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依恋 艺苑情思】

洪学

<h3>二0一团首届文艺宣传队合影</h3> <h3>二0一团第二届文艺宣传队合影</h3> <h3>二0一团第三届文艺宣传队合影</h3> <h3>二0一团第四届文艺宣传队合影</h3> <h3>部队首长对宣传队的建设十分关心。为了使宣传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创作和排练,专门联系了涪陵北岩寺的“九院”(六机部第九设计院)的一幢二层小楼。从1968年10月到1974年5月,宣传队在那儿一呆就是7个年头,直到1974年5月宣传队随部队移防迁往辽阳,至今己整整43年了。😝 时光茬苒,岁月如歌。战友们,你还记得那难忘的岁月,那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吗?涪陵,北岩寺,“九院”。……我们再去看看她们吧!</h3> <h3>涪陵,位于长江和乌江交汇处,是“千里乌江第一城”,有名的“榨菜之乡”。1998年重庆成直辖市后,涪陵划归重庆市,设涪陵区。随着长江三峽大埧的修建,长江水位的升高,涪陵沿江的老城区全部淹入水中,后又在城南重新規划建设了一座新兴的涪陵城。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涪陵真正变成了美丽的江城。</h3> <h3>  涪陵沿江的美丽夜景</h3> <h3>长江和乌江是涪陵重要的交通通道,从长江上游城市到下游各大城市的客、货巨轮忙碌的穿梭在滚滚长江的航道上,成为长江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h3> <h3>老战友们,你还记得你去看过的涪陵长江中的白鹤梁吗?“白鹤梁”又叫“白鹤石魚”,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白鹤石鱼”始建于公元前763年,有题刻(石刻)165段,3万余字,每年12~次年3月长江水枯时才露出水面,“白鹤梁”是涪陵有名的一大景点。随看长江三峽大埧的修建,2006年三峽大埧蓄水提高至175米,涪陵“白鹤梁”全部淹入水下4O米处。(今后再也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白鹤梁”了,原题刻图集珍藏在“涪陵水上博物馆”)</h3> <h3>亲,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长江与乌江交汇处。位置没有变,但内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乌江大桥飞渡乌江南北,天堑变通途。两岸高楼大厦林立,一派繁荣的景象。</h3> <h3>这是我们常乘渡船到“九院”去的渡船码头,如今已经大变样了,以前简陋的木质机动渡船,現在巳被漂亮的小客船代替。长江对岸就是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一“北岩寺”、“九院”。建起了渡江小码头,江边修起了小公路,北岩寺小山顶上修起了小亭子,修起了上山索道,是一个风景游览景点。“九院”半山腰一带修建了不少的建筑,还有东南方向的涪陵榨菜厂。<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 <h3>“榨菜之乡”名不虚传,当地老百姓家家种植“青菜头”,满山遍野一望无涯。到了收获季节,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乡亲们个个脸上都露出了丰收的喜悦。</h3> <h3>经过工人们的辛勤劳动,香脆可口的涪陵“乌江牌”榨菜就这样生产出来了。</h3> <h3>亲,这就是当年宣传队住的小楼旁边的几棵硕果累累的桂圆(龙眼)树。你还记得吗?在树荫下背台词,练乐器。桂圆树旁还有一块篮球场,是我们早上出操、练基本功和排练的场地。……还有好多好多的故事,待你慢慢回忆。😝 时光茬苒,岁月如歌。转眼间离开这里不觉已经40多年了,当年“亮伙子”(马荣的口头惮)、还有女解放軍叔叔(农村小孩叫的)们,如今都怎样了?变老了吗?还是当年的小帅哥、小靚妹吗?</h3> <h3>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伴们,如今都已是年过花甲乃至古稀老人了。虽然他们芳容不再有,颜值大降低,但是,他们的心态永遠是年轻的,退休后仍活跃在各种“舞台”上。他们的歌声还是那样甜润,舞姿还是那样优美,专业特长尽显无遗,不愧是经过文艺宣传队正規训练出来的“真八路”。不信,你看看!</h3> <h3>原二0一团宣传队部分队员参加了2017年4月8日二0一团潼南战友会。前排左起:李康 继勤 遠桂 后排左起:景宇 永春 刘忠 洪科 志祥</h3><h3> </h3> <h3>参加2 017年4月15日二0一团卫生队战友联谊会时的合影</h3> <h3>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二O一團曾經是我們夢想起飛的地方,在這裏,我們扛過槍、流過汗,有過艱辛,也有過歡樂。我們把青春和才華奉獻給了部隊,履行了一個軍人神聖的職責。“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們懷著留戀之情脫下了戎裝,離開了部隊,但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青春無悔”。今天,我們都是知天命、年過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了,讓我們懷著十分留戀之情,再簡要回顧一下二O一團的歷史吧!</h3> <h3>基建工程兵201团(大队)自1968年8月由原建工部二局一公司整编为基建工程兵二十一支队二0一团,到1983年9月又由部队改编为企业(中建八局一公司)。在18年的軍旅生涯中,始终坚持基建工程兵“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建軍方针,南征北战,投身三线,会战辽化,转战全国各地。发扬中国建筑工人的优良传统和人民解放軍的过硬作风,承建了一大批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被誉为南征北战的铁軍,重点建设的先锋。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筆。</h3> <h3>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軍建设的根本。图为部队的政治教育课</h3> <h3>部队始终坚持“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基建工程兵建軍方针,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图为部队进行軍事训练</h3> <h3>部队官兵共同高唱&lt;&lt;基建工程兵之歌&gt;&gt;</h3> <h3>  重視宣传文化工作,全面加强部队建设。自1968年起,201团先后成立了5届文艺宣传队(至1974年5月解散)。宣传队队员绝大多数来自基层连队,每届20余人,先后有80余人次参加过团宣传队。宣传队坚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先后自编自演了近百个文娱节目,为基层连队、各级机关、兄弟部队以及工矿、农村演出100余場,深受广大覌众欢迎。201团宣传队的组建,既为连队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又密切了軍政、軍民关系,为部队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貢献。</h3> <h3>从1968年起,201团承建了国家六机部432厂的建设任务。该工程为大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1968年开工,1976年全部竣工,20世纪60年代后期扩建为内河船舶工厂。该厂坐落在长江与乌江交汇的四川省涪陵县(现为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厂址依山伴江。这个工程的建设是201团成立后全团集中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工程(第二个“里程碑”工程是“辽化”工程)。</h3> <h3>根据国务院、中央軍委的决定,从1973年开始,基建工程兵西安指挥所所属211团、221团以及21支队所属201团、207团、208团5个团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向东北辽宁省辽阳市集结,参加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的建设。</h3> <h3> </h3><h3>“辽化”即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是毛主席周总理親自审定的中国第一套大乙烯工程项目。厂址选定在辽宁省辽阳市兰家区早饭屯、杏花村等的浅山农地区域。国家投资24亿元,是当时以石脑油为基本原料、以引进法国装置为主、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国最大的化工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同类型的最大的企业,该工程1973年开工,1982年全部竣工。</h3> <h3>根据国务院、中央軍委的决定,1983年9月19日下午3时,基建工程兵22支队撤销改编大会在济南市文化东路4号22支队礼堂举行。从即日起,撤销22支队及所属201团等单位的番号,历时18年,正式退出中国人民解放軍序列,由部队集体改编的中建八局及中建八局一公司等单位正式成立。</h3> <h3>新的起点 新的目标 遠航从这里启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