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老村的炊烟</b></h3><div><b> 赵 黎</b></div><div><b> 中秋节刚过不久,思念故乡的情结突然打动着我,回一趟故乡,听一听母亲的唠叨,看一看村子里的人和事。</b></div><div><b> 我的家乡地处许昌鄢陵县大马镇太子岗村,鄢陵县是全国有名的花卉县, 天刚亮,我便离开平顶山,随着车子的前进,一进鄢陵县,沿途风景就不断在变换,路径掩映在各种花卉绿树的中间,厚重的绿色将我们包围,不时有多情的树枝伸到路径上来,像是要挽住游人的臂弯。这里的花树随遇而安,房屋间、道路旁、河塘边、原野里到处可见。树林里散发着清新的香气,不时地传来鸟儿的欢唱,令人神清气爽。 </b></div><div><b> 车一到老家太子岗村,我首先看到炊烟袅袅的在每家每户的屋顶上缭绕着升起,我也有很多年没有认真瞭望炊烟飘渺了,又见炊烟,它柔情曼妙的把我拉回到了很多年前。在岁月流逝中的很多往事,早已成过眼云烟,无痕的消散在四季轮回的风中,可老村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曾带给我很多的温暖和感动,却从没有离开过我的心底。 </b></div><div><b> 回首往事,看时光的长廊里,有多少冷暖能让自己感受和铭记呢?岁月慢慢沧桑了人生,世故染透了一路的年华。而记忆中,那炊烟里最美的一缕,却始终是母亲用疼爱和关怀,轻放在我心里深处的安暖。</b></div><div><b> 小时候,父亲在城市工作,很少回家,母亲是个特别能干的女人,家里地里全凭她一人。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而又贫穷的年代,总是能让全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在她的餐桌上,各色野菜做成的食物,变戏法一样的让人馋涎。长大之后,回想起来,时常佩服母亲的智慧, </b></div><div><b> 一到了春季,各种野花野菜,如雨后春笋,一天天茂盛起来。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野菜,而母亲却总是知道哪种能吃,哪种不能吃。一有空隙,不管是白天或晩上,瘦弱的母亲就下地釆菜,什么蒲公英,野艾,马齿菜,野苜蓿,扫帚苗、甘草等等,采回供我们兄妹四人生活。为采菜,田野里、河边边、池塘旁都留下了母亲无数的足迹。为此母亲摔倒过多少次,连母亲都记不得了,至今母亲的脚上还留有疤痕。</b></div> <h3><b> 我们兄妹四人特别喜欢吃母亲的马齿菜包子,一有空,母亲便去地里采回许多马齿菜,洗净,掺了几块豆腐和少许的粉条,斩成糜状,放了食盐,五香粉,调好了味道,母亲开始包包子,没有小麦面,包子皮都是杂面和成的,为了防止杂面皮会烂,母亲包一个就往冒着热气的蒸笼上放一个。只有这样,受了热的包子皮才会黏牢,馅儿才不会漏出来。还没等包子出锅,那诱人的野菜清香味,就从腾腾升起的蒸汽里弥漫开来,在空气中诱人的飘来飘去.......。</b></h3><div><b> 兄妹长大后,相继离开了老村,参加工作去了不同城市。母亲过惯了农村生活,在我们兄妹往的城市只住几天,就又回到我们老家住。</b></div><div><b> 离开母亲,在外多少个漂泊的日子,每每遇到艰难的时候,都会停下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回想那些艰难岁月里,回想母亲餐桌上的清香,我的心中,总会升起记忆里的袅袅炊烟,于是,孤独浮躁的心绪,便会慢慢被抚平,温情也会瞬间弥漫整个心灵。静心闭目,仿佛听到老家河水的声响,似小时候母亲哼出的摇篮曲,让人安然入眠。 </b></div><div><b> 一进到村里,看见九十一岁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早已等在家门口,脸上充满了期盼,看见我归来,脸上瞬间写满了喜悦。</b></div><div><b> 扶母亲一齐走进老宅院內,院中放着各式各样的许多家具,一座静静地躺在墙角的磨盘,烧火用的风箱,做饭的灶台,样样物件都诉说着小院的沧桑。几十年过去了,母亲的黑发換成了白发,小院依旧,母亲老矣。</b></div><div><b> 蒸笼上刚蒸好的热包子,散发着香气,弥漫开来,好似诉说着母亲的许多故事。包子依旧,母爱依旧。</b></div><div><b> 吃着母亲刚蒸好的包子,记忆撩拨着我的情感,又怀念起小时候。透过窗外落日的余晖,仿佛又看到灶台前,母亲忙碌的身影,像一部恒古隽永的老电影,在我脑海里慢慢回放,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如轻歌曼舞的画卷,成为我生命中最生动,最难忘的一笔。只因,那画卷里,有母亲的饭菜香,有母亲永远的爱意。</b></div><div><b> 常回家看看,看看老家缭绕的炊烟,因为炊烟里有我们年迈的父母……</b></div> <h3>作者简介</h3><div><br></div><div> 赵 黎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世界行河南委员会副主席。作家、评论家、文化学者,先后获过“牡丹奖” 、“全国文学乌金奖” 等奖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