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老房,老故事……

Carman

<h3>一直想去看看那些老🏠,五一节正好;如今人民北路的骑楼大部分已经改建了,剩下的住户也不多,有的已沦为危房,可每次经过看到这些🏠都有种熟悉的味道;儿时的年代,也就是一条街几百米的样子,如今环市东路,环市西路都有了;对于久不回的人来说,或许连自己曾经住过的房子都有些疑惑了。</h3> <h3>看到“罗城中学”的方向牌,右转入高街巷,文化宫背后的小巷,这条路可以近距离去“罗定中学”,一走就是六年。</h3> <h3>每每经过这里都会多看两眼,这里曾经住着一位男生,个子不高可也挺帅气的,那时候酒吧听他唱歌非常好听,可惜九十年代一场意外……</h3> <h3>想不到这🏠几十年了还在,显得与众不同,小时候时不时来这里玩耍,一个亲戚的家,如今失联了。</h3> <h3>南嶺,当年的市中心,热闹非凡,房子漂亮多了,路还是那样窄,周五雨天这里常常塞车。</h3> <h3>“老字号云吞店”,老板年长了许多,馄饨和面却不是当年的味道,生活质量的改善让我有更多的选择,也感悟竞争激烈。</h3> <h3>还记得这个地方么?陌生而熟悉,小时候娱乐场所之一---电影院,那时常常从后门溜进去看霸王戏,单单《刘三姐》就看了七场,还有《唐伯虎点秋香》、《上甘岭》、《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等电影,感恩姑丈让我有如此福利。自从有了电脑和更多更豪华的影城,这家“电影院”在前几年拆掉建成“罗定职院”的学生宿舍,一切只是回忆。</h3> <h3>继续往前,左手边原是公安局根据地,现在已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宿舍了。</h3> <h3>从道前街直入200米左右,左手🏠已经破落锁着,猜猜这房子以前是干嘛的?</h3> <p class="ql-block">“机关托儿所”,小时候去玩耍过,专门托管那些母亲们没有时间又没有亲人帮照顾的小孩们,有些几个月大就托管在这里了,记忆已经模糊了……</p> <h3>十分幸福的可以读上幼儿园---一幼,印象深刻的那年代生活清贫,学校有阶级餐吃---糠糍,口感粗而味道清甜。</h3> <h3>这里曾是基督教堂,小时候去过听教,觉得好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我呢还是喜欢叶倩文的那首老歌《信自己》。</h3> <h3>“青莪书院”书气满溢,冬暖夏凉,高中时黄同学曾住在这里,记得黄奶奶心地善良,眼力棒棒滴,穿针引线快而准👍。</h3> <h3>如今《青莪书院》已划归文物保护并重新修葺,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h3> <h3>这是老党校校址,不记得有多少棵好大好大的白兰花树了,每到刮风下雨前很多小孩子们都跑来这里,拾白兰🌸,可以晒干换钱,五六块钱一斤啊;有一段时间还闹过鬼,听说还会推磨写字滴,所以有一段时间不敢再来。</h3> <h3>很开心在这里就读六年---初中和高中;那年代生活十分艰苦,没有太多的诱惑,同学们读书十分勤奋,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h3> <h3>母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学校的面积也越来越宽,旧人委(原市府)和学宫都划入了学校,环境优美、舒适,学习氛围更浓烈,教学条件设备等等已今非昔比,罗中良好的文化一直在传播……</h3> <h3>四楼,高中三年学习的教室,高三(4)的文科班坐了八十多位同学,我们的班主任崔老师,年青有为,我们一毕业他就升了副校长,之后领导罗中走向辉煌……</h3> <h3>当年初中三年的课室已用作学生宿舍;而现在拆掉成了学生运动场。</h3> <h3>“罗定中学”门口前的房子大部分拆掉重建了,有些都不见踪影,倒是“万紫千红”照相馆还在,不知还是原来的主人不?</h3> <h3>从“万紫千红”右手转入胡屋巷,路还是那么窄,房子已改貌;路不长,映入眼帘的一片开阔的空地,菜地、鱼塘、蕉林,一点印象都没有了😔。</h3> <h3>东张西望,“北区小学”在那?眼前不远的这栋🏠--豆鼓厂?走前问了一位晨运的亚姨,亚姨说“北区小学”早已不存在了,指着豆鼓厂房说:顺着右侧那条路入去看看啰。</h3> <h3>豆鼓的历史和文化。</h3> <h3>右转入,矗立着这栋青砖房子,安静不见人影,也许放假都休息了。</h3> <h3>👀四处寻找,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面目全非,左手边已经是个练车场,再往前,一个大平房,已用来生产家私了。在“北区小学”读了三年,最记得二年级与徐同学同坐,“三八线”是那年代的标志,现在徐同学见着我就说我欺负他😄;学校后面有菜地,我班也有,菜长大了几分钱就可以买回家吃,那真真的环保;北区小学就读的三年,或许很多事情的记忆已经变得遥远,可有些还是那么清晰……</h3> <h3>十分失望😞地离开,经过学宫,还没有开门,说是八点钟。</h3> <h3>于是向沿江路走去……</h3> <h3>这几栋黄色的🏠当年可是最漂亮的🏠之一,几十年了过去了,显得陈旧和古色古香。</h3> <h3>这是河坝路,小时候每到雨季,住在河坝的人们就会愁心,河水上涨常淹没房子,水退后得清理淤泥,我家也经历过如此灾难,记得有一年有一米高啊,河水淹没街道,唯有撑船过去买菜,有时候跑去玩水而衣服全湿给父亲打骂,可开心😁;如今河堤绿树成荫,倚栏望去,美美的江景,也极少水灾了。</h3> <h3>当年的图书馆已经改造建“亚灿米”总部,图书馆也搬迁到广场傍边了,珍惜那段在图书馆看书借书的开心岁月……</h3> <h3>大埗头</h3> <h3>附近的居民还是习惯在这里洗洗刷晒😀。</h3> <h3>罗定旧桥,70年代建造,连着罗城与附城,如今也日渐老化,要维护加固了。</h3> <p>2019年重新加固翻修后更安全和美观。</p> <p>泷江晨曦。</p> <h3>“浮绿仙”早年饮茶的茶楼,屹立罗定几十年,依家档次不一样啰。</h3> <h3>当年的文化宫可是罗定非常热闹的娱乐场所之一,酒吧唱K劲舞,楼顶的舞厅男的女的随着🎶翩翩起舞,记得晚修后还去玩呢😄,那里留下不少津津有味的故事……</h3> <h3>安静了几年终于动手盖高楼,人人都想在房地产赚一票。这二年房价也回升了,4000-5000多一平方米,不少年青人出外打工赚钱为了给父母和小孩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质量,购置🏠给父母和下代。</h3> <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外貌装修过了,书籍种类不多,环境麻麻,可又有多少人进去看书买书🧐,📱看书方便快捷,选择多,而且不用💰。</p> <h3>戏院路的“七十二家房客”,当年的豪宅,前后二栋几十户人家,因当年热播“七十二家房客”电影而得名,很幸运的当年父母换得靠街三楼的一厅一房,住了11年,度过开心的中学时代;当时有好几位同学在这里住过呢。</h3><h3><br></h3> <h3>这个地点的房子应该是陈同学的,高二时随父母离开家乡去了深圳发展,也就极少回来,房子也买给了别人,如今房子盖高了,与之前的两样,变得模糊了。</h3> <h3>走在这熟悉的小巷,想起八十年代晚上放学回家放好单车就会步行去“八角楼”睡觉---母亲的值班房,一住就是十多年。</h3> <h3>“八角楼”木质结构,三层,外墙青砖,有着神奇的传说,如今拆掉建成保健院住院部,高高矗立着。</h3> <h3>这栋青砖楼,京宁和健儿时住的房子,那时常常去她们家玩;皓翔、京宁、健和我都是同学,母亲们也是一齐奋战的同事,她们常常忙的不分昼夜;我母亲至今还特别感谢皓翔父亲,教导她医术技巧,挽救了不少生命👍;那时的生活清贫、日子过得简单开心。</h3><h3><br></h3><h3><br></h3> <h3>惊喜的是这棵龙眼树还在,高度不咋长,横生了😁,这里当年是禾地,嗮药材用的地方,院里小孩们常常聚在一齐玩耍,弹弓仔、拾布、跳格、爬树等等,记得有一年夏天闹地震,好多院里的人把木床(就二张长凳和二块床板)搬到禾地睡觉😊,结果虚惊一场。</h3> <h3>这又是一条熟悉的小巷,数不清的足印啊……</h3> <h3>不知不觉来走到这里,心突然有点激动,泥路早已变成水泥路,房子密密麻麻,鱼塘还在,还真有一段时间没有来过这里了,过了鱼塘左转往前走,不远处。</h3> <p>🏠有点陌生而又那么熟悉;我们一齐学习,一齐跑步,一齐贴孔明灯,寒假一齐包角仔,厨房楼顶上打着伞聊天,还有谭妈妈包的粽子的味道……</p> <h3>这一排的房子如今真的老了,剩的住户也不多。</h3> <h3>由于母亲的工作调动,四年级我从北区小学转到南区小学就读,也让我有幸认识很多新同学,有些陪伴我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度过纯真无忧无虑的青涩年代……</h3> <h3>不知不觉经过旧派出所,寻找维的老🏠,咋的变成“罗定大包”了,不由得😄;维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生;记得高中时,与玉文、维三人五点半起床🏃,坚持了至少两年,回想起来真的佩服我们自己👍。</h3> <h3>顺着商业中心KFC对面大参林右边小巷步入不远,面前这几栋黄色老🏠,第三栋一楼左手边---华记旧居,与华记是幼儿园、小学和高中同学,大学放寒假时去过他家包角仔,那年代时髦,华记包角子的手艺比我还好,卷的花边均匀又漂亮👍;还有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寒假放学回来,几个同学:铭记、华记、黒牡丹等约了年三十晚去行大运,经过电影院、制药厂,沿途放鞭炮、🎆,扔地老鼠,华记胆子👍。</h3> <h3>家乡越来越漂亮,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过去的已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好好珍藏。岁月静好,活在当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