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昌溪原名沧溪,始建村于唐代。昌溪是个历史、文化古村,这里山川秀丽,文化灿烂,名人辈出,风俗纯正,被世人称为“古歙南乡第一村”,村内分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吴氏古村,下村为周氏古村。</h3><div> 唐代时,有姚、叶、朱、方、王五大姓在这里生息。南宋淳熙年间,吴姓迁入后改称沧溪为昌溪,吴姓便成了这里的主姓。</div><div> 昌溪村坐北朝南, 整个村落建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村前以清澈见底的昌溪河为屏,村后以层峦叠翠的来龙山为障,自明代始,这里就构筑了西自西静庵东至“务本堂”的长达3公里的古建筑群体,包括水口、石拱桥、亭阁、书院、学堂、古庙、宗祠和民宅等,并形成了前街后路的南北大道。村中纵横交错着二百多条巷弄。初到此地的人,深入其中会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村中有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溪水穿街过巷,在庙坦汇合,形成优美的“S”形,注入昌溪河。村中有池塘二十多口,古井甚多,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扑朔迷离,宛如迷宫。村前小河流水潺潺,村中池塘波光粼粼,整个村落布局既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div><div> 到南宋时,昌溪人子孙繁衍,人口剧增,因受耕地限制,于是寻求向外发展。宋代起就有居民外出经商和攻读学问,参加科举考试,逐步形成官、商、学一体的格局。这里有一门两进士、五举人、二十二秀才和贡举会考一等第一名的传奇,还有明、清时期闻名遐迩的徽商代表──“吴茶”“周漆”。</div><div> 昌溪徽商在外获得发展后,便返回家乡兴建宅第、寺庙、楼台亭阁,兴修水利、治理环境、开办书院等。到清末时已建成东西向4华里长廊,民居近800幢,祠20余个,寺庙7个,庵5个的建筑格局。就是现在,昌溪仍存有宋、元、明、清古建筑201幢,如“忠烈庙”“太湖祠”“周氏宗祠”“吴承仕故居”等古建筑佳作,“员公支祠”木牌坊更是江南独有。</div><div> 昌溪河历史上曾通航,清代中叶曾开有一条官道,给昌溪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村庄被蜿蜒连绵的群山环抱,树高林密,在军事上利于屯兵。正因如此,历史上朱元璋、太平天国军队曾到此屯兵休整。20世纪30年代曾是新四军皖浙支队的重要驻地之一。</div> <h3> 太湖祠始建于南宋,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生活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主墙角翘起,八只大鳄鱼凌空而立,马头墙高低错落,麒麟怪兽傲立其间,交替起伏,整个建筑群显得既壮观又优雅。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柱上悬挂的一幅楹联特别引人注目:"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它告诫吴氏子孙以道德处人处事,以勤奋成名成仕。屋脊的八条鳌鱼栩栩如生。祠堂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让人油然想起昌溪村昔日的鼎盛繁荣。大门枋上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更是彰显昔日的荣光。</h3> <h3> 祠前有个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是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还有就是到了春节,广场上是要搭花戏台演出村民自导自演的传统节目的。这样盛大的欢庆持续或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如今已经成为昌溪古村的传统。</h3> <h3> 千年龙凤樟。</h3> <h3> 建于宋代的茶肆酒楼,古村曾经很小资。</h3> <h3> 员公支祠的木牌坊,是硕深宏伟的寿乐堂门坊,木料一色优质柏树,堪称中华一绝。四柱三楼,面阔9.3米,高8米,两侧有护墙,四柱用靠背石支撑,有月梁、额枋、斗拱,楼为歇山顶,高瓴花脊,八角起翅,关檐雕花。祠前还有月池,三者浑然一体,气势非凡。</h3> <h3> 相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昌溪的人们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选在村中一青山翠绿,鸟语花香的木竹坞处掘井取水。此处地下水充沛,水质优良,为了便于多人同时取水和救火急取水,在井口之上分别架构了直径为 2.4 尺、 2.3 尺、 2.2 尺的三个井围,一个三眼井便显出昌溪人的一个大智慧。</h3> <h3> 昔日的印记还存留在今天的慢生活中,日子很久,时光很慢。</h3> <h3> 古村的城墙,曾经是为了守护,今天,依旧关不住一园春色。</h3> <h3> 山谷里有个“燕窝山庄”,因村落地势呈燕窝型而得名。虽然古村道路都铺设了青石板,但在入村的一段路特意不铺石板,取燕不离泥之意。</h3> <h3> 昌溪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太湖祠、 员公支祠、周氏宗祠、燕窝山庄、九子巷、 周氏古村这些古建筑古民居至今安好,实在是件值得称幸的事。</h3><h3> 波光粼粼的昌源河绕村而过,和着那些古韵徽风隐世于此,一方福地,一方乐土。</h3> <h3> 2017年4月下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