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滨之城的气息 ----记2017年春季儿童阅读课程推进大会

一叶

<h3>  在芬芳四溢的四月下旬,我来到深圳——这座年轻的海滨之城,参加2017年春季儿童阅读课程推进大会。<br></h3><div>&nbsp;</div><div> 这次,我真正见识到了阅读之海的宽广。丛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单篇阅读、(主题)群文阅读,它们构成了一个阅读的系列,构成了一个整体。是的,一个海洋!我能感受到海面吹来的清新的风!</div> <h3>  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着重唤起孩子的阅读期待,传授阅读策略,关注生活体验。</h3> <h3>  孙世梅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联想、猜测、提问, “走入那些孩子”,“走进那些场景”,“走进那些故事”,“寻找自己”,唤起孩子对《曹文轩精品集》系列丛书的阅读渴望。她的课如传统泼墨画,比较大气、优美。</h3> <h3>  王文丽老师教学《时代广场的蟋蟀》时,细腻地引导学生关注书的封面、勒口、扉页,关注故事、情节,富有趣味性。</h3> <h3>  绘本阅读教学也可以有深度!赵志祥老师的《兔子与庄子》让我们关注国内的经典绘本。他竟然引导学生用文言文把故事记录下来,并展开想象用文言文续写。秘密就在教师的“锦囊”里,也许那里面装的是几个可以模仿的句式,也许是可以选用的词语。给孩子铺好道路、桥梁,让他们在经典阅读的路上不需要披荆斩棘。</h3> <h3>  单篇阅读教学也不再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都是一课时解决重点。教师不再“苦口婆心”,不再“絮絮叨叨”,不再“意犹未尽”,不再“恋恋不舍”,教学设计清新明朗,大胆取舍,一课一得。</h3><div> 江海花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抓住“伯父”和“先生”两个称呼,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逐步深入地了解鲁迅;仿照课文的选材特点,进行选材拓展练习。</div> <h3>  薛法根老师的《剪枝的学问》,不见一张课件,几根粉笔照样上得风生水起。结合词语听写字,结合句子听写词;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说出“我”的所见和所想,扎扎实实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h3> <h3>  群文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传达一种群文阅读的理念,一种包容的心态。蒋军晶老师的《武松打虎》启示我们群文的对比可以灵活出现在导入,也可以出现在中间,是为主体服务的。 </h3> <h3>  张祖庆老师《地球的头号杀手》则启示我们群文的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统整信息。</h3> <h3>  这股来自海洋的清新气息----我感受到了。</h3><div> </div> <h3>  我想,阅读本就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安静的、单纯的,阅读教学是时候回归阅读的本真了。</h3> <h3>  教师无需过度用力与认真,而是应该加深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多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学会四两拨千斤,去真正地启迪、感染孩子。</h3><h3> 相信孩子,相信阅读的力量,“用语文养育温暖的童年”!</h3><div> </div><div> </div><div> </div> <h3>  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h3><div> 孩子们如欢乐自在的小鱼,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时而在海面逐浪,时而在海下嬉戏,时而在海底探索,不时地发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海底花园,甚至建立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五彩缤纷的海洋小王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