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之城一石河子新貌

天涯散人〈张卫亚〉

<h3>王震将军铜像和军垦博物馆(博物馆一即1950年所建22兵团司令部,仍保持原址原外观)。</h3> <h3>军垦博物馆对面一老军垦广场。</h3> <h3>王震将军铜像 。 </h3> <h3>王震将军生平介绍</h3> <h3>  军垦第一犁铜像。</h3><h3> 兵团创立之初,驻疆部队战士(第一代军垦人)在保卫边疆的同时,铸剑为犁,在一无所有的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向沙漠、戈壁、荒原开战,开垦良田,建设工厂,兴办商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仅做到了自给自足,还节衣缩食,大力支持地方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代表"。</h3> <h3>  国家革命一级文物一一第一代军垦战士补丁重重的军衣军裤。</h3> <h3>戈壁母亲铜像</h3> <h3>  这组铜像代表着献身军垦事业的三类女性一一当地少数民族妇女、1951至1952年的湖南和山东的女兵及后来支援兵团建设的全国各地女青年。</h3> <h3>  为了戍边稳边的千秋大业,解决驻疆部队十万官兵的安家问题成为当时的首要问题,安家才能立业嘛!当时以王震为首的新疆军政领导请示中央並得到支持和批准,从1951年到1954年先后招收湖南和山东两批女兵及一批山东女青年进疆,与官兵一起屯垦戍边,自由恋爱,喜结连理,诞生了一个个爱情故事,传承了一代代军垦基因。</h3> <h3>  那时的洞房是这样的。生活是艰苦的,爱情是甜美的,精神是富足的!</h3> <h3>  我们的哥哥姐姐们诞生在那个时代。他们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上课和学习的。</h3> <h3>  现在这些"戈壁母亲"都老了!有些已追随她们的爱侶离开了人世。她们和她们的爱人们为屯垦戍边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军垦基因世世代代传了下来!</h3> <h3> 她(他)们那代人在激情燃烧的年代,用激情燃烧的青春和生命,书写的激情燃烧的故事,永远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h3> <h3>  我母亲就是其中的一员一一1952年的山东女兵。看到吗?当中满头白发,笑的最灿烂的那个就是!</h3> <h3>无论石河子市增加了多少新的景观,军垦广场依然是石河子人的最爱、外地游客最多的地方。</h3> <h3>因为,它已成为新中国屯垦戍边史的象征,成为兵团军垦人的精神丰碑。</h3> <h3>广场夜景。</h3> <h3>八十年代,石河子就获得联合国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奖。又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的石河子更漂亮了!</h3> <h3>这个共和国新城的居民们过着幸福安祥的生活!</h3> <h3>兵团过去第一代的农用飞机。</h3> <h3>兵团航企局第二代飞机也已成为了历史。</h3> <h3>石河子人的现代生活。乌鲁木齐都难忘其项背。</h3> <h3> 辛勤的劳动者,用她辛勤的劳动,度过她的"五一"劳动节。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劳动者建设着、维护着这个军垦之城的美丽繁荣!</h3> <h3>石河子市雨后的傍晚和夜景。</h3> <h3>著名诗人艾青"文革"期间曾在石河子市生活工作多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赞颂兵团人、军垦事业和边疆风情的诗歌。</h3> <h3>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年轻的城》。</h3> <h3>2014年,石河子市被全国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