们同一个500人群里的群友&quot;可心&quot;,我们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时间不知不觉居然过去了3个小时。</h3> <h3>对我这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她们把她们一颗炽热的爱心交到我的手上,这是一种莫大的感动和荣誉!谢谢你们的信任、爱心和友谊!</h3> <h3>去年的一路上走来,发生了多少美好的故事,这是其中之一:</h3> <h3>这张就是本文标题提及的第一张合影照,我和新认识的朋友曹老师和可心见面后分手时刻的留影,看得出大家都非常高兴😊。她们两人都是湖南人,有着湖南人特有的热血和耿直。</h3> <h3>我的中学同学的感言,是啊,中华民族是真心善良的民族!</h3> <h3>一个陌生网友昨天加了我微信,二话没说就发给我红包和真诚留言:</h3> <h3>翻看到这位新朋友的微信,才明白了。谢谢您,尊敬的朋友!</h3> <h3>我4月24日创立的我第二次朝圣的跟踪群,短短五天时间,人员就达到500人, 成员来自世界各地,有许多朋友我从未和他们见过面,我不得不创立第二个群,几天后人员又达到两百多,我分身无术力不从心,不得不委托巴黎索邦大学的潘老师帮助我主持第二群的管理,我来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介绍一下潘老师的为人,先看一下下面这九张图:</h3> <h3>九张图片的介绍:我的朋友,旅居法国巴黎多年在巴黎索邦大学任职的潘老师,功德无量,多次前往里昂,帮一位当年在里昂中法大学勤工俭学的王先生的女儿找到了她20世纪初勤工俭学客死异乡的父亲的踪迹和墓地。女儿俞女士住在杭州,今年也82岁了,从小没有见过父亲,一辈子看着母亲(已去世)等待的父亲归国团聚未成,为了了却母亲和自己的心愿,今年年初求助于法国侨界,80年的心愿,在因特网发达的今天和里昂图书馆缜密细致的档案堆里, 潘先生2天就找到了下落,俞女士(随母姓)得知父亲的下落,悲喜交集,几个月后的今天,特意飞来法国祭拜父亲(也代表等待了一辈子的老母亲),潘先生亲自陪同前往,从里昂连续三日报道,感人至极:</h3><h3><br /></h3><h3>图1/2/3: "里昂中法大学,再次来到这座连接法中两国文化、友谊的"石库门"前。潘老师陪伴曾在此注册的中国留学生(王嘉騡)的女儿俞雅金女士及家属一行穿越时空,首次踏上法兰西的土地,参观先人曾学习、生活过的地方。</h3><h3><br /></h3><h3>图4/5/6 : 与父亲的第一次"相会",女儿等待了足足八十二年!今天终于实现了母亲的遗愿一波三折的寻亲之路...陪同里昂中法大学生(王嘉騡)的女儿俞雅金女士及家属一行在里昂"罗雅思"坟前祭拜先人。奉上一把故乡泥土,带回中国和母亲合葬,了却近百年前远度重洋,夫妻天各一方的乡思。 </h3><h3><br /></h3><h3>图7/8/9 :潘老师自己的当日感谢:"感动!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 Olivier 先生(他自己起的中文名字:雷橄榄)出差之前曾电邮通知我:已经把中国留学生王嘉騡的历史资料都准备妥当,以便其女儿俞雅金女士及家属查阅,了解先人当年在法国的生活、学习状况。Oliver 还特意复印了王同学1934年初在里昂中法大学的注册表,及照片特写,赠送给其女儿留念珍藏!今天陪俞女士一行来到图书馆,好大一个意外惊喜:Olivier 居然用中文留言!"</h3><h3><br /></h3><h3>注解:里昂中法大学将近100年来历届校长都向墓园付费才保护保留了这个墓地。</h3> <h3>能影响到年轻人,是我的初衷之一,看到这位蔡同学在群里发布的留言,我感到非常欣慰,薪火相传,代代不息。</h3> <h3>群里群外,天天爱心汹涌澎湃。</h3> <h3>朋友们的鼓励从世界的四面八方涌来,天天不断,这是一种何等的快乐和自豪!</h3> <h3>王家三姐妹再次积极参与。</h3> <h3>王家三姐妹再次积极参与。</h3> <h3>王家三姐妹</h3> <h3>一个没有见过面的南京大学学妹,让我感动不已(1/3)</h3> <h3>2/3</h3> <h3>3/3</h3> <h3>新老朋友们每天转发我的文章和呼吁,像播撒种子一样,把爱心传遍世界各地。我人还没有出发,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华人朋友加我微信:询问、参与、鼓励、支持、再转发文章。。。有很多人表示他们将来甚至很快也要走一走这条路。</h3> <h3>感谢巴黎老朋友的转发,她远在广州的老同学给我来信谈读后感,反过来也感动了我。敬佩这位前辈的远隔千山万水愿意助人为乐的爱心。(1/2)</h3> <h3>也很高兴认识他,这位尊敬的新朋友,我们早晚会在法国或者中国相见的 (2/2)</h3> <h3>美国注册的中国海外教育基金会(OCEF)义工朋友发布在朋友圈的话。</h3> <h3>远在香港的大学校友的呼吁,从去年到今年,像这样力挺帮助我的新老朋友,真的太多了,不胜枚举!谢谢你们大家!!把爱心传播到四面八方。</h3> <h3>素昧平生的瑞士朋友李女士,加了我微信后就献爱心:</h3> <h3>一位美国的群友,用最原始的方式向我表达支持:</h3> <h3>我每发布一篇美篇文章,都会有许多认识的和陌生的读者打赏,从4月24日建群以来,一天都没有停止过。</h3> <h3>今天早上群里又有感动发生,我从未见过面的大学校友,原来她也住在法国。</h3> <h3>又请来了新华社前记者,现住巴塞罗那的外交官夫人舒静女士和大家分享她的圣雅各朝圣之旅,她走的是西班牙境内的北方之路,沿着北部的海岸线走,景色十分秀丽的。</h3> <h3>最后,我想从今天读到的群里的舒静女士引申的吕芬的警句:&quot;我本一无所求, 却满载而归, 走完这条路后你成为它的一部分,它也成为你的一部分&quot;。</h3><h3><br /></h3><h3>这完全是我去年走完这条路至今深刻的体会,我获得的,岂是金钱可以买到?岂是人人都可获得?</h3><h3><br /></h3><h3>我的心,已经在路上,已经在向往那等待已久的比利牛斯山,我听到了比利牛斯的呼唤,我听到了西班牙的呼唤,我听到了圣雅各-孔波斯特拉的呼唤,我听到了天涯海角的呼唤。。。我很快将一步一步地如约而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陶嘉 2017年5月7日于 巴黎</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