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鹗 (学名:pandion haliaetus, 英文名:western osprey) 是鹰形目,鹗科的鸟类 ,又名鱼鹰、吃鱼鹰、鱼雕、鱼鸿、鱼江鸟。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分布遍于全世界,</h3> <h3> 雄鸟和雌鸟相似,体长约65厘米,上体深褐色,下体大部分纯白,建有巨大的巢,常常年复一年使用,用盘旋和急降的方法捕食水中的鱼。</h3> <h3> 鹗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目前无灭绝危机,受管制于国际贸易。</h3> <h3> 鹗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等地,尤其喜欢在山地森林中的河谷或有树木的水域地带,冬季也常到开阔无林地区的河流、水塘、水库地区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徒期间也常集成3~5只的小群,多在水面缓慢的低空飞行,有时也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息时多在水域的岸边、枯树或电杆上。性情机警,叫声响亮。</h3> <h3> 鹗主要以鱼类为食,有时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鸟类等其它小型陆栖动物。它的外侧脚趾能向后反转,使四趾变成两前两后,可以象钳子一样牢牢抓住鱼粘滑的身体,并把鱼的身体摆成与飞行方向一致,以减少空气阻力,然后飞到水域附近的树上、电杆、岩石上用利嘴撕裂后吞食。</h3> <h3> 鹗平时常在水面上空缓慢地煽动两翅成圆圈状飞行,两眼注视着水中的鱼类,在距离水面30~90米之间时,还能迅速的振动双翅,迎风悬停在空中,急速降到水面,钻进水中,伸出两只长脚将鱼抓起,一边溅起高高的水花,一边用双脚提着“战利品”腾空飞起,还在空中抖落着水珠,如同一个精神抖擞的“渔夫”一般。</h3> <h3> 鱼有时见到天空中有黑影落下,本能地向深水中逃走,鹗就会立即潜入水中捕猎,直到一米以下,水面上常常只留下一个翼尖。我国古人对于神态威猛、目光锐利的鹗极为推崇,将目四顾形容为“鹗视”或者“鹗顾”,把推荐贤人称为“鹗荐”,汉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写的《荐弥衡表》中还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来形容弥衡的才华出众。</h3> <h3> 鹗共分化为六个亚种,我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在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及东三省为夏候鸟,北京、河北、山东、山西为旅鸟,东南沿海地区及二广为冬候鸟,海南为留鸟。迁徒时间大致为春季于3月上旬到达东北繁殖地,9月中旬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徒。</h3> <h3> 鹗的繁殖期在我国南方通常为2~5月,在东北地区为5~8月。巢的使用年限很长,雄鸟和雌鸟共同参与营巢,每窝产卵2~3枚,偶尔多至4枚。雄鸟和雌鸟配对以后常常比翼双飞,鸣声不断,经专家考证,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中妇孺皆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象征爱情的“睢鸠”鸟,就是鹗,真是令人惊叹不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图片均在敦煌市境内拍摄,特别感谢敦煌及七里镇的鸟友们</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关注鸟类 热爱大自然</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闫慧荣 摄影</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