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印记

星斗

<h3>  我的老家在横石,因河床有巨石横过而得名。那是一个四季分明、山青水秀、充满诗情画意的好地方。我于1949年6月岀生于石潭小镇一个极普通的农家。那里风光如画,有我童年的美好记忆。</h3> <h3>横石潭吊脚楼</h3> <h3>  老横石,家乡人土话叫洼坛(横石潭)。旧社会陆路交通不便,工商业进岀口只能靠横石河的火烧竹棑运输下大畈,过富池,岀长江。如果走旱路跑汉口,富人家可以骑马,坐轿。而一般庄户人全部只能驮褡裢装上玉芦粑、荞麦粑路上充饥,翻朦朣岭、鸡口山,步行要三、四天才能到达武汉三镇。</h3> <h3>老大桥</h3> <h3>  1879年由成金泉(注1)、汪宗翰(注2)、陈发育、陈祥泰(注5)等人牵头,在街口的横石河上修建了三座石料梭尖大桥,到1929年再由横石商会发起,购买从德国进口的木桶包装的水泥,建成水泥大桥的工程后,横石才真正打通通向外界的道路。</h3><h3> 横石镇区虽然也算通山境内较大的集镇,甚是繁荣,但老街也就巴掌大那么一块。我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洼坛人,我印象中的横石潭四至范围,五十年代估计不超过一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三干。</h3> <h3>从老大桥桥屋看横街</h3> <h3>  横街往北走就是横石河,老大桥临河而架。解放前能用钢筋水泥混凝土建大桥,县内属首家。而且桥面两旁还是用近8公分粗的铸铁管做栏杆扶手。桥头有桥屋。北面的桥头堡曾书有“横直烟云三军扫荡,石潭河水万象新奇”的对联,横批“长虹卧波”,联及横批均为行书阳刻于石料,据传为当时驻横石的国军抗日名将、197师师长丁炳权撰书(注4)。大桥背上首百米处有座8层6方型的字纸亭。据老人讲,汉人尊孔敬儒,写过字的纸是不能用的,更不能拿来揩屁股,只能集中在一起送到这个字纸亭去焚烧,表示尊文重教。</h3> <h3>杨林嘴</h3> <h3>  过大桥往北走就是大片水田了。翻过一座石拱桥便是杨林嘴,陈家湾和毛埠畈等自然湾。而北山下深山里竟然还藏有个古剎“北山寺”。儿时就铭刻在记忆里的一首古诗是这样描写的:“杨林嘴外尽丘垅,一寺肃然矗山中,灯火辉煌横石夜,隔河常听几声钟。(注6)”</h3> <h3>石拱桥</h3> <h3>毛埠畈</h3> <h3>北山寺</h3> <h3>  大桥背下首有座不足五十米高的小山叫茶墩下(六十年代大畈因地处富水库区,几十户阮姓庄户移民到这里落户,因此后来这里改称为桥头阮)。与其隔河相望的墩头山形成对峙。传说这两座小山是当年薛仁贵征东时挑的一担土经过横石时,突然铁扁担断了,遗留下来自然生成。美好的故事令横石人浮想联翩。</h3> <h3>桥头阮阮氏祖祠</h3> <h3>墩头山</h3> <h3>悠闲的横石街老居民</h3> <h3>  横街从十字街益生爷的纸扎店往大桥方向走,街道不过四、五米宽,长约百米。两边店铺林立。有熊氏药铺,老潘蛇药,涂氏木匠铺,陈氏油面铺,谭氏杂货铺等临街营业,商业气氛浓郁。解放初期的老卫生院,老粮站分别设在大桥头两边。面河而建的武圣庙仅剩遗址,风光不再。</h3> <h3>剃头如文老铺面</h3> <h3>  樟树巷至樟树下在镇区的东首。一条不到三米宽的鹅卵石水巷连接街口。水巷两旁都是庄户人家,以老仓房为主的十几家人分别住在两层砖木结构的老屋里。我就是在尽头原属定元爷祖业的两层老屋,随着解放军大部队进驻横石时岀生,与共和国一起成长。</h3> <h3>墩头山老粮管所</h3> <h3>  从我家住的老屋往东行,路过一片菜园和水田就是墩头山。墩头山是横石盆地内的至高点。70年代后粮管所搬上此山,并在山顶上建了国家储备粮库,此路便是广大农民交公余粮必走之路。</h3> <h3>  墩头山下会敬神的阿贵等三家农户住在坐东朝西的山脚下,土墙屋一直破旧,虽然后来“湖南棚”运输连从大桥背迁到他屋的右侧,粮管所搬到墩头山上,鄂南造纸厂建到他屋面前的石堘下,但都未给他家带来福祉。</h3> <h3>  樟树下不到十户人家。而从樟树下水口岀去便是大桥下港下洲和夹洲尾。数百亩面积的港下洲涨水时一片汪洋,退水后满目沙洲和大叶茅篼。枯水季节只有不到三十米宽的小河伴北岸流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而港下洲的故事随着历史的变迁,内容甚为丰富。</h3> <h3>现在的夹洲尾己被改造为宽阔的河床及港湾新村</h3> <h3>  头次革命(1927年)时,国共合作失败,蒋介石对共党奉行“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政策,对共产党领导的进步人士实施全面清剿。以西岸陈叔卿(注3)为首的五个共产党干部就是用铁线穿锁骨,五花大绑押到港下洲杀害的。</h3><h3> 解放初期,为镇压反革命,维护共产党的新政权,新生的横石乡农会也在港下洲召开万人大会,公开审判,处决了解放前国民党横石团防中的首要份子吴某某父子等人,起了杀一儆百的作用,打岀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威风。</h3><h3> 而且以后凡是要开群众大会,或是处决罪犯,都会选择这片开阔的港下洲夹洲尾。使这一片形成阴森可怕之地,晚上根本无人敢闯。更有甚者,一些年轻母亲在自己的孩子调皮不听话或哭泣不止时,竞拿岀“将嗯丢到港下洲夹洲尾去”之类的吓唬之言。</h3> <h3>如今的两河口景色迷人</h3> <h3>  十字街口的横街往南延伸至焦家当铺的老屋场也只有百全米长,街道尚为宽敞,街两旁均为木质门板的柜台店铺,每家二进连三的铺门,响板(指柜台板),做生意时都可以收起来敞开迎客。这里有饭铺,旅社,老当铺,杂货铺等,设立新政权后,公私合营的商店,缝纫社,搬运站都在这段街上,与卖肉,卖豆腐、草鞋的共生存。</h3> <h3>前街跃华老铺子</h3> <h3>打豆腐作坊</h3> <h3>  过了焦家当铺再往南就岀街了,过哨口(老横石的城门碉堡)翻圳堤(由成家垅茶园山下延伸过来的一条渠道,以后改为马路),走过大片水田便是皇城畈。皇城畈是个以“啓明公祠”为中心的百户的江州义门陈北山庄陈氏族人集居的小村庄,都是以农桑为业,勤劳朴实的百姓人家</h3> <h3>皇城畈陈氏祖祠</h3> <h3>  五十年代中叶,我曾在皇城畈度过数载快乐的童年。儿时的玩伴进元、阿海、阿焱老是我欺负的对象。但一旦打起翘棍(用两块青砖竖着,上面骑空放一根尺把长的木棍,按规定的距离内由双方甩棍将放在砖上的横棍碰下来即为赢家,一般规则为三打二胜或五打三胜)比赛后,便又是合作或者竟争的好伙伴了。</h3> <h3>  “德星堂”是义门陈的尊称堂号,我刚学会写毛笔字时,老爸就要我在谷箩、晒箕上骄傲地号上“德星堂”三个大字。证明自己是义门陈后裔。</h3> <h3>  而现在的皇城畈己成为镇政府办公所在地和文化广电中心,过去远离街道的小村庄己成镇区的中心地带。</h3> <h3>  1980年,我卸任永丰大队大队长职务,创办横石文化站,从公社领来十块钱开办费起家,到进军全省“特级文化站”行列,确实倾注了我和李玉华、成和清、章勋福、杨五茂、许美仙、成林、吴和平、成家根、吴作淼、陈艳萍、汪繁华等诸位同事的极大心血,做出了空前的努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曾影响了横石一代人。(本图片背景为新建的横石文化站综合楼)</h3> <h3>  现在的106国道经过的九宫大道,是1984年项经安在横石当书记时大胆决策修建的。从林业站开始往南笔直延伸,翻过官山嘴(现在的横石潭村方位),形成如今宽敞漂亮,高楼林立的新街道,也是横石镇区的主要街道。</h3> <h3>  如今的石潭古镇装饰一新,挤身于湖北省十大口子名镇及全国重点文明古镇行列。</h3> <h3>  从墩头下往东淌过一条小河便是小港背,小港背是一畈肥沃的良田旱地,七十年代以前沿河的堤竹十分茂密。现在己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国家财力富足,咱这小地方跟着沾光,分别修筑了沿河大堤及栏河水壩,面貌焕然一新。</h3> <h3>小港背瑶塘堰</h3> <h3>水墨烟波吊脚楼</h3> <h3>  从大桥头伴河西行,叫前街和上街头。前街是旧社会老横石的象征。从武圣庙至大礼堂码头,这条二、三百米的沿河古街只有三米多宽,清一色的鹅卵石铺就。所有伴河的房子均是木结构吊脚楼。站在大桥朝西看,这悬在大河面上的古香古色吊脚楼与漂在水面上嬉戏的鸭群画面,景色十分迷人,根本不亚于湘西的凤凰古城。</h3> <h3>老区政府码头</h3> <h3>  沿河分别有六个青石台阶构成的下河码头。码头是老横石的交通要塞。过去用火烧棑运岀的火纸、竹笋、茶油、阳桃等山货都是从这些码头下河岀发,外运岀山,上到汉口,下到九江,再将山里人需要的洋火(火柴)、洋油(煤油)、食盐、布疋等生话用品运进来,从这些码头上岸,流向千家万户。</h3><h3> 想当年,前街定是横石古埠中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有首诗是这样描写的:“归航不是大江船,竹筏载回海味鲜,舟子夜来问煮酒,青烟散向吊楼边。(注7)”</h3> <h3>缺子码头</h3> <h3>  而码头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当年的横石河水清澈见底,各种魚儿根本不怕人,在河里自由漫游。每天男人们纷纷下河挑水,因为横石人很少用井水。热天港下就成了男人们游泳的天堂。就连省城分配进山支边的供销社上班的大美女肖徵大姐穿着时髦的三点式也下河教我学游泳,竟招来多少男女羡慕的目光。</h3> <h3>  女人们则提着竹篮,哼着小曲来到吊楼下洗菜、洗衣,互相传递着花边新闻。这是她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谈笑、打闹间显示岀码头文化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缺子码头更加逗人喜欢,一些街上的嫂子们老喜欢跑到这个码头凑热闹,评头论足,家长里短的相互传达自己新知熟悉的新闻。</h3> <h3>前街</h3> <h3>  从大礼堂起往西走便叫上街头,当年的老横石乡政府就在周学访的老屋办公。上街头有段黄鹰山渐吴姓人搬下山来做的一、二百米长的新铺面,煞是齐整。每户只有两、三个档,他们却可以一直往后做屋,哪怕长长的、内面黑古隆冬,但面积都不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h3> <h3>  上街头与吴背垅的结合部有条水巷下河到上菜园码头。这个码头沿路均是用河石砌成。因为吴背垅和上街头的居民和农户较多,加之吴氏宗祠改建成横石完小,医院也搬到上菜园,所以这个码头使用率最高。</h3> <h3>老横石小学,现改为九宫山镇第一小学。</h3> <h3>老横石医院,现改为九宫山镇卫生院。</h3> <h3>石潭夕阳</h3> <h3>  记得我和儒仕小学同班,有天中午冇午睡,偷偷到上菜园的狗卵石洗澡,儒仕因不会游泳溺水下沉时,被我和吉克文等几个会水的同学救起,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h3> <h3>  回过头来再讲讲后街:</h3><h3> 从十字街往西延伸是当年老横石的“汉正街”。不到二百米的街道甚是宽敞,不像前街那么窄,平均有五、六米宽。五、六十年代这条街是横石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有剃头铺、打铁辅、杂货铺、油面豆腐作坊、天宝堂药房等百业铺面外,后街分别被区公所、法庭、公安派出所、邮电局、农行、文化站等单位占驻办公。每到区公所开全区干部大会,来自高湖、集潭、界牌、宝石、陈坪、富有、棑楼等乡村干部便会聚集于此。吃、住、玩在后街,因此这条街不但热热闹闹,生意也十分红火。</h3> <h3>石潭名产――扯油面</h3> <h3>剃头铺</h3> <h3>  我八岁时随父母从皇城畈搬后街,租借长年在寺庙做尼姑、当主持的阿凤娘的铺面居住。老爸十分勤奋,农闲时利用早头夜晚在桐油灯下打绳子,制作火疮药岀售;老娘还置了十几床被褥岀租给进城开会的乡村干部睡,久而久之,确也有点原始积累。于是将隔壁一家一进三开的银子铺买了下来,住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2010年我在大桥背康庄新区买了一块地皮,建了小洋楼才搬出后街。</h3> <h3>  吴背垅本来全部是农村,因处在集镇结合部,虽然有几百农产,但旧社会除农忙种田外,男人们几乎都靠挑脚子(搬运工)谋生。记得过去横石人唱山歌的山鼓词《打路径》中就曾这样描写:“吴背垅,两棑楼,接谱接到墙巷头。借衣之人无其数,借帽之人撞破头。远看一群棑客样,近看一伙脚子头。拿着扁担有钱用,放下扁担卵脱头。”</h3> <h3>  后来,横石小学、邮电局、信用社、车站、医院、农机站等机关单位纷纷迁到吴背垅建房办公,才逐渐将这一带带动并热闹起来。但几十年来在生产队里种田务农的本色未丟弃。</h3> <h3>横石新貌</h3> <h3>  现在的横石可不同了,镇区面积起码翻了五倍,长住人口二万多,高楼大厦鳞次栉比,106国道穿街而过,街上车水马龙,可谓今非昔此。我写了一首《山鼓词》可以作为本文的结尾:</h3><h3> 歌头:横石潭镇好地方,风光绮丽似苏杭。四海通衢车马闹,经济繁荣鱼米乡,历史古镇美名扬。</h3><h3> 号子:六都畈,横石潭,千年古镇展新颜,改革引来农家乐,群贤荟萃百花开。</h3><h3> 横石河,吊脚楼,游客乘筏水中漂,秋潭望月方兴盛,九州对话古镇俏。</h3><h3> 小市镇,景色佳,囱烟缕缕吐千家,工农竟运生花笔,巧夺天工丽彩霞。</h3> <h3>新供销大楼</h3> <h3>  附注:</h3><h3> &nbsp;</h3><h3> 1、成金泉(1816――1892),横石畈中村北成人,清同治三年(1864)监生,同治四年加同知衔,授奉政大夫加一级诰谏议大夫。金泉一生慷慨捐资,建桥亭,筑道路,创修武圣庙,捐资并领导横石大桥的修建,是乡里好善之士。</h3><h3> 2、汪宗翰(1845――1920),字栗庵,横石南成村游龙人,同治三年(1864)县试第一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钦点主事,史部稽助司兼考功司,光绪二十年(1894)任甘肃省镇原知县,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甘肃敦煌知县。在任期间大计卓异,赏戴花翎,十多年后返梓。汪擅长诗词楹联,积极参与创修横石大桥,名扬乡里。</h3><h3> 3、陈叔卿(1885――1927),又叫陈红范,闯王镇西岸村人。通山县农民自卫军团长,1927年10月26日被横石民团杀害于横石。</h3><h3> 4、丁炳权(1899――1940)湖北云梦人,国民革命军197师中将师长兼长沙警备司令,著名抗日将领,因带病坚持指挥战斗,以致积劳成疾,病情恶化,于1940年1月25日在横石成家垅师部营地病逝。</h3><h3> 5、陈祥泰,横石街富户,陈午池的祖辈。</h3><h3> 6、7、这两首诗作者为原国大代表,解放前夕迁居台湾的陈兆骅老先生创作的《横石八景》之遗作。经我收集并转载于《横石潭镇志》。</h3> <h3>  感谢夏勋南,陈新权两位挚友为本片提供部份精美摄影作品。</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横石</p><p class="ql-block"> 是我岀生及我的家族</p><p class="ql-block"> 繁衍生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热爱横石</p><p class="ql-block"> 并以作为一个横石人为傲</p><p class="ql-block"> 特以此文</p><p class="ql-block"> 献给</p><p class="ql-block"> 养育我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横石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星斗写于石潭河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7年5月4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透过镜头感受横石系列之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