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地名——扈屿的随想

叶育新

<h3>我的老家在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村里村,原来属于祥谦公社扈屿大队村里联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祥谦公社更名为祥谦镇,并分出青口镇,而扈屿大队则分出村里联队,改名为村里村,村里村的主要居住人口为叶姓,而扈屿大队总部所在地是与村里村相邻的另一个村落,也是以叶姓人口为主,则改名为沪屿村。</h3> <h3>‘’扈屿‘’的写法为什么演变成‘’沪屿‘’还有原因,据说是当年负责大队文书的人因为经常要填写表格和报告,嫌原来的‘’扈‘’字笔画太多不好写,随手改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同音字‘’沪‘’字来替代。因为这些表格都是上报乡镇和县级政府,所以久而久之就被认可,从此登堂入室,出现在政府官方文件、门牌号和户口本等文本中。反而倒是原来的正名‘’扈屿‘’从此淡出视野,几乎被世人所遗忘。</h3> <h3>最近二十几年来,随着东南汽车城的落地和项目发展,老家的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田园风光已经很难看见,城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热闹繁华程度和福州的一些城乡结合部已没有太多区别。</h3> <h3>听老家的村支书说,最近村里正酝酿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将现在叶氏为主聚居的村里村和沪屿村重新合并为一个村居,改名扈屿社区。如果这样的设想能够获得有关部门批准,扈屿社区常住叶姓人口应该不低于3000人,有望闽侯县叶姓聚居人口最多的村落之一。</h3> <h3>其实,扈屿本来就是这个地方的古地名。早在五代十国后汉时期(公元947年),我们的叶姓祖先葉延公就已经开基扈屿了,所以扈屿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应该不少于千年。</h3> <h3>我们叶氏家族在明朝中期就修有《玉山叶氏族谱》,如今,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有崇祯版的手写辑录本,为国家二级文物,善本。</h3> <h3>族谱中有一篇明朝名宦林志(永乐进士,榜眼)写的谱序,文中引用《尔雅》释山,解释了‘’扈屿‘’这个地名的内涵,我记得是——‘’山卑而大,曰扈,石在水中,曰屿‘’。</h3> <h3>关于‘’山之大‘’,我想这个地方过去一定是个底座较为庞大的岛屿,才能容下杨厝,扈屿,村里等几个村落,才会有几千户各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h3> <h3>而这个区域又分布着一些高低错落的小山峰,与扈屿地区历代流传至今的‘’三山存,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地貌和民谚相验证,正所谓‘’山之卑‘’。<br></h3> <h3>现在的扈屿老家正处于福建省明星乡镇青口镇的中心地带,在千家山和农光下岐山之间,原有的大量农田已然不见,被现代工业厂房取而代之,村里楼房林立,人口密集,而河头一条街俨然就是一条长龙式的农贸市场,延绵几百米。每天上下午,这里总是人头攒动,一片繁华,全然不见‘’屿‘’的形态。</h3> <h3>但我猜想,千百年前,扈屿周围可能是一片水泽,所以才叫‘’屿‘’。南宋的淳熙《三山志》就有记载:‘’扈屿,在还珠北里,橫屿,在还珠南里。‘’这说明,至少在宋朝之前,我们扈屿村隔水南北相望的村落叫橫屿,也是一个水中的小岛。</h3> <h3>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古时候我们老家正是属于还珠里。扈屿在还珠里之北,即还珠北里,橫屿在还珠里之南,所以叫还珠南里。我记得小时候,扈屿南面这个以吴姓人口为主的村落名叫宏屿,大约就是宋朝地名橫屿的谐音吧。</h3> <h3>正如橫屿和扈屿之间的小山原名仙霞山,现在却演变为千家山,这都是因为在福州方言中,这些地名谐音的原因。而原来的宏屿村现在又分为宏一村,宏二村,宏三村,宏四村,这是后话了。<br></h3> <h3>听村支书叶玉霖说,落户我们村的恒宇集团这次在我们村征地开发商品房,在建设地库时,看到挖下去的都是淤泥,‘’跟河底一样的,看来真是一个岛屿呀。‘’</h3> <h3>而我家所在村里新村,就位于恒宇集团房地产项目后面二十几米的地方。2004年,我家盖新房打地桩时,就发现地下高低不平,有的角落打四五条水泥桩就到底了,而有的角落打十几二十条水泥桩才能见底。我想那个地方会不会就在岛屿的轮廓线周围呢?</h3> <h3>千百年过去了,小时候留下美好回忆的是石板路,老宅,村口小河,大榕树,石桥等已经消失或不复旧观了。</h3> <h3>每次带儿子回老家,他总是很开心,因为乡下住着疼爱他的爷爷奶奶,有很多城里吃不到的美味小吃。不过,他所见到的家乡景观全然不同于我小时候所见的景观了。</h3> <h3>而我小时候所见的景观是不是也不同于千百年前我的祖先所生活的村居呢?</h3> <h3>这或许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吧!</h3> <h3>不管画面怎样变迁,记忆怎么模糊,我想我的根总是在这里的,永不会泯灭。</h3> <h3>家谱记载,元朝的时候,仝公不乐仕进,居旧隐堂,聚徒授业讲学,从游者达二百多人。</h3> <h3>明永乐年间,十四世祖叶光公建后山亭,与同乡陈叔刚御史,尚干著名文人林枝,闽中十子高士漫等名士硕彦交友唱和,饮酒做诗,为一时之盛。</h3> <h3>迨至明朝中期,扈屿举人叶宗周和大义陈达进士,尚干林世调进士等姻亲好友相约成社,每月一会,相约泛舟濑江,曲曲水路蜿蜒,一路按韵作诗,当场吟对。是何等风流!</h3> <h3>据说当年的诗文有结集出版,陈,林,叶三家各有保存。可以我们明朝老谱曾遭回禄,厚厚的诗文卷烧毁殆尽,仅存秋江夜泛集序言一篇和部分遗存诗句。而我曾到省图书馆查阅陈林两家族谱,也不见此诗集。怅何如之!据说,在宁波天一阁收藏有《秋江夜泛集》,有机会要去查询一下</h3> <h3>写到最后,我突然想到前些天,旅居香港的爱国福建画商陈勇先生发给我欣赏的清末福州著名翻译家林纾所做一幅村居图,有山有水,有村落,也许就是当年村居的大约面貌吧,且作为本文的配图。</h3><div><br></div> <h3>2017年4月28日草于回福州的动车上,</h3><div>2017年5月3日修改配图(以上部分图片来自微友图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