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庙会

乐山仁者

<h1> 巍巍宝塔震中京,</h1><h1> 琼雕彩壁十三层,</h1><h1> 白云悠悠掠顶过,</h1><h1> 轻风阵阵响千铃。</h1><h1> 布赫《咏大明诗》</h1><h3><br></h3> <h1>  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一至初八都是大明塔庙会的日子。在小时候,逛庙会是最向往的事情了,不但学校可以放上三天假,而且可以去庙会上看到各种好玩的东西,那几天,可以尽情的玩,尽情的享受初夏的绿意浓浓。</h1> <h1>  那时听老人们说,四月初八这天是佛祖出生的日子。佛可以度化众生,于是这一天,多少个信男奉女,不管路程多远,来到这里,烧一柱香,得以心灵的慰藉、祈求平安。烧香这些事自然是大人的事,与我不相干的,我只管吃上一根冰棍,去看看我的吴桥大马戏。</h1> <h1>  无论我身在何处,我都可以提起大明塔来炫耀我的家乡,因为它有太多厚重的历史文化,像哈河水缓缓流淌出一个个古老动听的历史故事,动人心魄而又婉转幽远;像陈酿的那壶宁城老窖醇香浓郁,喝上一口以解几许乡愁。更像一部万马奔腾的电影,见证着契丹王朝那辽阔的苍穹,以及草原不羁的狂野。</h1> <h1>  这个塞外之城的大明塔,就在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遗址内,位于大明镇铁匠营乡,只需从天义街里行20余里的路便到了。这里也是当年辽五京之一,契丹辽鼎盛时期的都城。如今它已成为历史天空下的守望者,守望着绵绵不绝的老哈河,依偎着巍巍的七金山,庇护着这里朴实的人民。 </h1> <h3></h3> <h1>  塔根下的老哈河,敞开宽广的胸怀,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老哈河沿岸的人民。当年东胡族就是靠老哈河水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东胡后裔契丹族就是靠老哈河水的滋养,成就一代草原帝国。可以说没有老哈河就没有辽中京。萧太后正是依据丰盈的老哈河水,才在老哈河畔建立了气势宏伟的辽中京。 </h1> <h3></h3> <h1>  辽代第六位皇帝耶律隆绪曾写过一首诗,现在在中京广场上刻有此诗。“一时制美玉,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告戒后世子孙,创业难,守业更难。然而,辽王朝仍未摆脱灭亡的命运,在历九帝二百零九年后,终于停下了艰难的脚步。虽又延续了百余年,契丹人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 面对这残破的千年遗址,让我们怎能不感叹这契丹雄风、壮丽的历史长河画卷呢?</h1> <h3></h3> <h1>  这塔高80.22米,仅次于陕西泾阳县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为全国第三高塔,体积则全国第一。塔基直径36米,第一层塔身高近11米,周长11.3米。我站在辽中京外围残存的土墙上,望着耸入云端的高塔,仿佛看到了昔日八坊四市热闹的汴梁城,又听到了斯琴高娃对家乡深情的赞歌;当年这里不缺城市的繁华,而今却是荡然无存,天苍苍、野茫茫,昔日的都城现在是一片田野,漫灭的辽都延续到明代就只省下这个塔了,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h1> <h1>  巨塔呈八面十三级密檐式,雄浑凝重,巍然屹立,仰望观看,不免心生虔敬之情。塔基是高约5米的高的方形土台, 须弥座每面以短柱间隔成三间, 内雕“卐”纹。儿时传说曾有一农户牵牛从南塔门入,就再没出来,这到使我对塔更多了一份敬畏,直到现在,我还不愿褪却梦幻般实心塔的神秘。<br></h1> <h1>  台基上起仰莲和“枭混” 曲线形平座承托华丽的塔身。巨大的莲花宝座托起了海天佛国的八大部洲,一尊尊高大的高浮雕佛像,头顶佛光,慈眉善目,俯视人间……,这些精美的雕像、纹饰、文字,是大明塔最具艺术价值的所在。<br></h1> <h1>  八个面正中都有佛龛,龛内端坐菩萨,东南西北四个正面的菩萨两侧是胁侍,其余四面的菩萨两侧是金刚,胁侍头上有伞盖,伞盖的上方有飞天。只有正南面的佛龛两侧写有蒙文。从大明塔下环绕一周,抬头仰望其卓然出世之风姿,谁不为之倾倒,为之心灵震撼呢?</h1> <h3></h3> <h3></h3> <h1>  每层塔檐椽头均挂有铜铃,共有1350只,微风吹拂,远远的就能听见风摇古塔角铃.透穿空间的音律.千铃共鸣,如宫廷雅乐。时高时低.古朴悠长地演奏着辽人的风雨兴衰.倍感这铃音的神秘,促人怀古。</h1> <h1>  遥遥古塔当然也不缺少诗意,那一年欧阳修做为北宋的使臣,不远千里迢迢出使契丹,来到此地,在辽中京奚牙帐夜住。赋诗曰:“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望平愁驿回,野旷觉天穹。”对宁城的山川秀丽、妇女儿童进行了赞美。如今,中京城外的哈河水,在日夜的流淌着岁月、点染着宁城的美景、诉说着这里人民的勤劳和朴实。</h1> <h1>  在塔的东北处有一幢古香古色的建筑,现在已经是辽中京博物馆的旧址了,我曾进去参观过几次,那时在馆内有蜡像,都是与本地有关的历代皇帝和著名人物的蜡像,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各种形色的物件,让你追寻契丹人生活风俗的印迹。里面还收藏着三千余件历史文物。在这里瞬间能感受到历史长河的文明和永恒!</h1> <h1>  四月初八这天,是庙会的正日子,只见塔院里店铺里、甬路上街道旁,人潮涌动,你拥我挤,来来往往,路两边的叫卖声、手工制品、日用杂品、孩童玩具、五光十色的服装衣帽等,还有各种临时搭建的店铺、摊点密密麻麻各种小吃、各种手艺挤满马路两侧。东西南北赶来的人群就在这些货物面前游来游去。</h1> <h1>  忆当年悟空保唐僧取得真经,修得正果。如今转世入太平年间,无妖魔鬼怪可降,无事可做,当了小贩老板,卖起了家当。靠得名气,生意相当红火。</h1> <h1>  糖画,曾在《天工开物》里见过造兽糖的过程,在锅里用慢火熬糖,到火候之后,把糖液倒入各样形状的糖模中,这个做糖画的区别在于,他用盛有糖液的勺在铁板上一气呵成地滴成一个动物,不抖不断,真乃一绝也。小孩玩够了,吃上一口,甜甜的,而且脆又不粘牙。</h1> <h3></h3> <h1>  莹光石,我刻了一对,一石刻上“一路平安”,另一石刻上“平安是福”。这是卖这个东西小贩推荐的字,嘿嘿,估计这八个字是他的拿手活吧。做了车挂件,两石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流水声,甚是好听。想那被贬的柳宗元,见石潭流水,如鸣佩环,心怎能不乐之呢?</h1> <h3></h3> <h1>  新疆人烤着羊肉串,还载歌载舞,真有一种生活的从容和激情。当然,真正的新疆羊肉串在烤的过程中,得让那新鲜的红柳枝在剥皮后会分泌出有点黏稠的红柳汁液,穿上羊肉后在炭火的熏陶下,不但可以分解掉羊肉的膻味,还会把红柳树特有的香味散发到肉心里,结合胡杨炭火的芬芳,想想就流口水。</h1> <h3></h3> <h1>  珍珠翡翠、手镯项链,凡珠在蚌,如玉在璞,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所以贵在真而贱在仿了,这满眼的琳琅哪能辨真假、怎能分贵贱。</h1> <h3></h3> <h3></h3> <h3></h3> <h1>  吴桥大马戏,儿时就最爱看的,这些人,东北这旮瘩的人都说尿性。花样骑马、空中飞人、顶缸,露得是绝活,看得是惊险。</h1> <h3></h3> <h3></h3> <h1>  丰都鬼城原来叫做:"巴子别都",又称为"幽都",就凭这名,就能感到奇幻和神秘。我生性胆小,是从不敢进的,因为据说鬼城里是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全是阴间的世界,别说进,想想就怕了。倒好,省了买门票的银子。</h1> <h3></h3> <h3></h3> <h1>  儿童的乐园,快乐的王国。想想我们的儿时,下课就只能玩嘎啦叉、扇片子、撞拐子。重温童年,并非荒芜,也有满满的纯真和甜甜的幸福。</h1> <h3></h3> <h3></h3> <h1>  烟雾四起,烧烤加小啤酒,符合东北人的口味。不喝个洋了二正、五迷三道的,那就不算个爷们。</h1> <h3></h3> <h1>  套圈、飞镖、投球,明知道自己套不住、投不中,也要玩一把,要得是乐喝儿的心情,不虚此行。</h1> <h3></h3> <h3></h3> <h1>  长沙臭豆腐是湖南长沙传统的汉族名吃,长沙当地人又称臭干子。色墨黑,外焦里嫩,鲜而香辣。 焦脆而不糊、细嫩而不腻、初闻臭气扑鼻,细嗅浓香诱人。绝对的“臭”名远扬。</h1> <h3></h3> <h1>  牦牛角平安葫芦,清凉益体,辟邪、保平安。</h1> <h1>  音乐盒,这个小巧玲珑的东西也是我未曾看到过的。</h1> <h1>  花生芝麻酥、杏仁酥、藕粉酥、瓜子酥。</h1> <h3></h3> <h1>  夜光树,点亮繁星。招财树,招财辟邪保平安。</h1> <h3></h3> <h1>  原来的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农民祈神赐福,渴盼风调雨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成为集市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仅是农民祈神赐福的地方了,而且演绎成一个商品交易、展销、农贸市场、祭祀活动等多功能的交易场所了。</h1><h3><br></h3> <h1>  &nbsp;近年来的大明庙会比以前更加热闹了,来自四面八方杂耍卖艺烧香拜佛三教九流的人群纷至沓来,让小小的庙会显得更加非常繁华而凝重,整个庙会洋溢着现代文化气息。并且,每年的一次庙会,总会勾起了我儿时美好的逛庙会情结,那份快乐,久久回味其中。</h1> <h3>愿交朋友,希望你的批评斧正,微信号:leshanrenzhe</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