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经典诵读《黄帝内经》</h1> <h3>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披)发缓形,以使志生……</h3> <h3>从立春开始,向后持续三个月,为"春天",春天的性质就是"发陈"。"发"就是发芽、生发。生发不是直接长出枝叶来,春天地上开始涌动出一股生气,气的趋势是向上走的。</h3><h3> 民间有春天放风筝的习俗,为什么风筝要在春天放?按说春、夏、秋、冬都可以,按照物理学原理只要有风、有动力,风筝就能飞起来。注意在春天,即使没风或是风很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起飞上天</h3><h3> 在这种生气的推动下,我们眼看着新的枝芽冒出来,花蕾开始绽放,这就叫"发"。发于哪儿呢?"发于陈","陈"是指过去积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你就没得可发。所以要养精蓄锐,这样才能把积下的好东西留待春天来发。可见"春三月,此谓发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它生发;另外是指有多年积累; 还有一层含义:如果你攒了很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该发了。春天是很多陈旧疾病爆发的季节。儿童春天脾气易怒,多变;情绪不稳定;也是精神类疾病高发期。</h3> <h3>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放风筝和秋天放风筝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在于风的性质不同,"秋风扫落叶",含有一股肃杀之气,这会儿你去放风筝,就等于在和天地作对。而我们在春天放风筝,则是顺应天地的生发之气,从冬天闭藏的状态中走出来,这叫"天地俱生"。</h3><h3> 草木披上了绿装,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叫"荣"。</h3> <h3>"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春天要接地气。</h3><h3>早睡早起,悠然地迈着大步于庭院,春天的早上,地气升腾得最厉害,要好好接地气儿。</h3><h3>"被发缓形",春天头发应解开,穿衣服要宽松。</h3><h3> 古人把头发看成是自己心性的流露,是头脑或心神的延伸。所以古代人定情的话,送一个小荷包,里面往往是一缕青丝</h3><h3> 古人为什么要蓄发?男子八岁,女子七岁,披头散发,黄发垂髫,两小无猜。等到启蒙入学的时候,就开始约束心性,其标志是束发。到了弱冠,就要戴一个头冠,把头发扎起来。意思是:我已经离开了那个自由散漫的时代,我的行为要有准则,有约束,不能由着性子来了,这叫做"自我约束"</h3><h3>古人只有在春天的时候,会早早起来,把头发解开,让它自由披散在肩上,这叫"无拘无束",让身心灵融为一体,自由地放飞</h3><h3> "缓形"是指让自己的身体放松,尽量地不受约束。</h3><h3> 春天最好穿宽袍大袖,披头散发,早早起来,在自家院子里散步。</h3> <h3> "以使志生".春天,多立志,多做事</h3><h3>我们早早睡了,第二天早早起来,穿着宽袍大袖,放松自己,在自家庭院里散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以使志生"。</h3> <h3> "志"有两层意思,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之"字,"欲之何处"是说你往何处去?"心向何方?"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叫"志"。你的心向上、向前,将来想干什么,叫"志向"。</h3> <h3>所以在春天,你这么做了,你就和这天地俱生,你的"志"就会油然而生。"志"生出来了以后,就叫"发陈"。在这种状态下,你就会发自内心地突然想做点什么了。</h3> <h3>"志"生出来了以后,就叫"发陈"。在这种状态下,你就会发自内心地突然想做点什么了……</h3>