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作者陆建文

陆建文

<h3>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一世纪为鼎盛时期,它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当时,青铜作为贵重的合金,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于祭祀祖先神灵,邀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等重大场合。青铜器使用的种类,数量及大小显示其主人的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力。</h3><h3>青铜器种类众多,造型繁复,纹色精美,制造技术高超,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外还涵盖了许多边远少数民族活动区域。</h3><h3>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是中华民族最为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h3><h3>美篇首次采用邮票,明信片,邮戳三结合的形式来展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精华。</h3> <h3>司母戊鼎,肉食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为现存最大的殷代铜器,堪称国宝,现存列在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邮票发行1964年8月25日,明信片1977年文物出版社,邮戳1988年9月2日河南安阳</h3> <h3>司母戊鼎,肉食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现存列在国家博物馆。邮票发行2012年7月8日,明信片五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版(该文物五十年代由南京博物院代保管),邮戳2013年1月1日北京天安门(收藏地)。</h3> <h3>青铜头像,三星堆出土文物。现存列在三星堆博物馆邮票右下付图和明信片完全一样。邮票发行2012年9月26日,明信片2000年牡丹邮资片,邮戳2012年9月26日四川广汉南兴(出土地)。</h3> <h3>青铜大立人,1988年出土于广汉三星堆。邮票发行2012年9月26日,明信片2000年牡丹邮资片,邮戳2012年9月26日广汉南兴(出土地)。</h3> <h3>纵目面具,三星堆出土文物,现存列在三星堆博物馆。邮票发行2012年9月26日,明信片2000年牡丹邮资片,邮戳2012年9月26日四川广汉南兴(出土地)。</h3> <h3>欶燃马牌,马牌是西夏王朝传达紧急军令的信牌,也是官府传送文书传达命令时使者身份的证明,现存列在国家博物馆。邮票发行2007年7月28日,明信片2006年邮政版,邮戳2007年7月28日首日纪念戳北京。</h3><h3><br></h3> <h3>史颂鼎,西周。传世器物。现存列在上海博物馆。邮票发行2012年11月30日,明信片神州集邮联谊会版,邮戳2012年11月30日上海(收藏地)。</h3> <h3>流金镶嵌朱雀銜铜杯。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一号墓。明信片专印片,邮戳2000年10月20日河北满城风景戳。</h3> <h3>鎏金镶嵌乳钉铜壶。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一号墓。邮票发行2000年10月20日,明信片70年代外文版,邮戳2000年10月20日河北满城靖王墓(临)。</h3> <h3>西汉错金铜博山炉。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墓出土,现存列在河北博物馆。邮票发行2000年10月20日,明信片70年代北京外文版,邮戳2000年10月20日河北满城靖王墓(临)。</h3> <h3>长信宫灯,西汉。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一号墓,现存列在河北省博物馆。邮票发行1973年11月20日,明信片1978年上海人民美术版,邮戳2000年10月20日石家庄省博物馆(临)。</h3> <h3>铜鎏金释迦牟尼像,明代晚期。现存列在北京故宫。邮票发行2013年6月16日,明信片中国邮政版,邮戳2013年6月16日北京地安门(故宫收藏地)。</h3> <h3>铜鎏金地藏菩萨像,宋代。在苏州瑞光塔三层塔穴中发现,现存列在苏州博物馆。邮票发行2013年6月16日,明信片2010年邮政版,邮戳2013年6月16日苏州博物馆(临)。</h3> <h3>鎏金水月观音铜造像,五代。1958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出土,现存列在国家博物馆。邮票发行2013年6月16日,明信片1994年文物版,邮戳2013年6月16日北京天安门(收藏地)。</h3> <h3>铜鎏金普贤菩萨像,明代。现存列在首都博物馆。邮票发行2013年6月16日,明信片2007年博物馆版,邮戳2013年6月16日北京复外大街(收藏地)。</h3> <h3>铜鎏金文殊菩萨像,明代中期。西藏所产,现存列在北京故宫。邮票发行2013年6月16日,明信片中国邮政版,邮戳2013年6月16日北京地安门(故宫收藏地)。</h3> <h3>明铜鎏金无量寿佛像。现存列在观复博物馆,邮票发行2013年6月16日,明信片中国邮政版,邮戳2013年6月16日北京大山子(观复博物馆收藏地)。</h3> <h3>秦公簋,饭食器。春秋,1919年甘肃天水出土,现存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邮票发行2003年12月13日,明信片196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邮戳2003年12月13日首日纪念戳。</h3> <h3>羽纹铜凤灯,1971年出土于广西合浦望牛岭1号墓,现存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邮票发行2016年12月2日,明信片广西豪格图片总汇,邮戳2016年12月2日广西合浦(出土地)。</h3> <h3>鎏金铜砚盒,1969年5月出土于江苏徐州东汉墓,现存列在南京博物院。邮票发行1973年11月20日,明信片1977年文物出版社,邮戳1986年10月5日江苏南京。</h3> <h3>鸭纽盖铜鼎,炊食器,制作于春秋中叶到战国末年,现存列在北京故宫。邮票发行1973年11月20日,明信片90年专印片,邮戳1993年8月24日北京9(支)。</h3> <h3>龙兽提梁盉,春秋晚期,1981年浙江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现存列在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邮票发行2003年12月13日,明信片绍兴邮政版,邮戳2003年12月13日浙江绍兴坡塘。</h3> <h3>牛首虁龙纹鼎,炊食器。1979年出土于陕西淳化一座西周墓葬中,现存列在陕西博物馆。邮票发行1982年12月25日,明信片图片版,邮戳1987年12月25日陕西西安。</h3> <h3>四羊尊,盛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现存列在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邮票发行2012年7月8日,明信片1977年文物出版社,邮戳2013年1月1日北京天安门(收藏地)。</h3> <h3>铜奔马,东汉称飞马踏燕,中国旅游标志。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现存列在甘肃博物馆。邮票发行2012年8月1日,明信片70年代文物版,邮戳2012年8月1日甘肃武威风景戳。</h3> <h3>金面铜人头像,1986年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现存列在三星堆博物馆。邮票发行2001年10月12日,明信片专印片,邮戳2001年10月12日四川广汉三星堆</h3> <h3>曾侯乙编钟,打击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国宝级文物,现存列在湖北博物馆。邮票发行1987年12月10日,明信片198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邮戳1987年12月10日湖北武汉馆藏地。</h3> <h3>铜奔马,东汉称飞马踏燕,又叫马超龙雀,中国旅游标志。1969年出土甘肃武威,现存列在甘肃博物馆。邮票发行1973年11月20日,明信片1975年文物出版社,邮戳1990年9月10日甘肃武威。</h3> <h3>东汉大铜马,1980年2月16日出土于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崖墓,现存列在绵阳博物馆。邮票发行2003年11月20日,明信片2003年绵阳博物馆版,邮戳2003年11月20日首日纪念戳。</h3> <h3>折觥,鸟兽型盛酒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现存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邮票发行1982年12月25日,明信片九十年代专印片,邮戳1993年12月16日北京</h3> <h3>父乙觥,盛酒器。商代,流传品,现存列在上海博物馆。邮票发行1964年8月25日,明信片1992年上海博物馆版,邮戳1993年1月5日上海(收藏地)。</h3> <h3>鸟尊</h3><h3><br></h3> <h3>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1980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秦陵墓冢,现存列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邮票发行1990年6月20日,明信片八十年代陕西人民美术版,邮戳1990年6月20日陕西临潼。</h3> <h3>龟鱼纹方盘,东周时期的盛水器,流传品,现存列在北京故宫。邮票发行2003年12月13日,明信片中国邮政版,邮戳2003年12月13日北京故宫。</h3> <h3>曾侯乙匝,东周浇水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现存列在湖北省博物馆。邮票发行2003年12月13日,明信片湖北邮政版,邮戳2003年12月13日湖北随州。</h3> <h3>秦始皇陵铜车马,马头,1980年12月3日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冢西侧陪葬墓坑,现存列在陕西临潼兵马俑博物馆。邮票发行1990年6月20日,明信片八十年代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邮戳1990年6月20日陕西临潼。</h3> <h3>四羊尊,大中型盛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现存列在中历史博物馆。邮票发行1964年8月25日,明信片1977年文物出版社,邮戳1990年8月23日湖南宁乡(出土地)。</h3> <h3>西周井编钟,打击乐器。1956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现存列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邮票发行2000年12月31日,明信片西安邮政版,邮戳2000年12月31日陕西长安。</h3> <h3>斝,灌酒器。1957年在安徽阜南小运河出土,现存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邮票发行1964年8月25日,明信片七十年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邮戳1993年2月28日安徽阜南。</h3> <h3>清乾隆钟,打击乐器,现存列在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邮票发行2000年12月31日,明信片90年代大钟寺博物馆版,邮戳2000年12月31日北京大钟寺。</h3> <h3>唐代景云钟,打击乐器。出土于陕西西安,现存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邮票发行2000年12月31日,明信片西安邮政版,邮戳2000年12月31日西安钟楼。</h3> <h3>凤纹尊,大中型盛酒器。1976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现存列在镇江博物馆。邮票发行2003年12月13日,明信片1986年镇江邮政版,邮戳镇江首日纪念戳。</h3> <h3>春秋素命镈钟,打击乐器。1870年出土于山西万荣庙前村,现存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邮票发行2000年12月31日,明信片1965年文物出版社,邮戳北京首日纪念戳。</h3> <h3>燕侯盂,大型盛饭器。1985年出土于辽宁凌源,现存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邮票发行1982年12月25日,明信片1977年文物出版社,邮戳1990年5月26日辽宁凌源(出土地)。</h3> <h3>利簋,饭食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现存列在临潼博物馆。邮票发行1982年12月25日,明信片92年专印片,邮戳1993年2月27日。</h3> <h3>神兽尊,因其外形象古代传说中的麒麟而得名。1990年出土于广西贺州沙田镇龙中村现存列在贺州博物馆。邮票发行2003年12月13日,明信片2003年广西大地传播公司版,邮戳2003年12月13日广西贺州。</h3> <h3>何尊,大中型盛酒器。铭文记载周武王,成王治理天下,营建新都城的重要史实。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现存列在陕西宝鸡博物馆。邮票发行1982年12月25日,明信片1977年文物出版社,邮戳1986年1月25日陕西宝鸡贾村(出土地)。</h3> <h3>驭倌铜俑,1980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现存列在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邮票发行1990年6月20日,明信片八十年代陕西人民美术版,邮戳1990年6月20日陕西临潼</h3> <h3>中山王铁足鼎,著名的中山三鼎之一炊食器。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邮票发行2003年12月13日,明信片发行1979年河北人民美术版,邮戳2005年11月30日河北平山(出土地)。</h3> <h3>伯矩鬲,肉食器,炊食器。1975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现存于北京首都博物馆。邮票发行1982年12月25日,明信片1976年文物出版社,邮戳1991年4月13日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地)。</h3> <h3>曾中游父方壶,盛酒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现存列在湖北省博物馆。邮票发行1973年11月20日,明信片197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邮戳1987年11月20日。</h3> <h3>龙虎尊,大中型盛酒器。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小运河,现存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邮票发行1964年8月25日,明信片七十年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邮戳1990年8月22日安徽阜南(出土地)。</h3> <h3>盘龙兽面纹罍,大中型盛酒器。1973年出土于辽宁喀左北洞村,现存列在辽宁省博物馆。邮票发行1982年12月25日,邮戳1989年10月20日。</h3> <h3>提梁卣,专用与盛放香酒的盛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商代。现存列在北京故宫。邮票发行1973年11月20日,明信片1976年文物出版社,邮戳1984年5月3日(出土地)。</h3> <h3>王命传虎节,战国。虎节是使者持之远行可得食宿的证物。现存列在故宫博物院。邮票发行1986年,明信片90年版,邮戳1991年2月14日北京(支)。</h3> <h3>莲鹤方壶,盛酒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现存列在北京故宫。邮票发行2003年12月13日,明信片1977年文物出版社,邮戳2003年12月13日北京故宫。</h3> <h3>结束语:古代青铜艺术美篇在明信片的版本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如1959年长安美术版的造型艺术可制古钟极限片,还有1957年的文物版的明信片等,找到合适的片源会及时更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