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娘家村的变化和“战争史”</h3><div><br></div><div> ——段爱荣</div><div><br></div><div> 国庆假期,父母亲从临汾回乡宁老家小住。10月3日,携儿女去娘家看望父母,陪父母聊天唠嗑,一起感叹故乡的历史变迁。</div><div> 我的故乡、娘家——吉家原村,坐落在乡宁县城南10里坡顶的黄土高原上。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新鲜,站在原顶,东可见尖山日出;西可望灵山主峰、鄂水西流;南直观杨胜庙和韩山群峦;北可鸟瞰乡宁县城全貌及北原葡萄戎子酒厂。我的故乡,天宝物华,人杰地灵,她曾经是我爱恋、上学和工作过的地方,我和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她不仅是乡宁城南一颗光彩夺目的美丽明珠,更是乡宁县城必经之路的南大门,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古今都是兵家之争的战略要地。</div><div> 我的故乡,曾经驻扎着乡政府,担负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使这一方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历史在前进、在发展、在改革变迁,经过国家调整,自2001年撤乡并镇后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百姓办事要到几十里远的尉庄乡,多有不便;买东西、看病非要到县城不可,一切都不可能像原来那样方便。政府撤了,没有了往日的人来人往、车流不断,只见村子冷落了很多。路上行人、车辆稀少,四通八达的老国道顺其而然成了乡村小道。一条直通乡宁县城的必经之路从此无人问津、无人维护。后又相继撤了中学、五校、小学。村民们处于无奈,只得到县城租了房子、出外打工、供孩子上学,条件好的家户在城内置下了家业,大部分人只能在农忙时回村小住几天。白天看不见几个人走动,晚上看不见几家灯火明,原几百口人的大村子转眼成了偏远、宁静的小山村。这一切的变迁来的让人们措手不及,只能感叹无奈。此时此情,才能真心感到政府在时的方便、幸福、骄傲、自豪与辉煌。一切变了,老百姓慢慢适应,可纯朴的民风没变、勤劳没变。他们打工不误农活,田园没有荒芜,年年丰产丰收,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紧跟党的领导,顺应历史潮流,不变应多变,走向小康路。</div><div> </div><div> 娘家村的“抗战历史”</div><div> 今天听父亲说(他也是听我爷爷讲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住进了我们村,村民们都跑光了。日本人白天在十里二十里的邻村扫荡、杀人、放火、抢劫,无恶不作,晚上回来把抢来的鸡、猪、羊杀掉,大吃二喝,唱着日本歌欢乐。日本人的来临,让村民们有家不能归,有的逃到很远的亲戚家,一部分人干脆逃到外乡去了,老弱病残的搬到深沟里边的地窨子去了。</div><div> 我老家的老爷、老奶及我的爷爷奶奶们一起逃到离本村20多里地的“黑山”村去了。老爷就是在“黑山”村的山梁上发现老家的院里乌烟滚滚,火光冲天,原来日本人放了一把火,把他辛劳多年置办的东厦、西厦、南厅、大门烧成一片废墟,老爷气得口吐鲜血,卧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我老家院东是个打麦场,场东边有棵花椒树,日本人在花椒树下偷偷安了两门大炮,两挺机枪,以防八路军偷袭。听说邻村有一老头脚上穿了一双新布鞋,日本人看见了,强行脱下,老头气得无奈。</div><div> 日本人在我们村住了一个月,临走时,烧了全村的房子,抢光了全村人的财物。村里人打听到消息,得知日本人走后,慢慢都回来了,看到此情此景,心里气得直冒烟,日本人的恶行更加激起了乡亲们对日本人的憎恨。随后在抗战期间,全村人积极给八路军通风报信、筹备军粮、军鞋、拥军支前,一切工作都做得非常突出,曾受到区政府的表扬,先进人物和事迹层出不穷。</div><div> 娘家村的“解放战争史”</div><div> 讲到了解放战争,父亲说,村子北边原顶上,有一块最高处,村里人都叫“上疙瘩”。国民党为了防守乡宁南大门,确保乡宁县城的安全,在此修筑了一座大炮楼,守兵有精良的武器,日夜巡逻坚守。炮楼下有通往村里的暗道,保障守兵的生活及军用物资的搬运,还有一条暗道通往炮楼东“冯言豁”,那里的路已被挖断,有地堡、有战壕、设几道防线、重兵把守。再往东走到“小东咀”、“ 淹牛坡顶”也有暗堡、战壕。村西“背阳坡圪洞”口有地堡卡子一座,有一个班的兵力、两挺机枪。地堡及两个机枪眼现状仍然保存完好。再往西南到“墓洼”下边和“天爷骷髅”北边及“ 天爷骷髅”南边都有地堡、战壕,并设有几道防线。“天爷骷髅”南边对面就是“山冒原”北边,中间是天然屏障、地势险恶、易守难攻的“闪担豁”。“ 山冒原”北边和南边“庄岭坡脑”也有地堡、战壕。再往南下走,就是“吴家河”村北的山梁上也有地堡、战壕、重兵把守。还有通往“周仓原”和“鸭家塔”的道路上都有火线封锁。在“闪担豁”发生过激战,具体不太清楚解放军伤亡了多少人员,只知道有一名解放军干部(排级、营级不清)牺牲,身上有手枪一支,棺木放在“羊道坡”的窑洞里。解放后,外地有人来此扫墓。</div><div> 父亲还说,听爷爷讲过原国民党军204团在乡宁驻扎,紧张时期,除县城东南西北要道的守军,一律都到温泉山扎营,温泉山一周都是暗堡、战壕、几道封锁线。国民党军认为他们的设防固若金汤,解放军无奈于他,决心和解放军决一死战,保住乡宁,然而英勇善战的解放军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克了易守难攻的温泉山,解放了乡宁。</div><div> 听完父亲讲述的这些情景,我的脑海一直沉浸在解放战争的激烈战斗中。好像军旗飘舞、号声阵阵、枪炮仍然在响着……我真想随同父亲一道去走走看看,看看战争年代的战壕、地堡、阵地,去祭拜那位英勇牺牲的解放军,由于个人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已成遗憾。回想起小时候哥哥他们男孩子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打仗。他们小时候玩耍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冲啊……。”然后学着胜利后吹号角的声音。上初中时,我们的历史老师(张俊德老师,尉庄乡下岭南村人,现已退休)也常利用一两节课的时间带领同学们去温泉山参观,男同学们兴致很高,一呼百应,他们说那里有什么炮楼、地堡之类的工事,很是乐观。当时因为我年纪小,也跑不动,还没跑到地点,男同学们已经返回了,也胆小害怕,听说是打过仗、死过人的地方,我们女同学更不敢近距离去看。几十年来都觉得那是块神秘之地,一直不敢去窥探。就连“背阳坡圪洞”口的土堡卡子也是2009年三普工作时跟随临汾市三普三队队长周倜调查时才亲自目睹了它的全貌,给它量了尺寸,拍了照片,登记入册。(土堡卡子东西宽6米,南北长8米,总面积48平方米)记得小时候跟母亲去“背阳坡”地里干活,每每路过此处时,都吓得我屏住呼吸,全身紧张,紧走几步,飞也似的跑过。文中的图片也还是三普时所拍的照片。听父亲说这么多年了地堡还是那样完整。在平田整地、加宽田间道路时,村民们尽量不毁掉它,有时候它还能够遮风避雨呢!就让它留做个历史的纪念吧! </div><div> 感叹之余,真心希望政府能把此处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利用,可以让更多的乡宁人和下一代人去重温历史、不忘过去、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div><div> 我的故乡、娘家——吉家原村,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经过建国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到现在的改革开放之巨变,故乡更显得生机勃勃,焕发着青春的气息,山川沟原更秀美、人民生活更富裕。我相信故乡的父老乡亲会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把娘家村建设的更加美好,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 </div><div>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我的娘家村!</div><div><br></div><div><br></div><div>后记:据1992年版《乡宁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阎锡山为防八路军进攻,调集襄陵、汾城、新绛、河津、稷山等县民工数千人,修筑明碉暗堡300多个,挖战壕60多条,在县城周围5至10公里内的山头上,凭山设险,修筑阵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解放县城时,大多被摧毁。”父亲讲述的娘家村的“解放战争”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而“背阳坡”的土堡卡子能保留的如此完整实属不易,在乡宁县也为数不多,它的存在为乡宁县研究乡宁的革命历史提供了特别有价值、有意义的重要一笔!</div><div><br></div><div>备注:文中所提到的上疙瘩、冯言豁、小东咀、淹牛坡顶、背阳坡疙洞、墓洼、天爷骷髅、闪担豁、山冒原、庄岭坡脑、羊道坡均为吉家原村村中的土地名。</div><div>吴家河、鸭家塔、周仓原为吉家原周边的几个邻村。</div><div><br></div><div>附记:文章发表后,有老乡告知,父亲所说的吉家原村牺牲的那为解放军名田玉兴,闻喜东镇人,为其棺木上所写。</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一)“背阳坡疙洞口”土堡卡子全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二)土堡卡子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三)父亲说的机枪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