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765

人生像风

<h3>阳春三月,莺飞草长。在这美好的季节,150多位战友齐聚河南信阳,探访为之建设和工作过的地方——原武汉军区765医院(后为济南军区154中心医院)。</h3> <h3>这是离开765医院几十年后的故地重游,也是分离几十年战友的久别重逢。战友见面,分外激动,拥抱和泪水,都难以抒发久别的思念。战友就是一份情、一段爱,胜似朋友,情同兄弟姐妹。见面了,拥抱了,更是体会到分别许久的相聚,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h3> <h3>原765野战医院成立于1969年11月,当年林彪的‘’1号通令‘’,从野战部队卫生队和其他医院抽调人员集结,成立了765野战医院。医院成立初期居无定所,三个野战所分别在信阳卫校(师范学院)、南湾、柳林借用地方有关单位房屋作为驻地开展医疗工作,服务当地部队和百姓。</h3><div>1973年,医院总算确定了信阳市西郊的谭山包作为院址。当时除少数医护人员在开设的临时病房继续工作外,其余人员都参加了营建劳动。当年的谭山包,草木丛生,一片荒凉,医院建设一切从零开始。我们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女兵,脱下白大褂,穿上蓝制服,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头带草帽,顶烈日,冒风雨,从打炮眼炸山坡、挖沟埋电线杆搞三通,到搬砖拉沙子、扛水泥,样样能干,不输男兵。印象最深的是打炮眼。我们是在山坡上打土炮眼,为的是炸平山坡。近一人高的钢钎,顶端有一段十几公分长的半圆形的钎铲,将钎铲垂直用力砸向地面,随即旋转,一点点将土带出,直到打出一个深洞,深度差不多有整根钢钎那么长。打炮眼不仅需要体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巧劲儿,重在旋转。起初一上午只能打两三个,一天下来,满手都是血泡,掌握窍门后速度提高很快,半天时间就能打十几个,与男兵有同样的效率。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还依旧很有成就感。</div><div>建院劳动是繁重的,生活也是艰苦的,一天干下来,灰头土脸,特别是扛水泥,弄得满身尘土没有地方洗澡,只能接盆凉水擦一擦;干完活儿大家在草席搭的工棚里吃饭,用过了油的酱油拌饭,觉得美味无比。那时我们正年轻,不知道什么是苦和累,军旅生活就这样一天天度过,我们也在劳动的苦乐中成长。回想起来,当年的吃苦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体魄,营建劳动丰富了我们人生的阅历。</div> <h3>记得当年从信阳市区到谭山包,经过热闹的东方红大街,到西关向北拐就开始冷清了,经过八一路到信阳步校,沿南湾路向西,周围都是大片农田。从谭山包到医院有一段坡地,修了一条石子铺就的简易马路,因坡陡路况差,在建院初期还酿成过一起车祸。如今南湾路(现在叫南湖路)两边的农田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繁华的街景;通往医院的坡路也似乎缩短并变得平整。医院主体大楼前人来车往,好不热闹,呈现一副都市中心医院的气派。走进医院,老病房大楼前长满水葫芦的水塘已不见踪影,矗立在眼前的是一栋高大的蓝色病房大楼。</h3> <h3>满怀深情地望一眼三层的老病房大楼,那是我们医护人员日夜工作过的地方,当年曾是谭山包最有规模的大楼,如今被高大的新楼遮掩,显得那么矮小,那么不起眼。</h3> <h3>1976年的老照片。远处的楼房就是当年谭山包最具规模的病房大楼,路边的小树刚栽下不久,沟旁两侧还是片片杂草。</h3> <h3>把视线拉回到现在。当年上班必经之路修得平坦而宽阔,路西侧栽种的小树已长成一排整齐美丽的参天大树,路东侧的几排小平房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建的楼房。</h3> <h3>被笑称“尼姑楼”的女兵宿舍,当年曾傲然挺立在谭山包的高地上,相当醒目。由于住的都是女兵,自然成为男兵们心仪又不敢贸然靠近的地方。如今小楼成了美容中心,没有了往日居高临下的风采。</h3> <h3>传染科还在老地方,原来的平房显然是扩建了,楼房装修得光鲜漂亮。</h3> <h3>通往宿舍区的道路,两边的大树枝繁叶茂,象征着医院生活的兴旺。</h3> <h3>多么熟悉的天桥,这是当年我们进出病房大楼走得最多的通道,留下了老兵们不知多少匆忙的脚步。闲下来有时也会在天桥上驻足瞭望,向北看,楼房东侧的空地上有许多田鼠打的洞,不断有田鼠窜来窜去,如入无人之境。当年医院休养灶的残羹剩饭把田鼠养得一个个壮硕肥大。如今这里的空地被一个自行车棚塞满,地面铺上了水泥。30多年的医院建设让田鼠们已无安身之地。</h3> <h3>建院初期的765医院,只有200多张床位,开设5个病房科室,当年也算得上是信阳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医院了。‘’救死扶伤‘’是我们学习和贯彻的唯一宗旨,各级领导一再强调,老百姓有钱没钱,危重病人入院抢救是第一位的!那时候没有ICU,也没有护工,危重病人上特护成了病房经常性的工作。所谓特护就是病人24小时有护士守护,不仅要输液打针测血压观察病情,还要吸痰翻身和处理大小便……上特护意味着一班人马要一分为二做两个班的工作,意味着全科的护士都要加班加点放弃休息。为抢救病人,多少人熬红了双眼,一个个病人经过救治转危为安。可以自豪地说,救死扶伤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落实得最为彻底,体现得也最为生动。这是那个年代的女兵所特有的无私奉献!</h3> <h3>据百度介绍,如今的154医院已是国家三级综合医院。现有高职级专家110余人,高学历人才近100人。医院开设床位1000余张,展开科室34个……故地重游,亲眼目睹154医院的蓬勃发展,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也为她祝福,祝愿这座留下我们的汗水的医院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和前景!</h3> <h3>当年的765,如今的154,从建院至今,经历了40多年,环境变了,实力变了,人员也变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这些老兵对765的情怀和对战友的思念,因为这里有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微笑与风景。</h3> <h3>抓紧时间和战友合个影吧,定格在久别重逢的瞬间。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皱纹爬上我们的脸庞,白发覆盖了我们的双鬓。青春虽然已逝,但青春的故事永远在我们心中。</h3> <h3>1976年信阳火车站送战友。</h3> <h3>老照片,拍摄于765医院老病房大楼前。</h3> <h3>谨以此美篇庆祝八一建军节,怀念曾经的军旅岁月,当兵的生涯是一生的骄傲。</h3> <h3>感谢余福申、漆环涛夫妇为765战友聚会拍摄的生动照片,也一并感谢其他战友提供的照片。战友情意深,友谊共长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