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庐山记》

边关军魂

<p>  最是庐山风景惹人醉,作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p><p>  庐山博物馆讲解员说了:“中国有名的文人都来过庐山,没来过庐山的文人也称不上什么文人”。霸气啊!</p><p><br></p><p>庐山又称“匡庐”,位于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庐山区内,在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圣地。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并且自古命名的山峰就多达171座,群峰间更是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p> <p>  百年不遇的奇景,在庐山领袖峰出现日晕景致。许多百岁老人都未听说过这一景观,实属罕见。</p><p><br></p><p>  庐山作为风景地,美不过武夷,奇不过黄山,险不过华山。与四川及西藏的雪山相比,更不是一个层次。但它深厚的历史人文沉积举世无双。尤其是现代国共两党与其相关的传奇,绝无仅有。</p><p><br></p><p>苏轼在临终时曾给小儿子苏过留下一首诗,这首诗首尾相同,却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p><p>此诗名为《庐山烟雨》,全文如下:</p><p>庐山烟雨浙江潮,</p><p>未至千般恨不消。</p><p>到得还来别无事,</p><p>庐山烟雨浙江潮。</p><p>苏轼晚年参禅已登堂入室,而这首《庐山烟雨》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一道偈子。</p><p><br></p><p>在诗歌中,他不提自己的为官经历,而是以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两处风景代指,既具禅意,又很唯美。</p><p>在他看来,庐山的烟雨,浙江的钱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见的美景,像许多人一样,他曾经对此充满了向往,若不能亲临观赏,想必会是一生的遗憾。</p><p>可是当他亲眼看到了迷蒙的庐山烟雨,壮阔的钱塘大潮,却发现也不过如此罢了。</p><p><br></p><p>不是庐山烟雨不够美,也不是浙江大潮不够壮观,只是心境不一样了。</p><p>苏轼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禄,几十年官场的起起伏伏,让他明白了: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看淡官场、观赏风景的好地方,庐山乃其一也!</p> <p class="ql-block">  庐山能名列“三山五岳”之中,胜在其人文特色。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确立了其文化名山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庐山还是宗教名山,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与其他名山不同的是,庐山还是政治名山,自1895年起,有英、俄、美、法等二十余国来此建别墅,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外国教堂、银行、商店、学校、医院,以及市政议会等。1937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几次上庐山,召开著名的庐山会议……历史风云早已远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识庐山真面目,就得多上几次庐山啊!时隔十年,为陪同事老康,再上庐山一游!</p> <h3>清晨的牯岭广场</h3><div> 不到庐山不知道,山顶上还有一个特色鲜明的小镇——牯岭镇。牯岭镇海拔1164米,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素有“云中山城”的美誉,是拥有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优秀生态旅游景区三块金字招牌的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牯岭镇东起庐山的三叠泉景区,南至汉阳峰景区,西到铁船峰、石门涧景区、北至小天池、大寨景区,面积46.6平方公里,海拔1116公尺,常住人口1.2万人。</div> <h3>  第二次来牯岭街心广场,再没看到那群广场鸽了!上次来时我的小女儿波波和鸽子玩得很开心。</h3> <p>牯岭是(Cooling)英文“冷态”的发音,是避暑胜地的本意。</p><p>晚上的牯岭街</p> <p class="ql-block">早晨的含鄱口</p><p class="ql-block">在石门前留影,这儿是观日出和赏月的好地方,希望老了后,在某个中秋之夜来赏月一次。</p> <h3>  含鄱口就是一个山口,视野开阔,天气好时可以看见鄱阳湖,</h3><div>当年苏轼可能也是站在这里,吟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div> <h3>  含鄱岭上有4处建筑。岭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门,坊中央镌有"含鄱口"字样,其左右分别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后山脊上有一伞顶圆亭,红柱绿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岭中部有一座雕梁鄱口画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林"藏"、"露"结合的特色,高高耸立在岭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显得格外和谐自然,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h3> <h3>  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当我在兴致勃勃地观看岭下风光,和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共鸣时,霎时间,薄薄的雾自湖中缓缓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大,转而变成白絮,变成云烟向山岗上涌来,忽然间,峰隐湖失,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白云好像伸手可触。含鄱口难怪享有“遨游乐境”的美誉。</h3> <h3>在含鄱口对面峰顶——犁头尖看日出</h3><div><br></div><div>庐山的日出和日落是伴随着云雾呈现,霞光万道,色彩斑斓,形成庐山绝妙的奇景,这必然会使你的庐山之旅终生难忘,日出与日落,朝夕争辉,交相辉映,让我们赞叹不已。</div> <h3>离开含鄱口,我们准备攀登五老峰。</h3> <h3>五老峰登峰门前留影。</h3> <h3>四峰峰顶远眺</h3><div><br></div><div> 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它根连鄱阳湖,峰尖触天,海拔1436米,虽高度略低于大汉阳峰,但其雄奇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全山形势最雄伟奇险之胜景。</div> <h3>《二上庐山有感》</h3><div>五老不改旧时容,</div><div>再登庐山意难平,</div><div>少年壮志未拿云,</div><div>尘海苍茫过眼空。</div><div>纷繁阅尽已中年,</div><div>峰顶挥手路途中。</div> <h3>李白为五老峰的题诗<br></h3> <h3>  主席庐山故居芦林一号——现为《庐山博物馆》。庭院枫叶渐黄。主席仅到过三次庐山,只有一次住在这里。</h3> <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最是钟爱名山大川,尤其是被称为“天下悠”的庐山,自古便深受文人墨客所青睐。庐山既有峰岭之奇绝,亦有山泉之清幽、更有云涛聚散、瀑布垂空,可谓钟灵毓秀。</p><p class="ql-block">  庐山,是唐宋以来诗人吟咏最多的山水胜地,这里的风景、佛道和隐逸文化,如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历代诗人纷至沓来,苏轼自然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宗教名士都曾登临庐山,留下诗、文、经书、甚至开院传道传学。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等诗家都曾题诗庐山。</p><p class="ql-block">据统计,自古至今共有1500余位诗人登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就连近代伟人登庐山时都忍不住写下“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豪放诗句。</p> <h3>  李白和苏轼都是几次上庐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很显然所描写的正是一个意象,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通过对于庐山的描写以此来摆明事实,讲出自己的道理来,这也正是两首诗所不同的地方。应当说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让人读了之后会立马想去庐山看那道瀑布。然而苏轼的诗则是使得我们读了之后,会立马陷入进深思中去,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两首诗两种不的境界,看看你更喜欢哪一首呢?显然毛主席是比较喜欢苏轼的诗的!</h3> <p>  公元1084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途径九江时,曾与友人参寥一同游庐山。面对庐山瑰丽的自然美景,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集理、景、情于一体的千古名作。那么苏轼这首诗中,究竟写了哪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呢?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这首《题西林壁》:</p><p>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 <p>  即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它是丘壑纵横、峰峦起伏,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它则又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旅游观看自然景物,就能体会到这种情景,也就是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自然景物也就各不相同,各有千秋。</p> <p>而上图李白给五老峰的题诗就显得普通平实一般了!</p><p>  苏轼在庐山去过的地方,包括以下这些景点:圆通寺、温泉、归宗寺、简寂观、慧日院、白鹤观、开先寺、漱玉亭、东林寺、西林寺、栖贤寺、三峡桥、李氏山房、朱砂蜂。</p><p> 这些地点,有的今天还能找到遗迹,而有的则早已踪迹全无。就连苏轼自己,第四次来到庐山,也感慨距他上一次来时,仅仅十八年,但开先寺和归宗寺已经“殆亡其半”了。</p><p> 除圆通寺、东林寺和西林寺在庐山的西北外,其他景点都在庐山的东南,即今天星子县境内。值得说明的是,在晚清以前,古人所说的庐山,就是这些地点。今天以庐山牯岭为主的山上景区,是清末才由外国人开发出来的别墅居住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庐山。</p><p> 西北的三个寺院,圆通寺在明末即已废弃,但东林和西林二寺今天依然香火旺盛;东南的寺院道观,至今还有零星建筑存在的,大概只有归宗寺和开先寺(今秀峰寺)了。不过,漱玉亭和三峡桥(今观音桥)今天依然保存完好,尤其是漱玉亭的摩崖石刻,依旧熠熠生辉;过了漱玉亭继续向山上攀登,大概1400米的山路,可以见到李白笔下的瀑布,遗憾的是,苏轼没有描写过此瀑布,不知他是否来过这里,也许他来过,只是因为已经有李白的题诗,自己就没有再写而已。</p> <p>  李白和苏轼,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牛人。牛到他们分别在诗词的领域成为牛一,其他人甘愿做牛三牛四,也没人愿意做牛二。</p><p>做牛人是要有资本的,既要有聪颖天资,还不能太过大器晚成,出名一定要赶早,万不可像杜甫那样,都死了好多年了才成了牛人,活着的日子,只好苦哈哈地过。</p><p>李白和苏轼,都是天资聪颖,年少成名,早早就走上了快牛道,这其中,天赋、努力、机遇都很重要,但对这二位最牛的牛人来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p><p>李白和苏轼,都是属牛的。</p> <p>  在庐山,苏轼和李白两个牛人的最大心灵相通之处,便是他们的眼里看见的不仅仅是一座山、一帘瀑,而是看见了芸芸众生的人生。不像我们这些俗人,要么脑残地在某棵树上刻下二百五到此一游,要么花痴地对着山谷大喊——</p><p>啊,庐山,你特么真是这么大的山,</p><p>啊,瀑布,你特么真是这么长的水。</p><p>青年的李白,看到的是人生的精彩和激荡,如银河绚烂,如瀑布飞腾,如紫烟浪漫。</p><p>中年的苏轼,看到的是人生的无常和无解。横看成岭侧成峰——你以为你的人生高大挺拔,换个角度看,却是塌膝窝脚,烂泥一滩。谁知道在秀美轮廓的暗影中,掩藏着怎样的悬崖,潜存着怎样的暗坑?你是达官贵人,你以为你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莫名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意志,就能让你回到解放前甚至天上地下;你是平头百姓,你想着就过好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凡日子,却有意想不到的东西让你孩子突然间无学可上,让你可怜的财富不知所踪,让你和家人相顾茫茫。这时,家庭、事业都成了迷局,你再去回味青年时的意气风发,自己都会送自己一声呵呵。</p><p>所以,只要你还没有摆脱人生这个奇怪的东东,就永远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不得不说,苏轼还是一个一级牛的哲学家。七百多年后,德国的叔本华才阐述出和苏轼相近的人生哲学。</p><p>但即便牛掰如此而且还豁达非常的苏轼,对人生,也只是看开了,却没办法看透——明知自己在迷局中,却走不出!</p><p>人生,谁也看不透,因为压根就没办法看透。这个奇怪的东东,最奇怪的地方,就是不管是青年的李白还是中年的苏轼,不管是飞流直下还是波澜不惊,都发现的一个共同点——</p><p>如梦如幻。</p><p>不管这梦幻是美轮美奂,还是虚无飘渺,或者,即便是美轮美奂,也一样是虚无缥缈,谁对它,都无能为力。</p><p>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p> <p>还是引用余光中先生的一句话:</p><p>如果我要出去游历山水,</p><p>我就要选苏轼和我一起去。</p><p>李白太放荡了,不负责任,</p><p>杜甫太苦哈哈了。</p><p>苏轼最好,他最有趣,</p><p>也是一个知心朋友。</p><p><br></p><p>庐山地质博物馆冰川时代精美石头(藏品)</p> <p>芦林一号的院子古木参天,鸟声清脆,非常幽静雅致。</p> <h3>芦林一号大门外就是芦林湖,也是牯岭住民的水源地。</h3> <h3>芦林湖,湖为人工堰塞湖,湖口建坝截水成湖。庐山顶上湖多有Lu字,或庐、芦、如。</h3> <h3>  走过芦林湖大坝,沿石阶曲径下行约20分钟,便到三宝树。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 苍劲偃盖,虬枝屈铁,不时传来松涛阵阵。夏日人行其间颇感凉爽,好像走进了天然氧吧。</h3><div><br></div><div> 三宝树是因三株特殊的古树而得名的,两棵柳杉,一棵银杏。银杏已有1600多年,两棵柳杉也600多年了。因这三树在黄龙寺山门前,有“庙堂之宝”的称誉,故名“三宝树”。</div><div><br></div><div>据树下巨岩上所刻“婆罗宝树, 僧昙诜手杆"十字来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昙诜为大林寺创始人,东林寺高僧慧远的弟子。</div><div>柳杉原名“婆罗”,是从西域引来的树种,银杏名为“白果”,为第四纪冰川的遗留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因为祖辈植树,孙辈才能结果,故名“公孙果”。三树凌空,高约四十米,粗约四人合抱。跨越千年银杏牵手柳杉很是感人。</div> <h3>黄龙古寺<br></h3> <h3>  庐山黄龙寺 坐落于玉屏峰麓,庐山之中;寺宇被“万山环抱,松杉碧绕”,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形同宝塔。二棵是柳杉,树龄600余年,一棵银杏,相传是晋代僧人释昙诜在此修持时栽种的,距今已有1600年。</h3><h3>沿游道前行到黄龙潭、乌龙潭景区。我们看到两潭相邻,各有千秋。</h3><h3>黄龙潭在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溪水穿绕石头而下,落入暗绿色的深潭;而乌龙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像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据介绍,乌龙潭是拍摄西游记水帘洞的外景场地。</h3> <h3>从三宝树景区右转有一个山路,有300多个的石阶,顺着石阶一直向山下前行,就可以看到黄龙潭瀑布了。</h3><div>黄龙潭幽深,清静,古木,绿树掩映,松竹青萃……在山道石阶的两侧还有古人题刻的词句。为黄龙谭添了点睛之笔!</div> <h3>乌龙潭</h3> <h3>电站大坝围起的人工湖水库留影</h3> <h3>电站大坝</h3> <h3>由电站大坝坐索道去石门涧景区的铁船峰</h3> <h3>铁船峰铁索桥</h3><div><br></div><div>龙首崖俯瞰铁船峰斜拉桥</div> <h3>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抗战前期的庐山别墅——美庐</h3><div><br></div> <p>  上海的“爱庐”、庐山的“美庐”和杭州的“澄庐”,是1949年前蒋介石、宋美龄的三大“行宫”,它们美仑美奂,各具特色,盛名远播。</p><p><br></p><p>庐山的别墅洋洋大观,“美庐”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与世纪风云紧密相联而名闻遐迩,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如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八一三”文告的出台,美国特史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这些历史事件,无不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p><p><br></p><p>“美庐”原名为12A,由英国西伊·阿·兰诺兹勋爵建造于1903年,1922年转让给赫莉女士。1934年赫莉又将它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它前临庐山牯岭东谷的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形如安乐椅,蒋介石夫妇非常喜爱这里恬静、秀美风光,视之为风水宝地。</p><p><br></p><p>  蒋手书美庐二字,这世间没有神,终究还是肉身凡人,两人的爱意永刻石上。</p> <p>  “美庐”为石木结构的英国卷廊式建筑,凝重自然、灵秀清美,由主楼(两层)和附楼(一层)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455平方米,建筑面积996平方米,而整个庭院占地4928平方米。经十字型长石阶,步通透式凉台,即可进入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的会客厅。紧邻会客厅的是宋美龄的卧室,居中是双人厅床,用英国优质木料制成,床左侧放置一圆形雕花梳妆台,方柜上摆设精致的象牙扇等物。二楼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客厅、卧室,办公室的斜对面是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的办公室兼卧室,左边分别建有凉台和阳台,宽敞舒适。而与主楼相连的附房建于1934年冬,采用封闭式内廊连为一体,外观为一排玻璃房,内部布局一侧为通道,一边是各自独立的餐厅、琴房、侍卫室等。</p><p><br></p><p>1948年8月,蒋介石和宋美龄在“美庐”居住了最后的10天,期间,蒋介石在庭院中一块天然裸露的石丘上亲笔写下“美庐”两字,下刻“中正题”,寓意为“宋美龄在庐山的美丽房子”。20世纪50年代庐山会议时,毛泽东也曾在这里居住。</p><p><br></p><p>  59年的夏天毛主席也是住美庐老蒋的别墅。按推算当时老蒋还在台湾,不知道听说这个会有怎样的感想?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潮流不进则退。</p> <h3>  进入室内是一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的会客厅。墙壁上挂着宋美龄不同时期的半身照片,以及蒋介石夫妇在“美庐”生活的部分照片。紧邻是当年“第一夫人”的卧室,室内陈设基本保持原貌。再过去就是展览厅, 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为“美庐”留存物品;二是国民政府要员们在“夏都”政治活动的历史照片及历史物品;三是牯岭历史风貌及三十年代所拍摄的庐山名胜照片。“美庐”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人文景观, 它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它演化出的历史轨迹与世纪风云紧密相联。“美庐”是纪录历史的真实载体。是唯一一栋国共二党最高领导人居住过的地方。在这里,我既看到了政治的冷酷,也有生活的温馨……令人浮想翩跹。</h3><div> 历史在这里沉思,游人在这里沉思!</div> <h3>第二天清晨我们踏上去如琴湖的林荫路</h3> <h3>  从牯岭街的街心公园出发沿大林路西行,便到如琴湖,因湖形如琴而得名。湖中有曲桥、亭榭、花径,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以白居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这是一个山中公园,园门有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门上为“花径”二字。园内有花径亭,亭中有“花径”二字刻石,相传为白居易所书。还有“景白亭”、“紫莉亭”、“花径人工湖”、“花展室”、“动物园”等诸景。园中遍植桃花和各种名花,白居易的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指此地。湖东大林路旁,有著名的冰川遗迹:“飞来石”。</h3> <h3>  如琴湖景区它始建于1961年,因湖旁原有"水声如琴"石刻,且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琵琶)而得名,又因湖傍花径,故亦称花径湖。"湖中有湖心岛,呈椭圆形。岛上有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岛四周苍松含翠,宛如一根碧绿的"项链"平铺在湖上。故名"如琴湖"。</h3> <h3>雾中的如琴湖<br></h3> <h3>  如琴湖利用西谷深洼,拦天桥上端谷口筑坝而成,湖与花径组合一体,成为丰姿幽雅的胜地。如琴湖建于1961年,面积十一万平方米,蓄水量为一百万立方米,浩浩荡荡又不失秀丽雅致。因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加之湖边的石上有古人刻的“如琴”二字,微妙的结合,更具深意,故名“如琴湖”。湖半边近靠花径园内,又叫“花径湖”。由于湖坐落在西谷,又称为“西湖”。</h3> <h3>秋天的如琴湖</h3> <h3>如琴湖的边上就是花径公园和锦绣谷的入口</h3> <h3>  一会儿就到了花径。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 花开山寺,咏留诗人,以白居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搁在城市,不过普通公园而已,但在深山,就显别致了。之所以来此,是因为白居易那个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正是这里。</h3> <h3>  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故后人称此地为“白司马花径”,并建造了“景白亭”。1988年在园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庆制作的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如琴湖形如提琴,故名,有曲桥通往湖心岛。花径公园中繁花似锦,亭台碑碣,曲径通幽,湖光山色,风景如画。</h3> <h3>  为纪念白居易在花径公园《题大林寺桃花》诗所盖的亭子——景白亭。</h3> <h3>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诗刻石前留影。唐朝当年的大林寺已经沉入如琴湖底。而文人和他的诗句留在人们心中,穿越时空成为历史记录。</h3> <h3>白草堂的白居易塑像</h3> <p>《夜雨》</p><p>唐·白居易</p><p>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p><p>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p><p>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p><p>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p><p>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p><p>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p><p>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p><p>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夜雨纷纷,忧思绵长,四十岁的白居易触景生情,想起那个让他深爱的女子(湘灵),提笔缓缓写下这首深情的诗。</p><p>彼时,白居易已经结婚,而湘灵远在天边,可即使如此,那个青梅竹马的伴侣,依然住在白居易的心中,从来也未曾忘记。</p><p>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万事万物,求而不得,最是痛苦。</p><p>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难以忘怀的人。</p><p>当岁月不再,时光流转之时,某一刻突然想起,让人泪流满面。</p><p>有些人不经常想起,却从未忘记。愿我们都能妥善保存心中的那个人,思念长存,明媚向前。</p> <h3>出花径公园去锦绣谷</h3> <h3>  位于锦绣谷中的天桥,其实有天无桥,也堪称庐山一奇。相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战败后率兵逃上庐山,慌不择路逃到此地,却见眼前悬崖峭壁,深不可测,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正在万分危急之时,刹那间金光闪耀,一条金龙从天而降,化作虹桥横跨悬崖两端,朱元璋绝处逢生,立即扬鞭跃马而过。待朱的兵马过桥脱险后,陈友谅尾追至桥头时,忽闻霹雳巨响,龙飞桥断,无影无踪,只好鸣金收兵。潜凡有诗:“盘岩对立冰川琢,维有残墩乍断桥。太祖借机抬圣驾,金龙传化上凌霄。”</h3> <h3>同事老康在天桥上留影<br></h3><div><br></div><div>途中的好运石</div> <p>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p> <h3>途中的谈判台——蒋介石和马歇尔在国共内战期间谈判协商处</h3> <h3>到仙人洞走一走,给游客带来仙气和福气。</h3><div><br></div><div> 仙人洞,位于庐山天池山西麓。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这里的飞岩可栖身,清泉可以洗心,俯视山外,白云茫茫,江流苍苍,颇有远离尘世的感觉。这里不仅是历来最为游人所喜爱的胜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div> <h3>  毛主席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度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作有所感悟,敬佩伟人的气魄和情怀。</h3> <h3>毛主席在仙人洞处看到的劲松之一<br></h3> <h3>  回味“暮色苍茫看劲松”意境的我!能否有能力在生活中“乱云飞渡”时保持“从容”姿态呢?这念头伴随我庐山行一路,但直到回家,仍然无解。毛主席有气势和气魄,但社会现实直到他去世仍然是糟糕不堪!想到这里我才有些释然!现世安稳,岁月无恙的代价太大了。如同庐山风云的平息一样,很难得!</h3> <h3>御碑亭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记念鄱阳湖大败陈友谅而出奇谋的周颠和尚建的碑亭。也是电影《庐山恋》男主和女主避雨发生爱情之地。</h3> <p>1959年夏的庐山会议,彭德怀的命运转折之地。</p><p>  著名庐山会议旧址。原来为国民党庐山剧场。59年的那场先纠左后反右的著名风波发生在这里,70年的林彪陈伯达的天才论也发生在此。和历史老师在一起,有幸免费补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p><p><br></p><p>庐山会议旧址是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建。耗资20万元。</p><p>新中国成立后更名“庐山人民大剧院”。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剧院大厅仍是当时“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仍然保持党的九届二中全会的原貌……</p> <p>  彭德怀(1898-1974),新中国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当年统兵百万,鏖战沙场,军令如山,威名行于千里之外。然而1959年庐山会议一封书,顿时蒙受千古奇冤。从此厄运降临,延至“文革”,遭受百般凌辱,在痛苦中结束了生命。</p> <p class="ql-block"> 庐山会议风云突变。作为党中央副主席、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他按照毛泽东的意图,对彭德怀也进行了批判,因此受人诟病。怎样客观评价庐山会议上的周恩来,是时至今天仍需研究的历史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场风暴的到来,是周恩来始料未及的。作为总理,他不能超然事外。此时,他既要研究解决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具体困难,又要投入思想认识问题上的激烈争论,其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周恩来的内心难以平静,或许他会想起毛泽东对“反冒进”的严厉批评,或许他会想起自己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的一次次检查,或许他想得最多的是“大跃进”以来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怎样利用这次会议予以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讨论彭德怀的信以及后来批评彭德怀的过程中,周恩来站在了毛泽东一边。尽管彭德怀信中的某些观点实际上与周恩来的看法相同或相近,但在毛泽东的态度已经非常明了的情况下,组织纪律性很强的周恩来,只能选择维护党的团结、维护毛泽东的威信。在这种情形下,要求一个人特别是像周恩来这样善于维护大局、讲究组织原则、且有高超政治智慧的人简单地站在毛泽东的对立面,那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周恩来的无知。对于当时的历史情形,后来邓小平有一段非常深刻而坦诚的论述,他说:“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当然,在那个条件下,真实情况是难于反对。”这才是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p> <h3>庐山国民党抗战纪念馆中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统计表</h3> <h3>  自西汉司马迁开始,二千余年来共有数百名文豪、政治大亨在庐山留下足迹,并为其写诗作赋。尤其是四、五十年前党内两次权力争斗,更是让这座名山染上了鲜艳的红色。<br></h3><div><br></div><div>可能正是如此厚重的人文积淀,尤其是其红色的背景,</div> <h3>毛泽东诗词七律登庐山 </h3><div> 1959.7.1</div><div>   七律·登庐山</div><div>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div><div>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div><div>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div><div>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园里可耕田。</div> <h3>庐山三叠泉</h3><div><br></div><div> 李白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在此处最为贴切。</div><div> 另有诗赞曰:铁壁长峰穿入天,瑶池插破圣泉冲,飞旋叠耀三千界,怒洒凡尘震谷川。</div><div> 实景感观三叠泉,归来不用再赏瀑。</div> <h3>  没人的照片是风景,有人的照片是回忆,九江、庐山之旅结束了,沿途的佳景够人所迷,够人回味,感恩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h3> <h3>回九江大巴拍的,远方山脉就是庐山。</h3><h3>愿远行人都能看见最美的风景</h3><div>愿归来者都能留下最美的回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