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寻古茶

逍遥游

缘起自一杯茶。机缘巧合,工作间隙,几个朋友聊到茶,聊到了景迈山,聊到了易武。于是就决定清明节后赴约。<div><br></div> 清明节后的茶区,较节前悠闲了许多。得益于此,我们有了当地的向导:老吴。一位20年前从温州来勐海做茶生意的小伙子,如今已是膝下儿孙、年过半百的人了。精神依然矍铄、身体也很好。<div><br></div><div><br></div><div>下面是此行的点滴记录。</div><div><br><div>我们第一个落脚点是勐海县。勐海县,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div><div>初到贵地,人生,地也不熟。好在通过朋友联系到了当地的一位茶商,这就是缘分吧。于是我们来到了【尚缘茶行】。</div><div><br></div></div> 老板的女儿倩倩用普洱茶热情地招待我们。 <div><br></div><div><br></div>用过早茶后,老吴亲自带我们上山。开始了巡茶之旅。<div>围绕勐海县有六大茶山。最先见到的是贺开。在贺开第一次见到了乔木的茶树、茶叶、茶籽。</div><div><br></div> 还遇到了【云南六大茶山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阮殿蓉女士。他们正配合云南省电视台拍关于茶路的纪录片呢。 在贺开看的茶山,未喝茶,便又驱车来到了邦盆老寨。帮盆/邦盆/班盆,一个意思,音译不同而已。 从茶叶的采摘、萎凋、揉捻、干燥,最后以自然方式陈放,形成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此为普洱生茶。<div>摊凉。将鲜叶散置,使其散失一部分水分。在走水过程中形成部分芳香物质。</div><div><br></div> 杀青。普洱生茶的加工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因大叶种含水量高,多采用锅炒杀青、闷抖结合的方式,使茶叶均匀失水,利于后期的揉捻成条。<div>揉捻。揉捻的作用是破坏叶片表层结构,使部份叶细胞破裂,保证在冲泡时能充分浸出茶汁。同时,它也是一道重要的塑型工序。通过揉捻形成茶叶紧结弯曲的外形,并对内质也有所影响。揉捻完成后通过解块过程,把连接成坨状、片状的茶叶分散开,稍作放置。</div><div><br></div> 晒干。将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茶叶的颜色会在此步骤中发生重大变化,变成我们所熟悉的灰黑色的普洱初制毛茶(生茶)。 看完了初制所,在老吴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邦盆的一户茶农家。主人是安徽人,几十年前便来到这里做工,如今娶了村长的女儿,也是有钱人了,吃穿不愁,过着随性的悠闲生活。不过,据他说,在娶村长女儿之前,人家就已经有两座茶山啦,算是婚前财产。 从凉棚庭院内堆砌的用来摇青的竹筛可以看出清明节前的繁忙。 中午时分,好客的主人做了简单而可口的饭菜招待我们。一上午的奔波,饭菜格外可口。 茶足饭包,我们也要告别主人,去下一个目的地老班章村啦。临行前看到了这只出生没多久的狗狗,留个影,有缘再见! <div><br></div><div><br></div>今天行程的重要目的地:老班章村。随着茶叶价格的年年上涨,茶农的生活也一天一个样,寨子里面二层、三层小楼比比皆是。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茶商、茶客让这个原本宁静的寨子一下热闹了起来。 进村后,需要徒步走一段山路,眼前的,被篱笆围起来的一株便是今年32W的茶王树啦。 老班章村的小李,81年的。家里有几株古树和几十亩的老茶林。山东的朋友刚从他这里收了600公斤的老班章毛茶,自家不够还向别家去借,也是刚到家回来,紧忙招待我们。谈起今年的收入,小李只是笑。他说他是个有故事的人。我们边喝茶边听他讲故事,能走到今天也挺不容易的。未来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今年就计划要请几个好的师傅来他家为他做茶。 <div><br></div><div><br></div>别了老班章,来到新班章。从村寨的房屋来看,明显差别很大。 进到家里,主人热情的把我们让到二层阁楼,泡茶招待。女主人在捡着黄片。 所谓“黄片”,说白了就是老茶树上的老叶子,因为多数老叶时间长了会泛黄,“黄片”因此得名。其实是指在原料筛选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的部分,按照生产标准拣出来的这部分茶箐,俗称为“黄片”。 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箐的品质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div>黄片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而且不像嫩叶生茶那么伤胃,所以,如果是古树黄片,在当年非常好喝,它也具有越陈越香醇的品质特征,特别是陈化的老黄片,更加迷人,当然有个前提,必须是古树的黄片。</div><div><br></div><div><br></div><div>老吴跟成哥在天台挑着毛茶。</div><div><br></div> 知道我们时间紧,为了让我们多转几个茶山,老吴又带我们去了老曼娥。一路的行程,一路的茶。到老曼娥我是已经喝不动,于是主动负责泡茶。<div>第一天的寻茶之旅紧张而充实,大家都累了。我们的“赛车手”带着我们一路下山,返回勐海。</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第二天向景迈出发。从勐海到景迈,驱车近2小时。天气比头一天还给力,满眼的绿色,满山的茶香。万亩景迈生态茶园依山而生。这景色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依报随着正报转”。 传说中的螃蟹脚。一种寄生植物,可入药。 <div><br></div>在翁基布朗族古寨见到了一座寺庙,猜想应该是布朗族人信奉的茶祖:帕哎冷。怕冒犯神灵,远远地拍了一张。 布朗族村寨入口进来一点的地方,有个类似于藏族经幡的“旗杆”,应该也是布朗族人信奉的神物吧。 布朗民居多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放碓臼,楼上住人。在寨子里,随处可见分拣茶叶的老人。 <div><br></div><div><br></div><div>回到山庄稍作休整。同伴都累了,在山庄等着晚餐。我独自一人上山去大寨,寻找当地人生活的气息。傍晚6点钟的景迈天还很亮。</div> 装修中的古茶山学堂 走入村寨,家家户户已升起了炊烟,夕阳洒在村寨的每一条街道上,村合作社的大喇叭播放着傣语的流行音乐,人们在二层阁楼喝着茶、抽着烟、聊着天,等待着厨房传来的吃饭声。 <div><br></div>据说这是一个小孩子要出家了,大家给他庆祝。 <div><br></div><div>破旧但未荒废的寺庙。柱子已被多年的烟油熏黑。</div> <div><br></div>茶马古道的字迹已经模糊,但道路依然清晰。历史留给人们的是清晰的道路。当你看不清看不懂眼前的人事时,不妨抬起头看看远方,亦或者回过头看看来路。 夕阳的落日已经布满整个景迈大寨,茶马古道上讨生活的茶人也已上路,是该走的时候啦。再见、景迈~ <div><br></div><div><br></div><div>第三天的上午,来到了勐海县的一个茶厂。了解了毛茶到茶饼的过程。</div> 下午在南糯山品了一回山间野茶,作为此行的结束。<div>愿我们的生活,永远有茶相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