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序:成为环翠教师悦读坊坊主似乎理所当然,因此坊为我所建,说起来似乎怡笑大方又自然而然。当然,建坊是落实全区教师读书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受命于此,不敢怠慢。</h3><h3> 当三十多位来自学校的种子读书教师进入坊内,我忽地有些心虚,底气严重不足,绝对真实的感受。</h3><h3> “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将珍藏许久的一本专业书籍----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投入坊内,开启了坊内第一本必读书目之旅……</h3><h3><br></h3><h3><br></h3> <h3> 先理理泰勒其人其事,有个清晰的脉络。</h3><h3> 1902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21年,在独立学院获文学学位,任教中学一年, 然后去内布拉斯加大学攻读。</h3><h3> 192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h3><h3> 1927年,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康茨,贾德,查特斯等。</h3><h3> 1922年到1953年,他先后在四所大学任教,任职芝加加哥大学教育系主任,大学主考,社会科学院院长等。</h3><h3> 1953年到1967年退休,在加利福尼亚斯丹福大学创建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任主任。</h3> <h3> 泰勒的确定教育目标的模式(三个来源,两把筛子)及组织学习经验的3项准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h3> <h3> 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动性!</h3><h3> 泰勒对杜威的观点作了进一步阐发: </h3><h3> 真正的教育,是在受学生控制的因素,一学生无法控制的因素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环境。</h3><h3> 理想的学习在于学生能够识别出自己在学习情境中必须顺应的因素,以及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予以控制的其他因素。<br></h3><h3> 泰勒强调,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积极能动的有目的的人。</h3> <h3> 泰勒强调学生的校外学习。在他看来,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将来能建设性地参与社会,并使它们习得必备的知识、技能,以便为社会和个人的完善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h3> <h3> 泰勒呼吁,重建整个教育环境!</h3><h3> 如何改善整个教育环境?泰勒认为,第一,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第二,加强校外课程;第三,帮助学生应付校外环境。</h3> <h3> 泰勒确定了目标的三个来源,一、对学生的研究,二、对社会生活的研究,三、学科专家的建议。</h3> <h3> 泰勒认为,课程是学校为达到其教育目的而设计并指导的学生所有的学习。</h3><h3> 泰勒课程编制过程模式:确定教育目标一一选择学习经验一一组织学习经验一一评价学习结果。</h3> <h3> 泰勒课程原理对其他大家的影响深刻。</h3> <h3> 师承泰勒的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在我们的课改中找到影子。</h3> <h3> 前面部分应算序言或引言,从这里开始进入本书的主要部分。</h3> <h3> 直击第一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h3><h3>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是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h3><h3>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思维和情感。</h3> <h3> 如何了解学生的现状?</h3><h3> 以健康研究为例: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有关健康的各种习惯;2.现有的健康知识以及对各种事实都误解;3.对个人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他人健康的职责所持的态度;4.对进一步学习有关健康这一领域的知识的兴趣。</h3><h3> 这类调查可以提供有关学龄儿童健康方面的现状的大量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某组理想常模加以比较,以便确定一些重大的差距。据此,提出相应的教育目标。</h3> <h3> 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以艺术为例:</h3><h3> 艺术的五大功能:一、在扩展学生知觉的范围;二、通过提供语言媒介之外的另一种沟通媒介,来澄清观念和感情;三、个人整合;四、形成兴趣与价值观;五、培养专门的能力。</h3> <h3> 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式陈述教育目标,即教育目标的陈述,都应该是陈述学生发生的变化。和我们近几年初中生生命化课堂中目标的叙写,是完全吻合的。</h3> <h3> 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通过学习者所具有的经验而发生的,就是说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对他所处的环境作出反应而产生的。</h3> <h3> 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有五项,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以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h3> <h3> 以“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为例,来说明有助于达到各种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思维,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包括归纳思维、逻辑思维、演绎思维。</h3> <h3> 当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无法立即回答的时候,更有可能引导他们从事各种类型的思维。重要的是,使教学情境能激发这种行为的发生。</h3> <h3> 当学生正在获得解决问题的最初经验时,我们必须把情境构建得使学生能看出并遵循思维。</h3> <h3> 只有把信息看作是功能性的东西,即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或有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再来目标才具重要性。目前为传通信息而提供的学习经验是不恰当的,有五大缺陷。</h3> <h3> 当信息是某些事物(尤其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时,信息就在这样一些学习经验中显现。</h3> <h3> 态度对行为一一也就是外显行为一一有强烈的影响,而且对个人所选择的满意事物和价值的种类也有强烈的影响。</h3> <h3> 兴趣既与目的有关,又与手段有关。</h3> <h3> 探讨学习经验的组织时,我们可以“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这两个角度来考察学习经验的组织之间的关系。</h3> <h3> 组织的结构在最高层次上,可以有四种要素组成:具体的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一种完全未加分化的结构,就是把整个教学计划作为一个单元来处理。</h3> <h3> 独立的学科、学期学年的独立学程、独立的课,都会增加连续性、顺序性的难度,从而使纵向组织不大可能发生。</h3> <h3> 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要求学生运用在学校所学的那种类似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境的内容,往往有助于消除各种科目之间的界限。这种观点也是主张采用广泛的组合,而不是主张采用很狭隘的单元。</h3> <h3> 在勾划所提出的学习经验时,不仅非常需要考虑与这个单元的组织原则有内在联系的学习经验,而且还要照顾到这个年级中每一个学生具有的各种不同的兴趣与需要,并且也要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经验,激发他们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防止出现厌倦。</h3> <h3> 评价是查明已形成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同时评价过程总是包括的鉴别计划的长处和短处。这有助于检核已组织和已编制的教学计划的基本假设的效度;同时也检核了特定的手段一一也就是教师和用于实施教学计划的其他条件的有效性。 </h3> <h3> 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只有两次评估是不够的,因为有些要达到的目标,可能在教学计划进行期间达到了,但接着又很快就消失了或遗忘了。所以为了对学习的持久性做某种估计还需要再做一次评价。</h3><h3><br></h3> <h3> 评价过程是从教育计划的目标着手的,由于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实现的怎样,所以评价的程序需要得到每一个主要教育目标所隐含的每一种行为的证据。</h3> <h3> 课程编制者会发现:有些现行的评价手段,非常适合用于某些教育目标;另一些现行的评价手段,可能需要做出些修改,才能适用某些教育目标;还有一些教育目标,没有适当的现成评价手段可供使用。</h3> <h3> 对一个人的评估应是分析性评估,而不是用一个单一的分数做结论。所以我们的准则是:客观性+信度+效度。</h3> <h3>泰勒对老师为什么要参与课程编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h3> <h3>在本书的附录中,泰勒又对这部书的内容做了系统梳理与说明。</h3> <h3> 至此,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已全部阅读完。收获是有的,但很肤浅。</h3><h3>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仅仅是第一遍,接下来我会重读这本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